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朱棣突然病逝,楊榮與朱高熾、朱瞻基做了什麼?

朱棣突然病逝,楊榮與朱高熾、朱瞻基做了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爲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從永樂二十二年(1425)正月,韃靼太師阿魯臺進犯大同(大同)、開平(多倫一帶)。

到當年四月,六十五歲的明永樂皇帝從北京出發親征蒙古,再到七月十八日朱棣出征到駕崩僅僅只有三個月的時間。

朱棣率大軍抵達漠北時,阿魯臺早已帶着部屬遠遁。明軍只能把時間花在漫無目的地尋敵和駐守上邊,大軍深感疲乏,將無戰心,軍無鬥志,可朱棣就是堅持不撤兵。

金幼孜、楊榮、英國公張輔、武安侯鄭亨、兵部尚書李慶等人再次勸說成祖這樣耗不是辦法,請求大軍不要繼續再向北推進了。

朱棣突然病逝,楊榮與朱高熾、朱瞻基做了什麼?

可成祖朱棣不聽,命令軍隊繼續向北開拔。大軍行至開平(永樂時期開平衛),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等率部多次尋敵依然未見蹤跡。

直到六月,北征的前鋒騎兵已到達答蘭納木兒河(今蒙古哈拉哈河上游),依舊不見敵情。

衆隨扈將領勸說朱棣再這樣找下去也沒有意義,第一,這次北征(最後一次永樂北伐)已經達到了威懾阿魯臺的目的,第二不如趁着天氣允許的情況下儘早南撤,趕到八九月草原雪起再撤就有風險了(來去是夢),這樣朱棣才下令班師回朝。

朱棣分兵兩路南歸,他本人率騎兵東行,命武安侯鄭亨等率步卒西行,分兩路返回,約定在開平會師。

明成祖的最後時刻。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戊子日,北征車駕抵達雙流濼,成祖遣禮部尚書呂震帶着班師諭書通知皇太子朱高熾,宣佈正式還師,並昭告天下。

第二天,朱棣車駕由雙流濼抵達翠微岡。朱棣在幄殿依靠着几案而坐,在場的有帳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內侍海壽。

朱棣突然病逝,楊榮與朱高熾、朱瞻基做了什麼? 第2張

成祖問海壽:“計算路程,何日至北京”?

海壽答曰:“大概在八月中旬”。

朱棣點了點頭對楊榮、金幼孜等說:“東宮歷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朕惟優遊暮年,享安和之福矣”。——《明太宗實錄》(事出反常)

楊榮對曰:“殿下孝友仁厚,天下屬心,允稱皇上之付託”。

成祖聽了很高興,讓太監馬雲賞賜楊榮、金幼孜美酒、羊肉。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六日(公元1424年8月10日)車駕南還至蒼崖戍。成祖朱棣“不豫”,當時的情況是非常急迫,下令大營五軍將士戒嚴。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公元1424年8月11日)到達榆木川,朱棣“大漸”,召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喪服禮儀,一遵太祖皇帝遺制”。

公元1424年8月12日(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大明永樂皇帝朱棣駕崩於榆木川。內臣馬榮、孟聘等以六師在遠外。祕不發喪。入夜,召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入議,喪事逐一遵古禮。

事出太突然,成祖的遺體就躺在那,臨時伐木做棺材已經來不及了,七月酷暑,遺體會很快腐爛。另外砍木做梓宮的動靜太大,時間也太長。

筆者因工作原因多次去多倫南部榆木川林場考察(成敗皆空),榆木川總體位於錫林郭勒草原和華北平原的過渡帶前沿,並非大草原,而是平緩丘陵地形,榆木川就在兩山之間,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原始次生林,(灤河上游還修有一座水庫),也並非長久駐軍之地(長城之外)。

朱棣突然病逝,楊榮與朱高熾、朱瞻基做了什麼? 第3張

爲了保守祕密,太監馬雲、孟聘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下令軍匠用錫熔化後製成內棺,錫棺做好後(並不是做桶裝),將成祖遺體裝入,並以龍袍覆蓋,隨後將工匠都殺了滅口,命光祿卿按照常儀進膳,並用龍輦運載,所到之處早晚飲食同往常一樣。

