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韓安國是個怎樣的人?他後來爲何錯失丞相之位?

韓安國是個怎樣的人?他後來爲何錯失丞相之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安國,字長孺,樑國成安縣人,後徙睢陽,西漢時期的名臣、將領。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韓安國無緣丞相的位置,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漢武帝出於對韓安國人品的質疑和與自己不同的政治見解,所以放棄立韓安國爲丞相的想法。

相信大家都聽過死灰復燃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就是源自韓安國。

大致故事是這樣的:韓安國曾經因爲犯罪被囚禁在蒙縣的監獄中,因爲沒有錢賄賂獄卒,遭到一個叫做田甲的人的羞辱,韓安國憤憤不平的說:“難道死灰就不會復燃嗎”。

韓安國是個怎樣的人?他後來爲何錯失丞相之位?

田甲馬上回答道,死灰如果復燃,我就再撒一泡尿來澆滅它。

過了不久,韓安國在監獄中被免罪,還調任爲樑國內史,成爲兩千石的官員,真的做到了死灰復燃,那名曾經欺負過韓安國的獄卒田甲,聽到消息,害怕遭到韓安國的報復就逃跑了。

韓安國就傳出消息說,如果田甲不回來,我就要滅你的家族。韓安國哪裏有那麼大的權利,不過是在嚇唬田甲罷了,但是田甲爲了家人,還是回到了韓安國的面前請罪。

韓安國卻並沒有懲罰田甲,而是開玩笑說,你可以撒尿了,你還知道跑,像你這樣落井下石的人,有什麼價值值得我去報復。

於是放過了田甲。

小時候看這個故事的時候,以爲韓安國寬宏大量和韓信一樣,現在看來不是,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最好的報復就是原諒,然後讓對方看着你的人生過的風生水起,卻望塵莫及。

韓安國是個怎樣的人?他後來爲何錯失丞相之位? 第2張

既報復了對方,又展現了自己的格局。

至於說韓安國後來爲什麼會錯失丞相之位,這就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了。

韓安國自幼博覽全書,拜在鄒縣田先生門下,學習《韓非》和各種雜家學說,學識淵博,後來學以致用成爲辯士和學問家。

韓安國因爲學識淵博在樑國聲名遠播,被樑孝王劉武看中,收入門下任樑國中大夫。樑孝王劉武是一個惜才愛才,喜歡文學的人,所以韓安國到了樑王劉武的門下很受重視。

漢景帝時期,吳王劉濞對晁錯提議削藩的政令不滿,藉口清君側,聯合六位諸侯王,發動七王之亂,漢景帝劉啓先是誅殺晁錯想要平息七王的怒火,但是沒有效果,於是就命令大將軍周亞夫出兵平叛,樑王劉武輔助。

後來在平定七王之亂的戰役中,樑王劉武派張羽擔任將軍在東邊抵禦敵軍,韓安國守住樑國邊防,二人配合默契,果然守住了樑國不受侵犯。

後來七王之亂平定,張羽和韓安國也在此次戰役中被表彰,從此聲名遠揚。

七王之亂是漢景帝劉啓經歷的第一次叛亂,劉啓非常高興,就宴請樑王劉武,爲樑王劉武慶功。

酒酣過半,劉啓喝醉了對劉武說,你我是親兄弟,如今你爲我守住的江山,我應該封你做皇太弟,等我百年之後,將皇位傳給你。

劉武見哥哥說了醉話,趕緊推辭。但是竇太后卻產生了妄想,屢次向景帝劉啓提出,想要封劉武爲皇太弟。

景帝劉啓非常生氣,不久就有人狀告樑王劉武,出行儀仗的規格超過了諸侯的本分,已經是天子的排場了。

韓安國是個怎樣的人?他後來爲何錯失丞相之位? 第3張

劉啓很生氣,這時竇太后也醒悟過來,派人去樑國責備劉武,劉武從小因爲是家中最小的很受寵,沒有受到過母親和哥哥的冷落,知道自己錯了,於是惶恐不安,派韓安國作爲使者去打探情況,平息此事。

