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馮盎在隋末割據一方,爲什麼最後能得以善終?

馮盎在隋末割據一方,爲什麼最後能得以善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馮盎(?~646年),字明達,高州良德人,隋唐時期大臣,高涼太守馮寶與譙國夫人冼夫人之孫,石龍太守馮僕之子。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隋末衆多割據梟雄當中,嶺南的馮盎,應該算是唯一一個最後得以善終的人。不信大家可以自己去數,薛舉和林士弘是自己病死的,李軌、李密、王世充、竇建德、蕭銑,都是或直接或間接死於李淵之手,杜伏威投降了唐朝,但最後死的不明不白……

只有馮盎,實力雖然遠比不得李密、王世充等人,但最後卻得以善終。而且,不光馮盎本人得以善終,馮家更是做到了與國同休的地步。整個唐朝,馮家一直都是嶺南地區的無冕之王,後代綿延至今。

馮盎在隋末割據一方,爲什麼最後能得以善終?

那麼,作爲一個並不是特別強大的隋末反王,爲何只有馮盎能夠得以善終?

在講馮盎的故事之前,我們得先講一下馮家的故事。因爲馮家的家業,並不是馮盎奠定的,而是經過好幾代馮家人的共同努力,才締造出來的產物。

馮家的光輝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十六國時期。十六國裏面的那個北燕,就有人家一半的股份。

之所以說一半股份,是因爲北燕的歷史比較複雜。西晉滅亡之後,以鮮卑族慕容氏爲首的遊牧部落,建立了燕國。《天龍八部》裏面那個慕容復,天天唸叨着要復興的大燕,就是這個燕國。後來這個燕國一度被滅又一度興起,然後又再度分裂。其中後燕末期,出了一個叫馮跋的將軍,擁立宗室慕容雲建立了北燕。後來慕容雲被麾下將領殺害,馮跋又給慕容雲報仇,直接自己做了北燕的皇帝。

不過,北燕僅僅存在了不到三十年之後,就被北魏給滅了。北燕滅亡後,殘存的馮家後裔,逃往高句麗,企圖依靠高句麗復國,但最後高句麗也沒幫他們,反倒殺了馮家的主事人。馮家眼見高句麗不幫忙,於是便分出一支族人,走海路南下,企圖另創家業。當時那邊的東晉已經滅亡,被南朝劉宋政權取代。馮家這一支族人歸降劉宋政權之後,劉宋政權倒是對他們還算厚道,封這一支的馮家主事人馮業爲羅州刺史。

馮盎在隋末割據一方,爲什麼最後能得以善終? 第2張

從這時開始,馮家便在嶺南紮下了根。

馮家到了嶺南之後,故事也比較傳奇。在南北朝那會兒,嶺南就是一片不毛之地,當地生活的基本上都是未開化的當地土著。想要在這種地方紮下根,顯然不是那麼容易的。不過,馮家人卻在這片土地上勵精圖治,尤其是到了馮業的曾孫、馮盎的爺爺馮寶這一代,更是和當地的俚人首領冼氏聯姻。得到了當地俚人的幫助後,馮家在當地也就開始混得風生水起,成爲當地的霸主。

順便說一下,馮寶聯姻的這位冼夫人,在歷史上是一個更加傳奇的人物。直到今天,嶺南很多地方,還供着冼夫人的廟。有關這位冼夫人的故事,如果要細說起來的話,比她孫子馮盎的故事還要長得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

總之,因爲和當地的俚人聯姻,馮家在當地徹底紮下了根,而且越發開枝散葉,成了嶺南地區有數的大家族,在嶺南地區影響力極大。所以,儘管南北朝時期,南方每隔幾十年就要換一個政權,但馮家卻沒受到多大影響。任憑朝代更迭,馮家只會越來越興旺。

到了隋朝的時候,馮家在嶺南地區,不光影響力很大,族人數量也很多。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家族,隋朝自然也只能是以招攬爲主。所以,馮盎剛剛成年,便當上了宋康縣令,宋康就是今天的廣東陽西。後來,憑藉鎮壓嶺南各族的叛亂,馮盎逐漸升遷爲高州刺史、漢陽太守。隋朝末年,楊廣徵討高句麗,馮盎亦隨軍出征,被封爲左武衛大將軍。

馮盎在隋末割據一方,爲什麼最後能得以善終? 第3張

到了這個時候,馮盎已經算是隋朝真正的高級將領。類比現在的話,大概相當於大軍區司令級別的軍官。再加上馮家在嶺南地區的影響力,馮盎本人的地位,自然也就可想而知。遼東之戰結束後,沒過幾年,楊廣被麾下禁軍勒死,隋朝徹底滅亡。隋朝滅亡後,馮盎當時正身在北方。得知隋朝滅亡的消息後,馮盎第一時間返回了嶺南,並沒有在北方逗留。

對於馮盎來說,嶺南纔是他的老家,是馮家真正的根據地。

回到嶺南之後,馮盎迅速召集馮家人,聚集民衆,宣佈割地自治。因爲馮家在當地的影響力實在太大,所以馮家宣佈獨立,基本沒有任何波折,就只是城頭換個旗幟那麼簡單。馮盎宣佈獨立之後,靠着馮家在嶺南多年的積累,很快便聚集了五萬兵馬,牢牢控制住蒼梧、高涼、珠崖、番禺等地區。

