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北京故宮的正門叫什麼?有哪些用途?

北京故宮的正門叫什麼?有哪些用途?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京故宮的正門叫什麼?有哪些用途?其實午門就是北京故宮的正門,平面呈“凹”字形,其形制與南京故宮午門一致,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 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簡介

午門前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明代稱承天門)、大清門(明代稱大明門),其後有太和門(明代稱奉天門,後改稱皇極門,清代改今名)。各門之內,兩側排列整齊的廊廡。這種以門廡圍成廣場、層層遞進的佈局形式沿襲自南京故宮,有利於突出皇宮建築威嚴肅穆的特點。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檐黃瓦廡殿頂。東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檐攢尖頂闕亭一座(明朝時期與南京故宮一樣均爲盝頂闕亭)。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峯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北京故宮的正門叫什麼?有哪些用途?

午門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實際上正面還有左右兩個掖門,開在東西城臺裏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

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午門正中門樓左右的兩座闕亭,內設鐘鼓。何時鳴鐘,何時擊鼓,都有規定。皇帝祭祀壇廟出午門鳴鐘;皇帝祭祀太廟時擊鼓;皇帝升殿舉行大典時則鐘鼓齊鳴。

當然,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在明代,皇帝在午門外廣場杖打犯有過失的大臣。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罰的爲數頗多,當場被杖打死亡的這種說法是沒有的。

午門歷史

午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再修。

建築規格

午門的平面呈“凹”字形,是從漢代的門闕演變而成,其形制直接繼承於南京故宮午門,兩者形制一致。午門分上下兩部分,下爲墩臺,高12.00m,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座掖門,俗稱“明三暗五”。墩臺兩側設上下城臺的馬道。五個門洞各有用途:中門爲皇帝專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時,皇后乘坐的喜轎可以從中門進宮,又通過殿試選拔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宣佈殿試結果後可從中門出宮。

東側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門供宗室王公出入。兩掖門只在舉行大型活動時開啓。墩臺上正中門樓一座,面闊9間,60.05m,進深5間,25.00m,重檐廡殿頂。墩臺兩翼各有廊廡13間,俗稱“雁翅樓”。廊廡兩端建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正樓兩側有鐘鼓亭各三間,每遇皇帝親臨天壇、地壇祭祀則鳴鐘,到太廟祭祀則擊鼓,每遇大型活動則鐘鼓齊鳴。午門整座建築高低錯落,左右呼應,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鳳樓”之稱。

歷史用途

立詔

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賜春餅;端午日賜涼糕,重陽日賜花糕。農曆十月一,頒發次年曆書。每年臘月初一,要在午門舉行頒佈次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

北京故宮的正門叫什麼?有哪些用途? 第2張

刑罰

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門舉行。

明代時,如果大臣觸犯了皇家的尊嚴,便以“逆鱗”之罪,被綁出午門前御道東側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徵性的責打,後來發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選美女,羣臣上諫勸阻,皇帝發怒。大臣舒芬、黃鞏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當場打死。著名心學大家王陽明因彈劾當朝大太監劉瑾被着以廷杖也在此地。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繼承皇位後,欲追封他的生父興獻王爲帝,遭到大臣們的抵制。羣臣100多人哭諫於左順門,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懲罰,當場斃命17人,所以民間有推出“午門斬首”之言流傳。其實明清皇宮門前極爲森嚴,犯人斬首決非此地,而是必須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場處決的。

彰顯皇威

每逢重大典禮及重要節日,都要在這裏陳設體現皇帝威嚴的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