可是竇太后卻拒絕接見韓安國,韓安國無法於是求見館陶公主,對館陶公主說,樑王逾制不過是小孩子顯擺哥哥和母親的寵愛罷了,不敢有僭越之心,如今樑王知道自己錯了,正在家中日夜自責,痛哭流涕。

於是館陶公主相信了韓安國,立刻進宮爲樑王求情,竇太后就原諒了樑王,還勸景帝不要再生樑王的氣,景帝在竇太后的勸說下也寬恕了樑王。

但是漢景帝從此很少再召樑王進京了。

韓安國因爲成功地化解了一次皇家危機,而被景帝記住,館陶公主和竇太后也因此對韓安國非常賞識。

雖然韓安國阻止了一次皇室危機,但是劉武和哥哥劉啓的糾葛還沒有結束。後來劉武的臣子公孫詭和羊勝派殺手謀殺了袁盎,被漢景帝查出來了。

漢景帝派人在樑國大肆地搜查二人,逼迫劉武交出二人,劉武不肯,還將二人藏起來了,韓安國知道了這件事,就勸說劉武交出二人。

劉武當然不願意,這二人雖然做事莽撞,但是卻是因爲自己才殺袁盎的呀。

韓安國就勸說道:“就算二人是因爲您才犯錯,但是是他們選擇的,並不是您的過錯啊,您應該交出他們,讓他們接受處罰,不然景帝就會因爲您包庇二人而懷疑您的忠心”,於是劉武交出了二人。

從這件事來看韓安國這件事情辦得很體面,既維護了劉武,又幫漢朝抓住了殺袁盎的主謀,給漢景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後來劉武因爲失寵於景帝,鬱郁而死。韓安國因爲犯罪又把官給丟了,賦閒在家好多年,直到漢武帝繼位,韓安國纔想再次做官。

韓安國是個怎樣的人?他後來爲何錯失丞相之位? 第4張

韓安國聽說,丞相田蚡廣招門客,經常舉薦人才給漢武帝,並且大多數都能得到任用,於是就動了心思,賄賂了田蚡五百金,求田蚡推薦自己做官。

於是經過田蚡的提醒,竇太后和漢武帝都想起來韓安國這個人了,後來漢武帝給了韓安國一個北地都尉的官職,之後不久韓安國又被調任爲大司農,御史大夫。

公元前135年,匈奴向漢朝請求和親,漢武帝召集衆臣商議該怎麼辦?

大行令王詼說,如果我們答應了和親,過幾年匈奴一定會像以往一樣出爾反爾,再次騷擾邊境,索要財物和和親。

而已經是御史大夫的韓安國說,此時我國的國力,可以應付一場戰爭,卻不能長久的打下去,如果不等一次將敵人打到無力反擊,不如不打。

於是衆臣紛紛支持韓安國的說法,勸漢武帝同意和親。

其實漢武帝召集衆大臣來,就是談談口風,漢武帝非常想要打仗,但是因爲所獲的支持太少,不得不放棄了。

有人說了,漢武帝是萬人之上怎麼會因爲臣子妥協。

其實漢武帝很無奈,當時漢武帝剛剛掌權,頭上還有奶奶也就是太皇太后竇氏,母親王太后,漢武帝想要做什麼都不能獨自決定,不但如此,如果沒有大臣大支持,朝中就沒有人配合漢武帝打仗,所以說漢武帝想要打仗,必須突破重重阻攔。

