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司馬光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的舉措爲國家帶來了什麼損失?

司馬光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的舉措爲國家帶來了什麼損失?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司馬光,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說起司馬光,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從小時候的司馬光身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勇敢而且機智的少年。誰能想到這樣一個五好少年長大之後卻成爲了一個矛盾的集合體。他刻苦勤奮,爲官清廉,卻又頑固保守,不願變革,身居高位的他把一個剛復興的王朝推向了毀滅。觀其一生,概括來說就是:憂民誤國!

司馬光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的舉措爲國家帶來了什麼損失?

司馬光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小編認爲:

1、他是一個五好少年

五好少年是每個孩童的理想。而司馬光從小就是自帶五好光環的好少年。

記得那是一次例行的玩耍,一個小夥伴毫無徵兆地不小心掉到了水缸裏,就在大家驚慌失措,不知道去叫家長還是叫家長時,少年司馬光當機立斷,舉起水缸旁邊的石塊對着水缸奮力砸去。隨着幾聲有力的巨響,水缸破了,水流光了,小夥伴得救了。

這是一個光輝四射的故事,以至於當時的京洛之地都知道這樣一個勵志故事,1000年後,他的事蹟成功入選義務教育語文課本。

這個完美秀智商的故事完全夠吹個幾十年了,類似故事還有孔融讓梨,但是司馬光的故事纔剛剛開始。

司馬光天資聰慧,7歲就可以背誦《左氏春秋》,這種智商正是參加科舉的好苗子。1038年,20歲的司馬光高中進士,成爲一員官僚。此時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也在官場任職,給了司馬光很多指點,爲司馬光走得更高更遠做好了鋪墊。

司馬光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的舉措爲國家帶來了什麼損失? 第2張

司馬光是個好官,在地方任職時,在短短几年時間裏,就取得“政聲赫然,民稱之”的政績。後來隨父親好友龐籍一起在西北擔任要職,爲對付西夏堅定執行禁絕互市和修建碉堡的戰略,取得良好的效果。

卓越的政績爲司馬光贏得了巨大的政治資本。領導仁宗皇帝注意司馬光已經很久了。1061年,司馬光被提拔到中央。

2、他是一個心繫天下的官僚

來到中央的司馬光,準備大展宏圖了。

但是,此時北宋的社會矛盾已經非常嚴重。《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停戰,而在西北也在不斷對西夏進行戰略壓縮,所以整體而言宋朝的戰鬥減員逐漸減少。

北宋無戰事固然有利於社會安定,但導致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就是戰鬥力滑坡,後來的“靖康之變”中就是證明。而且,爲了減少甚至杜絕地方社會不安定因素,北宋制定了將罪犯刺字充軍的制度,所以軍隊的規模不斷膨脹。

北宋的軍隊數量爲歷朝最高,但是戰鬥力卻着實不敢恭維。這其中固然有失去燕雲十六州和河西之地的無奈,但更多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制訂的輪戍法的弊端。

面對這一切,司馬光很痛心。

司馬光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的舉措爲國家帶來了什麼損失? 第3張

從科舉考場走出來的人基本都是儒家思想的堅定支持者。司馬光也不例外,在司馬光看來,北宋朝廷之所以積貧積弱,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北宋朝廷不合理的徵兵政策。

很多人說《澶淵之盟》每年只需要30萬貫錢,就可以讓遼國這隻北方猛虎服服帖帖,而且宋遼互市可以將送出去的錢很快賺回來。

這都是扯淡。且不說北宋這樣卑躬屈膝會給中華民族的精神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賺回來的錢,多少是真正給國家減輕負擔了?特別是還有西夏在西北虎視眈眈,北宋的軍備一直沒有減少。沒有質,量再多也是白搭。但沒有辦法,北宋的軍制已經積重難返。不僅如此,北宋還主張在西北地區招收“義勇”,也就是民兵。大量民兵的招收不僅導致百姓流離失所,更加重了財政的負擔,所以司馬光堅決反對,甚至與宰相韓琦公開辯論。但很可惜,最終朝廷沒有采納司馬光的建議。

