首頁 > 經典文史 > 青海皮影戲是源於哪個朝代?有什麼特色?

青海皮影戲是源於哪個朝代?有什麼特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青海皮影戲是源於哪個朝代?有什麼特色?其實青海皮影主要集中於陝西、甘肅、寧夏三省區接壤的三角地帶。青海皮影的人物造型,歸納起來有生、旦、淨、末、醜五大種類。根據不同的身份特點,誇張它的眉、眼、鼻、嘴和鬍鬚五個部分。

溯源

典籍記載多見於宋代,然而宋代的皮影戲繁榮成熟,已達相當程度,生動的三國故事,一些記載宋人生活的著作如《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都述及宋代影戲的盛況,除了一些有名的藝人,南宋杭州甚至有部分影戲組織出現。宋代以後至明清,影戲一直盛行,與各地曲藝、語言、習俗結合,發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戲藝術。

中國上古文化中,以影像做爲造型手段屢見不鮮,人們熟悉的青海大孫家出土的舞蹈紋陶盆,常見的拉手人物就是以影像爲造型的實例,其形宛若逆着日光看到遠處地平線上幾個翩翩而舞的人影。而在巖畫、青銅器造型中,這種以影像外輪廓爲主要造型方法的歷史遺蹟就更爲多見了。

表演形式

青海皮影戲是源於哪個朝代?有什麼特色?

從工藝上來講,青海皮影造型外輪廓以直線概括,俊俏有神,重視圖案裝飾,着色對比強烈,頭部造型約有千餘種。由於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動作,因此一般採用“五分臉”,皮影的身段也用側面表示法。

青海皮影的刻制原料十分講究,以小黑毛公牛皮爲佳,皮板薄厚適中,質堅而柔。在整個的製作工藝上,無論是選皮、刮皮、拓樣、針稿簇刻、着色、出汗、磚熨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馬虎。雕刻刀法也非常講究,以先繁後簡、先內後外的順序雕刻。青海皮影的着色以黑、紅、黃、綠爲主。其整體造型是頭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寬,手臂過膝。全身頭、胸、手、腿等部分用牛筋絞連。

特徵

皮影戲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產物,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封建社會,農民對很多自然現象難以進行合理的解釋,於是就簡單地歸結爲鬼神作怪,由此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皮影戲便是鬼神崇拜的一種表現,是“以虔敬所有超自然的神爲第一目的的藝術。”

影偶是皮影戲的基本道具,單獨來看,影偶也是別具風格的造型藝術品,其主要有4個特徵:

一是合理的變形。爲突破影偶只能在二維空間移動的侷限,影偶雕刻藝人合理使用變形藝術,適應觀衆觀影時的視覺體驗,使觀衆產生鮮明的立體感,同時,還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徵。

二是大膽的誇張。這種誇張能夠集中反映人物和景物的本質特徵,產生強烈的美感和演出效果。

青海皮影戲是源於哪個朝代?有什麼特色? 第2張

三是巧妙的象徵。影偶的象徵特點主要通過圖案和色調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徵。比如,四川皮影中的秦始皇造型。

四是稚樸的裝飾。影偶造型吸取了民間織錦、刺繡、剪紙等的樸實、稚拙、裝飾性強特點,因而佈局嚴謹、線條流暢、色調明快,具有極強的裝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