成功佔領嶺南大片地區的馮盎,雖然手握重兵,並且佔據了很大一片地盤。但是接下來,馮盎卻並沒有全力擴張,反倒是選擇依附於南方的農民軍領袖林士弘。

以馮盎當時的實力,其實完全有能力自立爲王,但最終,他卻選擇了依附林士弘。這種選擇,看似出乎意料,但仔細想想,卻充滿了智慧。馮盎並非沒見過世面,遼東之戰的時候,馮盎見過隋朝指揮百萬軍隊作戰,是何等的聲勢浩大。所以馮盎很清楚,他麾下的這幾萬兵馬,幾個郡的地盤,在真正的中原梟雄面前,其實根本不夠看。

馮盎很清楚,以他的實力來說,進攻不足,自保有餘。

既然這樣,那還是選擇儘可能的獨立,然後依附其他大勢力好了。反正以馮家在嶺南的影響力,不管將來誰坐天下,都得好好拉攏馮家。至於去爭天下,馮盎很清楚,自己沒那個本事,馮家也沒那個本事。這期間雖然也有人曾建議,讓馮盎領兵出嶺南,去中原爭奪天下,或者自立一國,效仿當年的趙佗。但面對這些建議,馮盎卻全部拒絕了。

馮盎在隋末割據一方,爲什麼最後能得以善終? 第4張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馮盎的選擇是對的。

此後的幾年裏,中原大地上風起雲涌,李唐政權逐漸橫掃天下,統一了整個中原。隋末各大勢力之間的戰爭,動輒十萬人甚至幾十萬人蔘戰。以馮盎麾下這幾萬兵馬,若是扔進去的話,還真不夠看。不過,正是因爲馮盎足夠聰明,始終不出去爭天下。在李唐政權橫掃天下期間,馮盎也沒有和李唐政權發生任何衝突。而嶺南地區,也在馮家的治理下,井井有條,成了亂世當中難得的一塊淨土。

武德五年,隨着林士弘戰敗,唐朝開始逐漸統一南方。這個時候,唐朝方面向原本臣服於林士弘的馮盎,遞出了橄欖枝。面對唐朝的招攬,馮盎並沒有拒絕,而是欣然接受,直接歸降了唐朝。此後,李淵封馮盎爲吳國公,後又改封爲越國公,仍然轄制原本控制的嶺南之地。

雖然投降了唐朝,但馮家在嶺南當地,還是當之無愧的霸主,馮盎還是無冕之王。不得不說,馮盎的選擇,還是很聰明的。

此後的幾年裏,唐朝高層又發生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鬥爭。在這期間,馮盎依然沒有任何參與,只是遠遠呆在嶺南,老老實實的保境安民,做他的嶺南王。

後來,到了貞觀初年,因爲馮盎和當地的俚人戰鬥,很久沒有入朝參拜。唐朝很多官員,都說,馮盎要造反,勸李世民派大軍征討。然而李世民卻在魏徵的建議下,只是派使者前去問訊。後來,馮盎果斷派自己的兒子入朝參拜,這才免除一場禍事。

貞觀五年,馮盎又親自入朝,遠赴長安朝見李世民,李世民亦是對他盛情接待,並且讓他繼續鎮守嶺南。馮盎返回嶺南之後,也沒有辜負李世民的期望,一直老老實實的保境安民,直到貞觀二十年的時候,才因病去世。馮盎去世後,被李世民追封爲左驍衛大將軍、荊州都督,極盡哀榮。

而在馮盎死後,唐朝高層雖然有意識地向嶺南派遣官員,希望淡化掉馮家在嶺南的影響力,但卻始終收效甚微。再加上馮家一直老老實實,保境安民,所以後來,唐朝也就默認了馮家在嶺南的影響力,雙方形成了一種平衡。直到唐朝滅亡之後,因爲連年的戰亂,馮家纔在嶺南漸漸有所衰落。

從馮盎的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馮盎之所以能夠得以善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爲他能看清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並且牢牢控制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對於馮家來說,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就是在當地的影響力。只要牢牢掌握住這張王牌,任憑政權更迭,馮家都不會有任何改變。

馮盎在隋末割據一方,爲什麼最後能得以善終? 第5張

而從唐朝的角度來說,想要滅掉馮家,其實並不算難。以唐朝的誇張軍力來說,馮盎麾下的幾萬軍隊,真的不算什麼。但問題是,滅了馮家之後,如何統治當地呢?滅了馮家之後,唐朝面對的只會是一個更難統治的嶺南。既然如此,還不如默認馮家在嶺南的地位呢!也正是這個原因,馮盎可以做一輩子的嶺南王,而且最後還能得以善終。

馮盎的故事,也給了我們一個啓示:在現代企業競爭當中,其實我們未必要過分追求大而強,不一定非得要追求統一整個市場。像馮盎和馮家這樣,握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並且給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建立起一道護城河,讓別人無法取代,或許反倒可以活得更好。

隋朝末年的時候,比馮盎強大的割據勢力有的是,但最後能夠長久存在下去的,卻只有馮盎一家,其他都被李家兼併了。但弱小的馮盎,卻可以憑藉在嶺南地區的影響力,活的更久而且活的更滋潤,這對我們後人來說,實在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