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歷史上秦國在發展過程中都有哪些具有決定性的戰役?

歷史上秦國在發展過程中都有哪些具有決定性的戰役?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經歷了長達十年的時間先後滅掉了其餘六國,統一了天下,奠定了我國統一的基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文章。

秦國崛起自“商鞅變法”起,變法後的秦國簡直就是一部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而軍功制度更是讓秦國極富侵略性。大秦從強勢崛起到統一天下,其實就是個不斷征伐的過程,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秦國崛起過程中十場決定性戰役,若是其中一場戰役告負,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勢必推遲,甚至將可能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

第五次河西之戰:秦國東部壓力驟減

河西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黃河以西地區,該地原本是秦國東部的屏障,然而自戰國初期魏國崛起之後,河西之地就此被魏國奪取。此後,秦國與魏國圍繞河西之地接連爆發戰爭,然而秦國由於國力較弱,始終無法徹底奪回。

歷史上秦國在發展過程中都有哪些具有決定性的戰役?

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中遭遇慘敗,主力幾乎被齊國全殲,秦國趁此機會於次年進攻河西,商鞅誘俘魏主將公子卬,魏軍大敗。周顯王三十年(前339年),秦軍再度從龐城渡河進攻,於岸門擊敗魏國援軍,俘虜魏國主將魏錯。

在接連遭遇戰敗之後,戰國初期霸主魏國就此開始衰落,之後再也無力主動進攻秦國,秦國東部壓力驟減,這爲秦國的持續崛起提供了外部條件。

雕陰之戰:秦國重奪東部屏障

周顯王三十年(前339年),就在秦國擊敗魏國的同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秦惠文王嬴駟殺死商鞅之後,開始重用魏人公孫衍。

周顯王三十七年(前332年),秦惠文王派公孫衍率軍進攻魏國上郡重地雕陰(今陝西甘泉南),魏國主將龍賈拼死抵抗。此戰持續長達兩年,至周顯王三十九年(前330年),秦軍全殲魏國守軍,斬首4.5萬(《秦本紀》記載8萬),魏將龍賈被俘。次年,魏國被迫將河西郡歸還秦國。

此戰之後,秦國徹底收復了被魏國奪取的河西地區,不僅鞏固了東部屏障,而且使得山東六國就此開始暴露在秦國的鐵拳之下。

修魚之戰:六國第一次合縱攻秦

秦國的強勢崛起,迅速引發了山東六國的不安,離秦的公孫衍趁機發動“五國相王”,企圖聯合三晉與燕、中山國,來抵禦大國的進攻,就此拉開了“合縱連橫”的大幕,公孫衍合縱抗秦,張儀則連橫破合縱。

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鑑於秦國擴張帶來的壓力,魏相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爲縱長,並說服義渠攻秦側背。秦惠文王則派樗裏疾率秦軍迎擊五國聯軍,秦軍出函谷關,在修魚與魏、趙、韓三國聯軍決戰,聯軍大敗,傷亡8.2萬餘人,韓將申差等被俘。

此次五國合縱抗秦失敗後,秦國開始不斷進攻韓、趙、魏三國,迫使韓國屈服,將太子倉押到秦國向秦求和,魏國的內政也受到秦國干涉,秦國在合縱連橫的謀略運用中越來越強大。

秦滅巴蜀之戰:攻佔川西平原國力大增

歷史上秦國在發展過程中都有哪些具有決定性的戰役? 第2張

秦國雖然佔據渭河平原這個糧倉,但面對越來越頻繁的戰爭,國力仍然難以支撐,若是能夠佔領巴蜀佔據的川西平原,無疑對秦國的國力是個極大提升。而蜀地巴、蜀等國的爭端,無疑給了秦國這個機會。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蜀王出兵攻打苴國,苴國與巴國不敵,遂向秦國求救。秦惠文王在司馬錯的建議下,決定趁機攻打巴蜀之地,命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人率軍入蜀作戰,蜀王親自率軍抵禦卻遭遇戰敗,蜀王逃走之後被秦軍所殺,蜀國就此滅亡。隨後,張儀、司馬錯等人又率軍攻滅苴、巴兩國。

攻滅巴蜀之後,佔據了川西平原的秦國不僅國力進一步增強,而且在戰略上對楚國形成了側翼包圍,爲後來秦國的連續征戰和進攻楚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宜陽之戰:秦國東出第一步

韓國到戰國中後期時,其領土主要由上黨、南陽、新鄭三部分組成,而宜陽便是聯結三地的樞紐。同時,宜陽也是周王畿的門戶。因此,宜陽不僅有韓國佈下的重兵,而且還有周王室的暗中相助。

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去世,此時的秦國已東擴至今宜陽、澠池西部,而再想要東進,便必須打通宜陽通道。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在樗裏疾的建議下,以甘茂爲大將統兵五萬,攻打宜陽。然而,此戰其實並不容易,秦國圍攻五個月,卻始終無法攻下該城,直到秦武王命大將烏獲率兵五萬增援,韓國雖然也令大將公叔嬰率軍救援,但仍然慘遭戰敗,韓軍被斬殺六萬,韓王恐懼之下連忙派人求和。

此戰,秦國依靠強大的實力,血戰之後最終攻佔重鎮宜陽,秦國的疆域就此擴展至中原,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險。秦國奪取宜陽之後,不僅奪取了重要的冶煉中心,而且擁有了一個東進的前沿陣地,可以挾二週北攻燕趙,東伐魏齊,南伐宛楚,實施大規模兼併戰爭。

