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元雜劇的特色是什麼?元雜劇特色介紹

元雜劇的特色是什麼?元雜劇特色介紹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形成於宋末,那麼元雜劇的特色是什麼?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倩女離魂》、《漢宮秋》、《梧桐雨》等。

其內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爲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雜劇角色分爲旦、末、淨、雜。

元雜劇的形成是中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時代的產物。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

1、元雜劇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生於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礎上一級諸宮調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元雜劇,也叫北曲雜劇,這是爲了與南曲戲文相區別而有的名稱。

元雜劇使用的曲調全爲北曲,北曲各宮調的聲情雖與南戲基本相同,但由於北曲比南曲多變宮、變徵兩個半音,故從總的音樂風格來說,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與南曲相比,北曲用韻較嚴,每套曲只押一韻,中間不換韻,而且韻腳密,幾乎每句都押韻。

元雜劇的特色是什麼?元雜劇特色介紹

2、元雜劇作爲一種新型的完整的戲劇形式,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嚴格的體制,形成了歌唱、說白、舞蹈等有機結合的戲曲藝術形式,並且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3、雜劇角色分爲末、旦、淨三大類。其中正末爲男主角,正旦爲女主角。末、旦、淨、醜等角色的命名受蒙元時期歐洲文化的影響。

例如男扮女裝的旦就和印歐語系中的“Dame”讀音近似,dame在法語中的意思即是女士、夫人,由於唐宋以降,女性被禁止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所以在雜劇中便出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男扮女裝的“旦”這一重要角色。

而元雜劇中使用的道具如“機關”與希臘古典戲劇中的機關異曲同工。

4、雜劇的舞臺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組成。唱是雜劇的主要部分。白,即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劇本還規定了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叫作“科”。

5、在結構上,一本雜劇通常由四折組成。一折相當於現代劇的一幕或一場,是故事情節發展的一個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別是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兩個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紹劇情,類似現代劇中的序幕;也有放在兩折之間,相當於後來的過場戲。

一本雜劇一般分爲四折,或加“楔子”。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來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戲,相當於開場戲;在折與折之間的楔子,則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相當於過場戲。

楔子與折的區別,楔子只用一兩支曲調,不必如折那樣,必用一套曲調。一折不等於現代戲劇的一場,而是以唱完一套曲子爲標準。也就是說,一本雜劇要唱完四套曲子,而且只能由主角一人唱曲,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稱爲“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

其他腳色只能唸白。戲劇語言包括科介、賓白和曲詞。

元雜劇的特色是什麼?元雜劇特色介紹 第2張

科介是劇本中關於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的舞臺提示。賓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數韻語,分對白、獨白、旁白、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

6、“套曲”是與“只曲”相對而言的,把許多“只曲”(至少三隻,多的可達二十隻左右)連綴起來成爲“套曲”。

這種連綴有兩個條件:一是“只曲”的次序,什麼曲牌在前、什麼曲牌在後,基本固定;二是“套曲”中的“只曲”彼此屬於同一“宮調”裏的曲牌。用四套曲子以上的雜劇極少見的。

偶爾有的題材,作者認爲寫一本四折不能容納和完成主題思想,就以多本的形式解決。如王實甫的《西廂記》用了五本二十一折。

7、元雜劇四大悲劇:《竇娥冤》---關漢卿;《漢宮秋》---馬致遠;《梧桐雨》---白樸;《趙氏孤兒》---紀君祥。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拜月亭》---關漢卿;《西廂記》---王實甫;《牆頭馬上》---白樸;《倩女離魂》----鄭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