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趙匡胤作爲宋朝的開國皇帝,爲什麼要和戰神白起過不去?

趙匡胤作爲宋朝的開國皇帝,爲什麼要和戰神白起過不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963年,趙匡胤帶着一幫人去祭拜武廟,直接命人撤走了戰神白起,還撤換了22個武廟中的人物,那麼趙匡胤作爲宋朝的開國皇帝,爲什麼要和戰神白起過不去?

有人說是因爲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40萬趙國人,而趙匡胤又是趙國的後人,他這麼做是爲祖宗報仇。這個理由,當個段子聽聽就行了,千萬別當真,趙匡胤沒有你們想象那麼膚淺。

趙匡胤的祖上,是不是趙國人,連他自己都不一定能說清楚,千年以前的事兒,趙匡胤也不會關心,他關心的是,他的大宋江山是否能夠穩固,畢竟,大宋才建立3年,五代是結束了,但是10國還沒結束啊,周邊還有好幾個小國依然存在。

趙匡胤這一招,其實是向國內外傳達一種信息!

首先認識一下武廟

趙匡胤作爲宋朝的開國皇帝,爲什麼要和戰神白起過不去?

武廟的前身,是“太公廟”,唐玄宗李隆基爲祭祀姜子牙而建。以姜子牙爲主祭祀,漢朝張良爲配享,另外9位歷史名將從之。

這9個人分別是: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張良與這9個人一起,被稱爲“武廟十哲”。

這10個人中,爭議最大的是張良和諸葛亮,因爲其他人都是聲名赫赫的戰將,他們的名聲和成就,那都是在戰場上真刀真槍的拼出來的,毋庸置疑。但是,張良和諸葛亮兩個人,都是謀臣,爲什麼會入選“武廟”呢?

因爲李隆基最早建的時候,並不叫“武廟”,而是叫“太公廟”,他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向天下人傳達一個信號,我希望能得到一個“姜子牙式”的人物,來輔佐大唐江山。他讓張良“配享”,是希望能得到“張良式”的謀臣。

若論“武”,姜子牙其實也不算是“武將”,他算“帥”,屬於統籌謀略的人物,高度要比“武將”更高一級。但是,因爲他寫了《太公兵書》,被後人推崇爲“兵家鼻祖”。而張良,在下邳縣遇見黃石公,黃石公給他的那本兵書,正是《太公兵書》。

因此,姜子牙和張良,算是有師徒關係,所以,李隆基才以姜子牙爲主祭,以張良爲配享。

到了李隆基的兒子李亨繼位後,他封姜子牙爲“武成王”,改“太公廟”爲“武廟”,和被尊爲“文宣王”的孔子廟“文廟”遙相呼應。

李亨這一改,算是徹底地改變了“太公廟”的性質。

我們看一下李隆基選取的10個人,包括姜子牙在內,都是曾經挽救國家危亡的人,他們幾乎都曾經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他們共同的身份,都是“功勳之臣”。

但是,李亨改成“武廟”後,更加地突出了它“武”的一面,後來能進入武廟,甚至成了歷代武將的最高榮譽。這一點,其實是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分不開的。

李亨是經歷過安史之亂的人,甚至他本人就是在安史之亂中奪取皇位,直到他去世,安史之亂都沒有結束,因此,他更加的渴望能擁有像“武廟十哲”那樣的武將,出來挽救大唐的危機。

到了他孫子李適當皇帝的時候,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建議,擴大武廟的祭祀名單,從“十哲”擴大到“六十四將”,把歷朝歷代有頭有臉的名將們,都供奉到了武廟中。名單太長,我就不一一列出來了,挑幾個說吧。

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孫臏,廉頗,李牧,王翦,漢朝的曹參,李廣,霍去病,三國的關羽,張飛,張遼等等。

有人會說,顏真卿一個書法家,還能管着這種事兒。千萬別小瞧了顏真卿,他可不光是會寫書法,更是大唐的“四朝元老”,安史之亂的時候曾率軍攻打叛軍,後來官至吏部尚書,封太子少師,在李隆基的曾孫子李適當皇帝的時候,出去和叛軍交涉,被叛軍囚禁至死。