從這裏可以看出司馬光是一個心繫百姓的好官僚。在司馬光看來,治國的第一要務,就是節省民力,減少支出。北宋如此龐大的經濟基礎,只要做好節流,國庫自然就會豐盈。

這也成爲司馬光爲官執政的基本準則。

3、他是一個不願意變革的官僚

司馬光和王安石是好朋友,鐵哥們。

變法這個事,對於二人而言,可以說是殊途同歸。而且二人都爲了同一個目標:富國強兵。

司馬光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的舉措爲國家帶來了什麼損失? 第4張

所以二人的矛盾也是對事不對人。

但二人的矛盾,卻超越了二人的朋友圈,超越了朝堂,成爲北宋黨爭的導火索,並最終極大地消耗了北宋的國力。

面對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司馬光主張輕徭薄賦,愛惜民力,簡單說來就是不折騰或者少折騰。毫無疑問,這是最經濟最簡單的方式。但是王安石不這麼想,在王安石看來,北宋的社會已經病入膏肓,如果再不進行變革,這個國家遲早要亡!

治大病用猛藥!王安石偏向法家思想,成爲堅定的改革派。

而時任領導宋神宗是一個不安分的皇帝。在他的心裏,始終有秦皇漢武霸業的偉大志向,所以王安石成爲他實現目標的最好助手。對王安石變法,神宗給予了高度肯定,並大力支持。

但北宋的守舊勢力太龐大了,僅憑王安石加宋神宗,無法打破僵局。此時的王安石寄希望於對西夏“河潢開邊”的勝利,只有這樣的勝利,才能說明變法的正確性和正當性。幸運的是,王韶收復河湟之地3000裏,取得重大勝利,一切似乎都柳暗花明了。

但俗話說: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王安石太着急了,制定的政策又缺乏實踐的考驗,不久後各種弊端紛紛暴露,特別是針對農民朋友的“青苗法”,這其中隱藏的弊端讓司馬光非常焦慮,隨即上書反對。但神宗堅持變法,反對無效。

於是司馬光被貶謫,開始了長達15年的《資治通鑑》編纂工作。

此時的司馬光是舊黨的代表。舊黨雖保守,但出發點也是憂國憂民。

4、他是一個格局欠缺的宰相

1084年,司馬光完成《資治通鑑》,獲得神宗賜名並作序,聲望達到頂峯。不久,隨着宋神宗去世,王安石變法宣告失敗,舊黨代表司馬光重回政治中心,成爲宰相。

司馬光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的舉措爲國家帶來了什麼損失? 第5張

上臺後的司馬光開始了對新黨的全面清算,對王安石變法的種種弊端,司馬光大膽進行了廢除,基本上所有的新政都慘遭封殺。

從後來的發展來看,很多新政確實在實施中變了味,廢除他們對老百姓而言實在是大快人心。

但是在對外作戰上,特別是對西夏問題上,司馬光的舉措就真的非常誤國了。

作爲新黨陣營的重要人物。王韶“河潢開邊”的成功不僅爲王安石變法提供了堅定的理論支持,更爲北宋拓展了3000裏疆土,實現了對西夏的戰略包圍,爲下一步徹底搞死西夏打下了基礎。

然而,司馬光上臺後,本着節省民力的思想,主張放棄新開拓的河西六州,將吞下的土地如數歸還,西夏又一次起死回生!

司馬光死後,新黨再次上臺,北宋再次開始了對河西的開拓並取得成功,將勢力延伸到新疆境內。但經歷了司馬光的折騰,北宋大量消耗了國力,可以說得不償失。

司馬光放棄河潢之地是出於節約財政的考量,畢竟經營新國土需要大量的財力。但是,從大局來看,司馬光的行爲確實不利於了北宋的外部生存,一個西夏的存在讓北宋不得不保持更大規模的常備軍。

司馬光概括起來就是:憂民誤國司馬光,北宋朝堂第一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