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的手工業發展的怎麼樣?詳解其發展路程

明朝的手工業發展的怎麼樣?詳解其發展路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手工業發展的怎麼樣?其實在明初,手工業以棉紡織業、制瓷業、礦冶業和造船業等的發展最爲迅速。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紡紗織布是明初農村的重要家庭副業。洪武年間景德鎮有官窯20座,景德鎮瓷器不僅產量高,而且質量好,在制瓷工藝方面取得許多新的成就。在礦冶業上,全國官營鐵礦有13所。這些鐵冶,除煉生鐵之外,還煉熟鐵和鋼。同時明初的造船業曾居世界前列。

明代手工業的生產形態,從大體上講,還是官手工業與民間手工業兩大塊,但是由於商品經濟的不斷髮展,明代的手工業有了一些變化。官手工業的經營上,工匠制度逐步瓦解,從輪作工匠到以銀代役,標誌着工匠已經擺脫了勞役制度的壓迫,手工業者的獨立性大大增加了,有了很大的工作自由。

明朝的手工業發展的怎麼樣?詳解其發展路程

手工業組織形式則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有相當的靈活性,凡屬經常性生產任務的,便有固定的組織機構,凡屬沒有經常性生產任務的,只設臨時機構,工作完畢後便解散。

官手工業對於物料的徵集也從原來的實物形態,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改成了“折色”,就是要求原要交物料的農民交貨幣即可,政府用貨幣向市場購買。由於大部分物料的徵收、大部分工匠的勞役,已經改徵貨幣,而此時的商品生產又有了迅速的發展。

因此,官府所需要的一部分消費品,就可以用貨幣從市場上獲得,於是官手工業的重要性遠不如從前,規模逐漸地在縮小,持續了2000多年的官方手工業,從此便開始顯著地衰退,而民間手工業藉助市場的力量日益壯大。

手工業發展到明中葉,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上,一些手工業部門出現了僱傭現象,其中以江南的絲、棉紡織最爲明顯,江南各地有大批從事絲織業的民間機戶,在進入市場的過程中,機戶不斷髮生兩極分化。

有的人從一張織機發展到了二十餘張,這叫爲“大戶”,而沒有織機的,稱爲“小戶”,大戶和小戶之間的關係在當時就是固定僱傭和臨時僱傭的關係,“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勞動力買賣關係,這無疑是生產發展中的一種新的形態。這種現象在榨油業、造紙業、印刷業等手工業中均有體現。明代具體的手工業部門發展狀況是:

明代的冶煉技術在設備上向大型發展,同時將鍊鐵爐與炒鋼爐串聯使用,這種由生鐵到熟鐵的連續生產工藝能減少炒煉熟鐵時再熔化的過程,不僅縮短了時間,而且降低了成本。

明代的灌鋼技術與宋代相比,有所不同:不用泥封,而用塗泥的草鞋遮蓋,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使鍊鋼爐能從空氣中得到充分的氧氣;不把生鐵塊嵌在盤繞的熟鐵條中,而把生鐵塊蓋在捆緊的若干熟鐵片上,其目的是使生鐵的鐵液能灌到熟體外片的夾縫中去,使熟鐵易於吸收生鐵的鐵液,從而使碳普遍滲入,充分發生氧化作用而除去雜質,這是冶煉方法的進一步提高。

鐵器的製造當時以陝南和廣東的佛山最有名,廣東各地的生鐵,均運到佛山加工,佛山從事鐵器製造的達萬餘家,主要生產鐵鍋、鐵釘、鐵線和針。

明代的陶瓷業不僅繼承了宋代的傳統,而且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景德鎮成爲全國的制瓷中心,每年要燒製瓷器幾十萬件,景德鎮的瓷窯有官窯與民窯之分,官窯比較狹小,一般只能燒製300多件,而民窯一般較大,能燒千餘件。

明代各朝官府使用的瓷器,情況不一,洪武、永樂、宣德、成化、弘治、正德等朝,主要是官窯燒製,嘉靖、隆慶兩朝,是官窯燒一部分,其餘由民窯搭燒,到了萬曆,則官窯燒的非常有限,大部分由民窯燒製。

景德鎮的瓷器在裝飾上比起前代有進步,釉色上有青釉、紅釉、白釉、黃釉、黑釉、雜色釉(窯變),瓷器中最有名的是青花瓷器和五彩瓷器,景德鎮的製造瓷器技術當時已經非常細緻,據記載,大約有這些工序:採石制泥——淘煉泥土——煉灰配釉——製造匣體——圓器修模——圓器拉坯——琢器做坯——採取青料——揀選青料——印坯乳料——圓器青花——制畫琢器——蘸釉吹釉——旋坯挖足——成坯入窯——燒坯開窯——圓琢洋彩——明爐暗爐。

明朝的手工業發展的怎麼樣?詳解其發展路程 第2張

明代以絲織業聞名的城市是蘇州和杭州,而以絲織業著稱的市鎮則有江蘇吳江的震澤鎮、盛澤鎮,由於絲織業的發展,盛澤鎮明初是隻有50戶~60戶人家的村莊,明中葉就變成了人口以千計的大市鎮,並且萬商雲集,成爲絲綢的集散地;棉紡織業的中心就是松江,松江所產的布匹種類很多,有大棉布、雲布、丁娘子布、兼絲布、藥斑布、三棱布、衲布等等,隨着棉紡織業市場的擴大,還分化出各種工匠,如軋花匠、彈花匠、機匠等。

明代的漆器業比前代更盛,北京、廣州、蘇州、揚州、寧波、福州等地,漆器的製造均有特色,其中以福州的最盛。

明代的造紙業、印刷業都有新的發展和創造,造紙主要在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以竹紙和宣紙最著名,竹紙產於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的山區,宣紙主要產於安徽的宣城、涇縣和寧國。

明代的製茶技術,在宋元的基礎上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明代的製茶方法,可以分爲炒法和蒸法兩種,炒法是用鐺來炒,先用細火,後用粗火;蒸法是用甑蒸,蒸後再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