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烏臺詩案涉及到哪些方面?蘇軾爲什麼被貶外放?

烏臺詩案涉及到哪些方面?蘇軾爲什麼被貶外放?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烏臺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1079年),時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彈劾蘇軾,奏蘇軾移知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隨後又牽連出大量蘇軾詩文爲證。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臺獄受審。據《漢書·薛宣朱博傳》記載,御史臺中有柏樹,野烏鴉數千棲居其上,故稱御史臺爲“烏臺”,亦稱“柏臺”。“烏臺詩案”由此得名。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一代文豪蘇軾,之所以會被貶外放,主要是因爲他反對當時宋朝實行的新政,遭到皇帝本人的厭惡。在被御史彈劾之後,皇帝以蘇軾的詩文譏諷朝政爲名,將他流放了。

這件事,史稱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看似只是一個普通的案件,但其實涉及到了諸多方面。要想詳細解釋的話,那可就真的說來話長了。

烏臺詩案涉及到哪些方面?蘇軾爲什麼被貶外放?

北宋中期,隨着國家承平已久,三冗問題開始凸顯出來。所謂三冗問題,是指冗官、冗兵、冗費。三冗問題的核心,就是當時不做事的官、不打仗的兵太多,不該花的錢也太多,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極大的負擔,甚至到了即將拖垮國家的地步。

宋神宗即位後,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

客觀來說,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是,王安石忽略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他的變法,影響了地主階級的既得利益,而且在施行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於是被很多人反對。

蘇軾便是其中的反對者之一。

在王安石變法開始之前,蘇軾正是宋朝政壇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蘇軾21歲參加科舉,被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看中。在後來的‘三年京察’當中,蘇軾亦是入第三等,爲百年第一。這裏要稍微解釋一下,北宋從開國以來,制科考試中的一等、二等一直爲虛設,第三等便是最高等級。

烏臺詩案涉及到哪些方面?蘇軾爲什麼被貶外放? 第2張

這樣的蘇軾,不管怎麼看,都是前途無量,將來入閣爲相,似乎也已經近在眼前了。

可惜的是,在這場京察之後,沒過兩年,蘇軾的父親蘇洵就病逝了。按照當時的禮制,蘇軾不得不回家給父親守孝三年。就是在蘇軾守孝期間,宋神宗即位,開始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

所以,等到蘇軾結束守孝,返回朝中的時候。此時朝堂上的情況,早已和他離開之前,大不相同。他的很多師友,因爲和王安石政見不和,反對新政,都已經離開了朝堂。而對於王安石的新政,蘇軾亦持反對態度。回朝之後,蘇軾多次給宋神宗上書,反對新政,也因此遭到了王安石一派的排擠。

公元1071年,在王安石一派的排擠之下,蘇軾自請外調,前往杭州擔任杭州通判,三年後前往密州任知州,六年後改任徐州知州,八年後改任湖州知州。

在做了幾年的地方官後,蘇軾越發堅定的反對王安石的新政。

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倒還真不是出於私怨。而是因爲王安石的變法,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王安主持的新政,着重於開闢新的財源,儘可能地增加國家稅收。但這樣一來,就難免加重底層百姓的負擔。再加上各級官吏在執行新制度的時候,難免會歪曲新政,這就使得百姓的生活更爲艱難。

蘇軾反對新政的原因,正在於此。

烏臺詩案涉及到哪些方面?蘇軾爲什麼被貶外放? 第3張

到了宋神宗在位後期,因爲反對派的聲音實在太大,宋神宗也不得不罷免了王安石的相位。但同時,在貶黜王安石之後,宋神宗依然堅持執行新政。此時的新政,已經不再是王安石主導,而是由宋神宗直接主導了。

就是在這樣一個時間點,烏臺詩案發生了。

蘇軾調任湖州知州後,按照當時的規矩,得給皇帝寫一份謝表。這種東西一般就是例行公事,但蘇軾作爲一個極爲有才的大詩人,卻在這份公文當中,摻雜了自己對新政的不滿。

當這份謝表被送往京城之後,京城內的很多擁護新政的大臣,開始借題發揮,彈劾蘇軾,說蘇軾惡意中傷朝廷,反對新政,對皇帝不忠。此時的宋神宗,恰好正需要殺雞儆猴,自然打算着重處置蘇軾。

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剛剛調任爲湖州知州僅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逮捕,隨後押往京城。因爲當時御史臺附近種植大量柏樹,有大量烏鴉棲息其上,所以御史臺當時也被稱之爲烏臺。蘇軾的這個案子,也就被後世稱之爲‘烏臺詩案’。

蘇軾被押往京城之後,保守派和新政派,在如何處置蘇軾這件事上,起了極大的爭議。保守派就是反對變法的那一派,對於保守派而言,如果蘇軾被重罰甚至處死的話,那麼以後保守派將會受到嚴重打擊,再無人敢反對變法,所以紛紛下大力氣營救蘇軾。

而新政派爲了執行新政,必須要殺掉一個保守派的中堅人物,所以非要至蘇軾與死地。

烏臺詩案涉及到哪些方面?蘇軾爲什麼被貶外放? 第4張

一時之間,保守派和新政派之間,因爲蘇軾這個案子,開始徹底對立起來。而蘇軾這個案子,也從原本一樁其實並不算嚴重的文字案件,變成了一樁政治案件。

最終,就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一個關鍵人物的話,救了蘇軾一命。

這個人,就是已經被罷黜相位的王安石。

王安石此時雖然已經被罷黜,但在新政派當中,王安石依然稱得上是新政派的中堅人物。對於蘇軾,王安石很欣賞蘇軾的才華,覺得既然只是政見不和,沒必要非得至蘇軾與死地。於是王安石上書宋神宗,請求從寬處理。

王安石的這份上書,顯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王安石上書之後,宋神宗選擇對蘇軾從輕發落,只是將蘇軾貶黜到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使,受當地官員的監視。

就這樣,蘇軾被貶到了黃州。烏臺詩案,也至此告一段落。

不過,有趣的是,幾年之後,宋神宗病逝,宋哲宗即位。宋哲宗即位後,因爲年齡實在太小,所以由高太后臨朝聽政。高太后臨朝後,反對變法,重用反對變法的司馬光爲相,打壓以王安石爲首的新政派。

烏臺詩案涉及到哪些方面?蘇軾爲什麼被貶外放? 第5張

保守派全面勝利後,蘇軾這個被新政派打壓多年的保守派人士,自然得到了重用。但有趣的是,蘇軾在迅速升遷至中樞以後,又向身後的保守派開火,上書抨擊保守派暴露出來的很多問題。

就這樣,蘇軾直接把保守派和新政派,全都給得罪了。

得罪了兩派之後的蘇軾,自然也就無法繼續在中樞做官,只能再次請求外調。

從烏臺詩案的整個過程,我們不難發現:蘇軾的這個案子,其實原本只是文人簡單地發發牢騷。但因爲涉及到了一些政治問題,加上恰好處在一個關鍵的時間點,所以才被人借題發揮,最後鬧大。如果不是蘇軾運氣好,恰好生在了宋朝,宋朝恰好有不殺士大夫的傳統,而作爲新派領袖的王安石,又比較惜才。估計在這個案子當中,蘇軾最後肯定是必死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