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孫策對太史慈有何知遇之恩?爲何拒絕曹操的招降?

孫策對太史慈有何知遇之恩?爲何拒絕曹操的招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太史慈被綁到孫策跟前,孫策問:要是你生擒了我,會如何處置我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198年,孫策見被五花大綁的太史慈向自己走來,忙上前幫他解綁,拉着他的手說道:“現如今你已成階下囚,要是當年你生擒了我,會如何處置我呢?”

太史慈,字子義,身長七寸,美鬚髯,善於騎射,箭無虛發,是個名副其實的神箭手。自幼好學,長大後擔任本郡奏曹史。當時本郡和本州發生了嫌隙,結案的關鍵在於讓負責刑賞的有司先知道,才能爭取更多的勝算。

本州的奏章早先一步發給了相關負責的官吏,郡守害怕落後本州會產生不利,就海選一名可靠的人。時年二十一歲的太史慈被選中後,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地,終於搶先一步在州吏到達前趕到。

孫策對太史慈有何知遇之恩?爲何拒絕曹操的招降?

太史慈看着着急忙活趕來的州吏,不疾不徐地問道:“你也是來求通章的嗎?”州吏如實答說是的。太史慈就向州吏提了兩個問題:一是奏章何在?二是奏章提署確定無誤嗎?”州吏不清楚太史慈是何方人士,以爲是有司的手下,遂把奏章遞給了太史慈。

太史慈見了奏章,二話不說拿刀毀了,州吏怒氣衝衝質問太史慈。太史慈這才如實交代,自己封郡守命令前來視察州吏是否已經把奏章上呈給有司,現如今州吏的奏章被毀,他也做事過於應激,定會受罰,不如一起逃亡。遂兩人同行逃亡,而後又獨自回城,把奏章呈送給有司。

有司接到郡守奏章後,州官再次呈送的奏章就晚了一步,州官在這事上吃憋,便把太史慈給恨上了,太史慈也怕州官從中陷害,便避居在遼東。

公元193年,北海相孔融得知這事後,對太史慈稱讚有加,多次派人給太史慈的母親送去贈禮。時逢孔融在都昌被黃巾軍將領管亥給圍困了,太史慈剛好從遼東回到家。母親對他說道:“自你出行後,北海孔融對我關懷備至,現如今他被賊人圍困,你應該前去報答他的恩情。”

太史慈聽了母親的話後,便獨自一人奔赴都昌。無奈黃巾軍圍城太密,太史慈趁夜衝入重圍面見孔融。他提議可讓他率軍前去征討賊人,奈何孔融想等援兵來救,遲遲沒有應允。

豈料半月有餘,援兵遲遲不來,賊兵圍城更緊,孔融也慌神了,想尋一個勇將殺出重圍到平原相劉備那而請求援助,奈何城中無人敢往。這時,太史慈主動請纓,他願意一試。

次日,太史慈嚴裝飽食後,帶上弓箭,騎着馬,打開城門來到城壕邊上練習射箭,練完後就回到城裏。反覆幾日,城外的黃巾軍從一開始的抵禦到無視,太史慈瞅準時機,見黃巾軍鬆散無視,遂快馬加鞭衝出重圍直奔平原求見劉備,請求劉備出兵援救。

孫策對太史慈有何知遇之恩?爲何拒絕曹操的招降? 第2張

劉備得知後,點將出兵,很快就把黃巾軍給打退。孔融得救後,對太史慈更加器重。太史慈返回家中後,母親也對他能報答孔融的恩情甚是開懷。

公元195年,太史慈渡江到曲阿相視劉繇,還未到就得知孫策攻到東阿,劉繇命太史慈偵視敵情。一日,太史慈和一小吏來到神亭,和孫策一行十三人相遇。太史慈絲毫無懼色,策馬上前和孫策廝殺。孫策刺向太史慈的座下馬而攬得太史慈系的頸後手戟,與此同時,太史慈亦搶得孫策的頭盔。兩人連番廝殺,直到雙方部下都趕到才罷戰。

太史慈守護劉繇敗奔豫章,孫策已平定了宣城以東一帶,惟涇縣以西有六縣尚未平服。太史慈屯兵涇縣。孫策得知後,親自領兵攻打涇縣,太史慈不敵最終被俘,也就發生了文中開頭的那一幕。

孫策問到當日神亭一戰,要是他被太史慈生擒結果會如何?太史慈不慌不忙地說:“這個不好說。”孫策聽後爽朗大笑,對太史慈說道:“今後的路,咱們兩人一同闖!”還拜太史慈爲門下督,還與兵權

劉繇的舊部散亂無主,孫策讓太史慈前去安撫招用,太史慈領命而去。左右心腹卻對孫策說道:“太史慈這一去鐵定是不會回來的。”孫策不以爲然,他自信滿滿地說道:“子義捨棄了我,還能投奔誰呢?”

果然,六十日後,太史慈帶着劉繇舊部如期而返。太史慈的如期歸來,也讓孫策的一衆部下對他有了改觀,更是讓孫策對他倍加器重。

孫策對太史慈有何知遇之恩?爲何拒絕曹操的招降? 第3張

當時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數次在西安諸縣爲非作歹,孫策命太史慈爲建昌都尉,兼治海昏,並督諸將共拒劉磐,劉磐慢慢地就銷聲匿跡。

太史慈的一手好箭法早就人人皆知,曹操曾給太史慈送去一份書信,信中只放了當歸,希望太史慈能前來歸附,可見曹操對太史慈的重視。

驍勇猛將太史慈,卻英年早逝,享年四十一歲。他在垂危之際,還感嘆道:“大丈夫生於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啊!”

孫策和太史慈,兩人備有惺惺相惜之感,孫策胸懷大志,知人善用,太史慈一生磊落,用實際行動報答了孫策對他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