而韓安國相當於守成派,修的是縱橫家,喜歡順勢而爲,見縫插針,與漢武帝的激進明顯有分歧。

於是漢武帝在無奈之下,同意了和親。

漢朝和匈奴結親後,不過一年,漢武帝越想越憋屈,想到匈奴仗着兵強馬壯,挾制漢朝數年的屈辱,恨得牙癢癢,只能在心裏暗暗發誓,有生之年一定要平定匈奴。

韓安國是個怎樣的人?他後來爲何錯失丞相之位? 第5張

就這樣有了馬邑之戰,漢朝通過商人誘敵深入,打算在馬邑伏擊匈奴大軍,沒想到匈奴抓了一位守城之將,就發現了漢朝的計謀,於是馬邑之戰破滅。

雖然馬邑之戰破滅,但是漢武帝想要打匈奴的決定卻更加堅定了。

在馬邑之戰中,韓安國雖然一無所獲,但是也因爲主動出擊匈奴被漢武帝稱讚。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灌夫罵座的典故,灌夫雖然是個小人物,卻因爲此事,牽連了半個朝廷的人,最後灌夫被滅族,竇嬰被殺,田蚡被漢武帝祕密處死,鄭當時被牽連貶官,而韓安國在此也被漢武則問話,最後卻倖存下來,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韓安國非常擅長審時度勢。

說到這裏,我們得簡單說一下灌夫罵座的故事。

灌夫將田蚡引薦給竇嬰,田蚡卻擺架子向竇嬰索要土地,但是竇嬰不願,因爲竇嬰曾經顯赫的時候,田蚡不過是個小角色,如今憑藉外戚的身份耀武揚威,竇嬰實在低不下這個頭。

而灌夫身爲朋友,不忿田蚡的所作所爲,於是就出現了灌夫罵座一事,這件事不過是一件小事,可是田蚡卻不依不饒,借灌夫破壞王太后的宴會的名義,想要治灌夫一個不敬之罪。

韓安國是個怎樣的人?他後來爲何錯失丞相之位? 第6張

在古代,不敬皇族,是要被處死的。

竇嬰見灌夫爲自己出頭卻要被處死,於是傾盡全力救灌夫,不惜與田蚡對立。

這件事就演變成了竇嬰和田蚡的對立,也就是已故竇太后的外戚,和漢武帝之母王太后之母王太后的對立。

其實這對漢武帝來講是一件好事,因爲無論是已故竇太后和是王太后,都是制約漢武帝掌權的阻礙,漢武帝正愁找不到機會,將王太后的勢力拔除呢,田蚡就將刀子送到自己手上了。

就在田蚡和竇嬰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漢武帝就想,如果能將田蚡問罪,就等於拔除了王太后的爪牙,但是田蚡是漢武帝的舅舅,王太后的弟弟,漢武帝顧及王太后也不好親自開口處置田蚡。

於是漢武帝就開會,將王公大臣都找了,想要藉助大臣的之口,將田蚡治罪。但是朝中大臣忌憚王太后的勢力不敢開口說話,漢武帝無可奈何就找了鄭當時來說話,鄭當時是個純臣,漢武帝以爲鄭當時一定會站在自己這邊。

沒想到田蚡是個膽小鬼,竟然一句話都講不出來,於是漢武帝大怒,將不肯說話的臣子全都貶黜。

韓安國眼看着自己也要被連累,於是開口了,對漢武帝說,灌夫醉酒鬧事不過是小事,但是灌夫不敬也是事實,丞相以治灌夫的罪也無可厚非,臣無法裁決,還請陛下自行判斷。

韓安國說的話似是而非,好像說了,又好像什麼都沒說,韓安國的話,先是爲灌夫降低了事件的嚴重性,又提出丞相治罪合情合理,爲漢武帝做任何選擇都提出和合理化解釋,三方都不得罪。

其實我們在仔細推敲一下,韓安國的話中,灌夫是有錯的,丞相是無錯的,那麼按照韓安國的說法,漢武帝只有兩個選擇,殺灌夫和不殺灌夫。

韓安國是個怎樣的人?他後來爲何錯失丞相之位? 第7張

這就和漢武帝的設想大相徑庭,只是將田蚡和竇嬰從事件中摘出去了。但是漢武帝還不好說什麼,畢竟人家講話了,立場也說明了。

雖然沒有和漢武帝站在同一立場,但是也從這件事中全身而退了。

散會之後,田蚡問韓安國,你爲什麼不幫我,向漢武帝請求將灌夫竇嬰治罪,韓安國說,現在證據確鑿,現實和權勢都偏向於您,您若是在逼迫陛下將竇嬰灌夫治罪,陛下就會認爲您仗勢欺人,這對您不利,您應該向陛下認錯纔對,這樣陛下汲不好說什麼了。