伊闕之戰:白起成名之戰,韓、魏門戶大開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魏襄王和韓襄王相繼去世,趁着韓魏局勢動盪,秦昭王於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派兵攻打韓國,秦將向壽攻佔武始、左庶長白起奪取新城。韓國連忙向魏國求救,魏王立即命大將公孫喜率軍救援,韓魏聯軍開始對秦展開反攻,東周也派兵加入聯軍。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面對韓魏兩國和東周聯軍的反攻,秦昭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薦下,以白起爲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率領12萬秦軍在伊闕與以魏將公孫喜爲主帥的韓、魏、東周24萬聯軍對峙。白起採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之計,韓、魏、東周聯軍幾乎全軍覆沒,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

此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秦國此後接連對韓魏發動進攻,先後奪取韓國的宛、葉、鄧等地,奪取魏國的軹、河雍、蒲阪、皮氏、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一舉蕩平秦軍東進之路。

六國伐齊:強國齊國就此衰弱

歷史上秦國在發展過程中都有哪些具有決定性的戰役? 第3張

戰國中期,秦、齊兩國乃是東西兩大強國,齊湣王自持國力強盛,先是重創楚、趙、魏三國,後又與三晉合兵攻打秦國,幫助趙國滅掉中山,之後又攻滅宋國。然而,接連的對外用兵,不僅導致列國對其極爲憎恨,更使得齊地百姓怨聲載道。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昭王先後派人與趙國、楚國、魏國、韓國、秦國共約伐齊。訂立盟約之後,燕昭王以樂毅爲上將軍出兵伐齊,樂毅便指揮者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在濟水之西大敗齊國主力,連克齊國72城,直入都城臨淄,燒燬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齊國僅餘莒和即墨兩城仍在堅守。

雖然最終田單成功使得齊國復國,樂毅伐齊之功盡失,但歷經此戰,齊國卻是慘遭重創,再也不復往日之強盛。

鄢郢之戰:楚國遭遇重創,秦國南部再無威脅

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1年),楚襄王想起父親楚懷王被秦國欺騙,以致最終客死咸陽的事情,便派出使者出使各諸侯國,想要與各國重新合縱攻秦,卻沒想到這個消息被秦國所知,秦昭王遂決定先發制人。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昭王派大將司馬錯率軍從隴西郡出發,攻佔楚國黔中郡,楚襄王被迫割讓上庸和漢江以北。次年,秦昭王又派大良造白起率軍大舉攻楚,白起率軍數萬沿漢江東下,燒燬船隻、自斷歸路,以視死如歸之心直逼楚國腹心之地,先攻戰略要地鄧,後水淹別都鄢,繼而攻佔西陵。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勢如破竹,攻陷楚國國都郢,燒燬其先王陵墓夷陵,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襄王潰逃至陳,被迫遷都於此以自保。

此戰之後,楚國西部大片土地被秦國佔領,楚國國力更加衰敗,再也無力抵抗秦國進攻。此後,秦昭王又命白起率軍,奪取楚國巫郡和黔中郡,楚國再也無法對秦國南部造成威脅,秦國此後開始將戰略重心調整至北方。

華陽之戰:韓魏再也無力抵禦秦國東進

秦國大敗楚國之後,再度將戰略重心北移。五國伐齊時秦國曾奪取定陶等地,但此地和秦國之間卻有魏國相隔,於是秦國便開始再度將目標對準魏國,意圖攻滅橫亙在秦與陶邑之間的魏國。

周赧王四十年(前275年),秦國攻打魏國,攻至魏都大梁,韓國派暴鳶救援,卻被秦軍打退,魏國被迫獻溫地於秦求和。周赧王四十二年(前273年),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無力抵抗只得向秦求援,秦國派白起率軍救援,白起率軍長途奔襲,先敗魏軍13萬,生擒3名魏將,魏國宰相芒卯敗逃。之後,又大敗趙軍,並將趙軍俘虜兩萬人沉入黃河中。隨後,秦軍乘勝攻佔了魏國的卷縣、蔡陽、長社和趙國的觀津,並與韓軍圍攻魏都大梁,魏被迫獻南陽求和。

歷史上秦國在發展過程中都有哪些具有決定性的戰役? 第4張

此戰後,三晉損失慘重,尤其是韓、魏兩國,接連的損兵折將已經使得他們聞風喪膽,再也無力抵禦秦國東進。

長平之戰:山東六國再無對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國力大增,在魏國、楚國、齊國相繼衰弱之後,已經成爲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最後一個對手。作爲戰國後期的兩大強國,自趙國崛起之後,秦趙雙方的明爭暗鬥便從來沒有停止過,武靈王使秦、完璧歸趙、澠池相會便是秦趙雙方之間的一次次試探。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導致韓國上黨成爲飛地,上黨郡守馮亭獻上黨郡於趙國,意圖促成韓趙聯盟抗秦。趙國接收上黨後,秦昭王大怒之下派大將王紇率軍攻打趙國,趙孝成王則令廉頗率軍駐守長平抵擋秦軍。趙國初戰失敗之後,廉頗轉入防禦,秦趙雙方對峙長達三年(另說半年),趙國最終以趙括取代廉頗,秦國則以白起取代王紇,最終秦軍在長平大敗趙軍,趙軍主力四十餘萬皆命喪長平。

此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戰後雖然秦國攻打邯鄲失敗,但趙國主力軍隊卻是損失慘重,再也無力與秦國爭霸,再加上太行山防線的失守,此後的趙國面對秦國只能被動防禦。此戰後,秦國統一天下已經只是時間問題。

以上便是秦國崛起過程中的十場決定性戰役,若是其中一場遭遇戰敗,那麼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勢必推遲,甚至將可能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