北宋時期,趙匡胤調整了“六十四將”的名單,更換了22人,補充了23人,到北宋末年的時候,名單再次擴大,更新爲“武廟七十二將”。

元朝時期,開始“武廟裁員”,把七十二將重新改爲“十哲”,仍然是以姜子牙爲主祀,張良爲配享,這兩個人是武廟的“靈魂”,一直都沒變過。就是從元朝開始,纔有了姜子牙的一些神話傳說,後人經過整理,寫成了《封神演義》。

趙匡胤作爲宋朝的開國皇帝,爲什麼要和戰神白起過不去? 第2張

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乾脆把“武廟”都給裁撤了,讓姜子牙配享在“帝王廟”中。到了清朝時期,“武廟”被恢復,但是不再祭祀姜子牙了,而是改爲供奉“關羽”,關羽武聖人的地位,就是從這個時候奠定的。

清末以後,民間開始把關羽和岳飛一起供奉,修建了很多的“關岳廟”。因此,現在的人一說起“武廟”,首先會想起關羽和岳飛,其實,“武廟”正兒八經的是供奉姜子牙的地方。

趙匡胤的兩個暗示

趙匡胤對着白起發脾氣,表面上的原因是,白起坑殺已經投降的人,沒有武德。

他這樣講,也確實沒毛病,白起一生的高光時刻,就是長平之戰,坑殺40萬降卒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點。在他被賜自殺的時候,他還想起了這件事,喃喃自語地說:“我是該死,長平戰場上,我坑殺了40萬人”。

趙匡胤拿掉白起的畫像,給出的理由就是:“他殺降,不仁”。

這句話,其實是說給那些還在獨立的北漢、後蜀、南塘、南平、南漢和吳越6個政權聽的。他是想告訴這些國家,只要你們投降,我是不會殺你們的,因爲我討厭殺俘虜的人。

我們知道,北宋之前是五代十國,趙匡胤建立的“北宋”,其實是五代中最後一代“後周”的繼承人,整個中國的版圖上,還有很多的割據政權,如果他不能消滅這些政權,那就會是“六代十國”。

不過,趙匡胤釋放的這種善意,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他最後還是靠着武力才解決了這些割據政權,直到他去世,還有吳越和北漢沒有歸附。

趙匡胤又撤換22個武將,給出的理由是:“他們不忠,品德不純粹”。

這句話,是說給自己手下那幫武將們聽的。趙匡胤就是以武將的身份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的政權,因此,他最擔心的就是手下人模仿自己,篡奪了大宋的江山。

他又重新挑選了23個人補充到武廟,而挑選的標準就是:“取功業始終無瑕者”。就是從頭到尾都忠心耿耿,挑不出任何毛病的人。

趙匡胤這麼做,就是告訴手下的武將們,你們最好都忠心耿耿,還能一直居於廟堂之上,一旦你們有反骨,我隨時可以斷了你們的香火!

趙匡胤撤掉的22人,分別是:

趙匡胤作爲宋朝的開國皇帝,爲什麼要和戰神白起過不去? 第3張

魏吳起、齊孫臏、趙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段紀明、魏鄧艾、晉陶侃、蜀關羽、張飛、晉杜元凱、北齊慕容紹宗、樑王僧辯、陳吳明徹、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

新增的23人,分別是:

漢灌嬰、後漢耿純、王霸、祭遵、班超、晉王渾、周訪、宋沈慶之、後魏李崇、傅永、北齊段韶、後周李弼、唐秦叔寶、張公謹、唐休璟、渾瑊、裴度、李光顏、李愬、鄭畋、樑葛從周、後唐周德威、符存審。

這裏面最不能讓人理解的是關二爺,趙匡胤爲什麼要把他換掉,難道他不忠嗎?

我個人猜測,關羽的形象和地位,是在清朝的時候被拔高的,在趙匡胤那個時代,關羽還沒有這麼大的威名,他在“曹營”那段歷史,值得商榷,存在污點也是有可能的。

自古以來,皇帝搞祭拜活動,都不會是隨性而爲的,都有重大的含義在裏面,趙匡胤撤換白起等23人,也不是一時興起,一定是早就做好了準備。

趙匡胤這一招,就是“拿死人做活人文章”,說白起,只是一個藉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