田蚡一聽,知道韓安國是在爲自己思量,於是趕緊說誤會了韓安國。

最後,漢武帝經過權衡,認爲這件事確實證據確鑿,偏向田蚡,實在無法將田蚡除掉,現在不是拔除王太后勢力的時候,只能犧牲了灌夫和竇嬰。

讓人沒想到的是,灌夫和竇嬰死後一年,田蚡也離奇的死亡了。

真的很離奇,田蚡在灌夫和竇嬰死後,就開始做噩夢,夢裏竇嬰和田蚡總是追着自己要索命,田蚡非常害怕,爲此還找來巫師爲自己算卦,巫師告訴田蚡,確實是竇嬰和灌夫站在田蚡的牀頭糾纏他。

田蚡聽到巫師的話之後,更加害怕了,整天神志不清,不久就驚懼而死。

其實田蚡這種死法非常詭異,無論是田蚡的死亡時間和死法都很奇怪,說是認爲也不奇怪,因爲確實有藥物可以控制精神,所以很多後世的學者認爲田蚡的死亡是人爲。

韓安國是個怎樣的人?他後來爲何錯失丞相之位? 第8張

因爲田蚡是王太后的在朝堂的一隻手,如果除掉的田蚡就等於拔除了王太后大部分的勢力,所以很有可能是漢武帝暗中命人下的手。

田蚡死後,丞相一職就空缺出來了。

韓安國因爲政績斐然,被漢武帝任命爲代丞相,韓安國做得很好,不久漢武帝就跟韓安國提出想將立爲正式丞相。

但是好死不死的是,韓安國居然把腳給摔了,漢武帝見韓安國受傷嚴重,就另立了平棘侯薛澤爲丞相。

大家聽到這裏會不會覺得很奇怪,只是摔破了腳又不是摔斷了腿,怎麼就到丟官的程度了。

於是這裏產生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韓安國爲了避免被捲到王太后和漢武帝的政治鬥爭中去,自己故意摔的;第二種可能是,漢武帝認爲韓安國與自己政見不和,於是放棄了立韓安國爲丞相。

大家仔細一想,這兩種可能都合情合理。

第一種可能,韓安國是經田蚡的推薦才重新做官的,自然就站在了田蚡的立場上了,而田蚡是王太后黨的人,田蚡死後王太后缺少了左膀右臂,於是看中了韓安國。

而韓安國知道自古以來,一定在皇帝和太后之間的權利紛爭,最後的贏家一定是皇帝。例如文帝和景帝,當然呂后除外,畢竟呂后和劉盈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對少見的母子組合了。

所以韓安國認爲漢武帝一定會贏得最後的勝利,完全掌握朝政,而自己幫着王太后攬權,一定是得罪漢武帝的,王太后與漢武帝是母子倆,最後一定還是母慈子孝,而自己這些小人物卻極有可能會淪爲母子紛爭的炮灰。

韓安國是個怎樣的人?他後來爲何錯失丞相之位? 第9張

於是韓安國決定爲了保命,放棄丞相之位。

而第二種也合情合理啊。

韓安國現實不同意漢武帝攻打匈奴,後來爲賄賂田蚡成爲王太后立場上的人,在灌夫罵座的事件當中也沒有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怎麼看,韓安國都不是和自己一條心的,在政見上也與自己有分歧。

丞相一職怎麼都要給自己人,或者與自己政見相同的人,才能更好地配合自己,這樣一看韓安國明顯不是一個好的人選,於是漢武帝放棄了韓安國。

後來,韓安國在出擊匈奴的時候因爲判斷失誤,折損了一千多人和財物,被漢武帝貶官,再不得漢武帝的重用,不久就鬱鬱而終了。

韓安國雖然早年的時候,因爲才智出頭,但是卻因爲站錯了隊失去了丞相之位,其實這和韓安國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從賄賂田蚡的時候就能看出,韓安國其實是一個趨炎附勢的人,並不是一個有抱負,忠君愛國的人,做一纔會判斷失誤。

若是韓安國正直一點,知道自己其實最終是爲國家和君主打工,最後也就不會站錯隊,落得這樣一個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