在陳沂所撰的《畜德錄》中也有相同的記載:文皇晏駕於榆木川,楊文敏公榮、金文靖公幼孜恐事洩,盡取軍中錫器鎔為殮具,覆以龍衣,日進膳如故。錫工盡除,以滅其跡。至京師,人未之知也。

公元1424年8月13日(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九日)安排好後,楊榮和御馬監少監海壽快馬加鞭,星夜趕路,向皇太子朱高熾報喪。八月二日(農曆),楊榮等趕到北京,報“大行宴駕"。(《明史》,《北征記》《畜德錄》(明)陳沂 撰)

可疑的楊榮和金幼孜

個人認爲,朱棣很可能並不是七月十八日駕崩榆木川,而是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在蒼崖戍就不行了。

前文寫到朱棣車駕由雙流濼抵達翠微岡,在帳中朱棣問海壽返京時間後,他很突兀地說回去就把軍國政事託付於太子,這顯得很莫名其妙。

更可疑的事楊榮不但不反駁,反而還說太子“孝友仁厚,天下屬心,允稱皇上之付託。”

而且面對這樣的回答,朱棣不僅不猜忌,反而大喜,還讓太監馬雲賜楊榮、金幼孜酒肉。

楊榮官居宰輔,熟諳官場忌諱,這樣的回答明顯不符合邏輯,個人認爲他標準的回答應該是:“吾皇春秋鼎盛,北征辛勞乃至偶感風寒,九州萬民不可一日無陛下恩澤,萬望將息聖體,勿做他慮”。

所以很可能在蒼崖戍的時候朱棣的身體已經不行了,所謂“遣禮部尚書呂震帶着班師諭旨還朝,就是提前通知朱高熾做好準備”(祝枝山野史載朱高熾當時在南京,但不足信)。

朱棣突然病逝,楊榮與朱高熾、朱瞻基做了什麼? 第4張

最關鍵的是《明太宗實錄》和《北征錄》兩書都是楊榮所撰寫,金幼孜雖然也寫了《北征錄》,但只寫了前兩次,“很配合的”沒涉及最後一次成祖北征。

金幼孜、楊榮對朱棣“不豫”、“大漸”的情況密不透風的隱瞞,駕崩後又祕而不宣,作爲原東宮屬官,其目的只有一個,保證朱高熾的順利繼位,併爲他爭取時間。

緊張至極的太子朱高熾

當時的北京,局勢並不樂觀,根據《三朝聖訓錄》記載:

當時京師(北京)精銳部隊都隨太宗(成祖)出征,留在北京防守的部隊,主要是由朱高燧(趙王府)的三護衛軍(常山左中右三衛)組成。

另外,漢王朱高煦(在山東)的嫡次子,也就是漢世子朱瞻圻當時正在北京,窺視朝廷舉動,朱高煦也早已在京城安插心腹,伺機叛亂。

所以說朱高熾的儲君的“屁股”坐得並不穩,成祖突然駕崩,僅趙王朱高燧翻臉就能“辦”了朱高熾,京城的局勢(來去是夢)已經超過了他可控制的範圍。

所以八月二日深夜,楊榮見到朱高熾後,馬上讓太孫朱瞻基不要停留,立刻前往武平鎮大軍會師處迎喪,防止軍隊譁變,並控制三大營和五軍營的軍權(英國公張輔的騎兵和武安侯鄭亨步軍)。

