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北京皮影的發展過程是什麼樣的?有哪些特色?

北京皮影的發展過程是什麼樣的?有哪些特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北京皮影的發展過程是什麼樣的?有哪些特色?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到清朝同治年間分爲東、西兩派,東派––灤州戲,西派––涿州影。西城毛家灣的“和順社”是西派,以外都是東派的領域了。

兩派的分別,西派沒有底本,影戲人都着古裝;東派有底本,旦角用時裝,所以後來以東派爲影戲的主流。

僅存西派皮影。西派皮影形成於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經路德成成立於1842年的北京祥順影戲班、路福元的福順影戲班、路耀光的德順影戲班、以路景達爲代表的另一德順影戲班(1957年政府改造爲北京宣武木偶皮影劇團,後更名爲北京皮影劇團)及路海、路寶剛共五代傳承。在表演中配唱西北的“碗碗腔”,“老虎調”,開始叫做“蒲團影”。

相傳觀音菩薩曾化成影戲藝人,從於蒲團之上警世啓頑。所以影戲演出時,藝人端坐蒲團,以示肅敬,故名“蒲團影”,遂稱“西派”。西派皮影逐漸受京劇影響,又吸收了東派精華進而突破了宣揚佛法的範圍,編演了一些神話故事戲,豐富和發展了表演內容和藝術形式。

北京皮影的發展過程是什麼樣的?有哪些特色?

西派皮影藝人路廣才之路德成繼承父業,在北京西城演出。此後以路家爲代表的北京西路皮影傳承斷。

嘉慶初年(1796-1800)白蓮教起事,並妄稱以紙人紙馬塗以人血即活,指揮驅使,兵源不絕。御史妄秦,影戲班擁有紙人紙馬,誣影戲藝人爲“懸燈匪”。於是下令搜捕演員四散奔逃。其中著名藝人路廣才逃回昌平躲避,餓死於山中。

1821年道光皇帝即位,白蓮教案趨於平靜,北京城內的影戲逐漸恢復。不久,河北灤州影進京,唱腔新穎,表演生動,受到北京觀衆的歡迎。因其東來,又落戶於東四牌樓一帶,故稱“東派”。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

此外,京劇演員劉鴻聲學藝期間,曾到德順皮影社參加幕後伴唱(後臺叫“鑽筒子”),使北京皮影能演出京劇劇目,如《二進宮》等,形成獨特的風格。

皮影戲除了深受農民、市民歡迎外,還進入到宮廷。康熙時,禮親王府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影戲。嘉慶時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還傳皮影班進宅表演。當時的北京影戲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則於堂會唱影戲,有不少京劇演員也參加影戲班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