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諸葛亮雖沒能“克復中原”,但他北伐的戰果有多輝煌?

諸葛亮雖沒能“克復中原”,但他北伐的戰果有多輝煌?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諸葛亮北伐,戰果有多輝煌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公元228年,曹魏痛失隴右三郡。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閃電戰的方式,一舉將隴右三郡(天水、南安、安定)收入囊中,這令曹魏“朝野震驚”,乃至於曹睿都迫於形勢而御駕親征,這是爲什麼呢,隴右三郡有這麼重要嗎?答案是“非常重要”。從人口來看,隴右地區有充足而彪悍的人口,這正是三國時期各方拼命爭奪的關鍵資源。從馬匹來看,隴右地區是最優質的戰馬產區,西涼軍爲何天下無敵,靠的就是騎兵的衝擊力。從糧食來看,隴右地區小麥高產而又穩定,可以爲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供應。從交通來看,隴右地區有大型河流,可以提供漕運,雖然不如荊州那樣四通八達,但總比崎嶇難行的山路要強百倍。痛失如此重要的隴右三郡後,兩國實力此消彼長,無怪乎,曹睿要御駕親征。

諸葛亮雖沒能“克復中原”,但他北伐的戰果有多輝煌?

第二,公元231年,滷城之戰的“甲首三千”。滷城之戰發生於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過程中,《漢晉春秋》《資治通鑑》等史書均記載蜀軍大獲全勝,戰果之一是獲“甲首三千”,那麼,“甲首”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呢?有人說是“軍官頭目”、有人說是“穿鎧甲的士兵”,不管是哪種說法,“甲首”都意味着軍中精銳,如果是第一種說法“3000個軍官頭目”,那魏軍要全軍覆沒了,這不太可能,因此,只能是第二種可能性,即“3000穿鎧甲的士兵”。在三國那個生產力嚴重倒退的時代,並不是每個士兵都可以成爲“帶甲之士”,官渡之戰中,袁紹擁兵10萬,卻只有1萬鎧甲,僅有10%的披甲率,諸葛亮北伐時的魏軍披甲率無可稽考,但總體上不會有太大改觀,按照同樣比例計算的話,“甲首三千”對於曹魏來說,的確是一次重創,這樣看來,司馬懿後來堅持“龜縮戰術”,正是懼怕再遭受類似慘敗。

諸葛亮雖沒能“克復中原”,但他北伐的戰果有多輝煌? 第2張

第三,公元231年,碩果僅存的“五子良將”戰死。蜀漢有“五虎上將”,與之相對應,曹魏有“五子良將”:張遼、徐晃、于禁、樂進、張郃。公元218年樂進去世,公元221年于禁去世,公元222年張遼去世,公元227年徐晃去世。也就是說,當時間來到公元231時,曹魏的“五子良將”已經僅剩張郃尚在人間,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堪稱曹魏“軍中圖騰”的張郃,卻在抵禦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過程中不幸戰死,這對於曹魏而言,無疑是重大損失。更令曹魏無法接受的是,張遼、徐晃、于禁、樂進只是自然死亡,並沒有死在戰場上,而碩果僅存的張郃,居然在戰場上壯烈犧牲,這種打擊和恐慌,更是對曹魏的巨大精神打擊。

諸葛亮雖沒能“克復中原”,但他北伐的戰果有多輝煌? 第3張

第四,公元234年,司馬懿“龜縮”丟失大國尊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與諸葛亮彼此已不陌生,司馬懿更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在吸取以前慘痛教訓的基礎上,採取了“龜縮不出”戰術,甚至寧可接受“穿女人衣”這樣的奇恥大辱,也不敢再出城與諸葛亮野戰,至於後人所稱道的“千里請戰”,貌似體現了司馬懿的睿智,實則把曹睿和司馬懿的“畏蜀如虎”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樣一對君臣,讓坐擁九州之地的魏國“大國尊嚴”全無。很多人可能會說,在戰爭中採取“堅守不出”策略,這不是常有之事嗎?這話不假,但問題在於,這一般是兵力較弱的一方纔採取的戰術,而司馬懿10萬兵力VS諸葛亮5萬兵力,卻採取了“龜縮戰術”,這實在是軍事史上一道奇葩的風景線。

結語:由此以觀之,諸葛亮北伐戰果輝煌,曹魏損失慘重,並不是很多譁衆取寵者所言“諸葛亮收穫寥寥”、“曹魏不痛不癢”,此類觀點的本質是“成王敗寇”思想,其邏輯是,諸葛亮沒能“克復中原”,所以肯定水平不咋地。實際上,這種邏輯是錯誤的,評價歷史人物,還是應該全面、客觀、公正地去分析,絕不能簡單的“以成敗論英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