朱棣突然病逝,楊榮與朱高熾、朱瞻基做了什麼? 第5張

因爲不能使用太子印綬傳遞書信,朱瞻基前方傳回的書信無法辨別真僞,又來不及做新的印章,索性楊榮讓朱高熾把自己讀書的閒章給了朱瞻基,作爲印信。

朱瞻基: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識無以防僞,渠言良是,但行急,新制則不及。

楊榮:殿下未踐祚,今居喪無所事,有事,自應行常用之寶。東宮小圖書亦閒,太孫出外無行事, 惟有上稟朝廷之事,可假行之。此出一時之權,歸即納上。

朱瞻基匆忙地離開後,朱高熾對楊榮說:“現在朝廷的事情多依賴你(楊榮)和蹇義,但蹇義好像還有疑慮。你要盡心,你二人我必重用,不輕待”。

楊榮對朱高熾說:殿下嗣位,朝廷大小事皆當盡公,才能臣服天下人心。先不要對我加以厚恩,反而要對隨扈北征的大臣加以恩賞,就像漢文帝剛剛繼位,第一個就封賞擁立的功臣宋昌,衆人不服,史書貶之。殿下要以此爲戒。我和蹇義是東宮近侍之臣,您肯定不會忘了我倆,只是現在不應該封賞。您初政的重中之重是要收服人心啊!”(多聰明)

朱棣突然病逝,楊榮與朱高熾、朱瞻基做了什麼? 第6張

好聖孫朱瞻基

楊榮從榆木川趕到京城報喪用了十三天的時間,在這期間金幼孜與英國公張輔“配合工作”做得極好,七月十九日楊榮一行人前腳一走,他便放慢了大軍(靈車)回朝的步伐。

這是他安排的線路:

壬辰(七月十九日),靈轝次雙筆峯。大學士楊榮、太監海壽奉遺命馳皇太子。

癸巳(七月二十日),次連雲磧。

甲午(七月二十一日),次黑河戍。

乙未(七月二十二日),次宣威鎮。

丙申(七月二十三日),次廣漠川。

丁酉(七月二十四日),次青楊峽。

戊戌(七月二十五日),次聞喜岡。

己亥(七月二十六日),次白沙河。

庚子(七月二十七日),次香泉泊。

辛丑(七月二十八日),次通川甸。

壬寅(七月二十九日),次武平鎮。

與武安侯鄭亨等所領官軍皆至(會合)

朱棣突然病逝,楊榮與朱高熾、朱瞻基做了什麼? 第7張

八月癸丑朔,龍轝度開平,次雙塔。

甲辰,次威虜鎮。

乙巳,次西涼亭。

丙午,次隰寧。

丁亥,次雲州。

戊申,次赤城。

己酉(八月七日),次鵬鶚。

直到這一天,迎來了皇太孫朱瞻基,“”軍中發喪,六軍號痛,聲徹天地”。

所以說朱高熾、朱瞻基、楊榮、金幼孜、張輔這幾個人“捏估”(計算)的極好:

七月十九日起,大軍用了足足十八天的時間才從榆木川(轉向太僕寺旗,沽源)走到長城裏面的赤城,就是爲了給楊榮與朱瞻基準備時間(成敗皆空),朱瞻基只用了五天就從京城趕到了鵬鶚。

朱瞻基掌握兵權後,才正式發喪,他率領大軍,看護着“大行皇帝的靈輦”,並且加快了速度,庚戌(八月八日)到達懷來,辛亥(八月九日),入居庸關。

文武百官衰服,軍民耆老僧道人皆素服哭迎。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十日(丙子)到北京近郊,京城的局勢完全控制後,皇太子朱高熾率衆親王哭迎,迎梓宮(錫棺)入宮中仁智殿,加棺材後殮入靈柩。

朱棣突然病逝,楊榮與朱高熾、朱瞻基做了什麼? 第8張

永樂大帝終於到家了,既是是生命終結,還依然是要留給世間一個巨大謎團

結語

從《明實錄》、《明史》、《北征錄》的角度來看,成祖朱棣的最後時刻是“堂堂正正,高高興興”地把皇位傳給了朱高熾。

可但真實的歷史很可能是“險象環生、暗潮洶涌”。正是楊榮、金幼孜等“捨命”的力保朱高熾,才避免了發生猶如“靖難之役”一樣的政權屠戮。

如果沒有金幼孜的錦囊妙計,楊榮的運籌帷幄,張輔的威震三軍,海壽、馬榮、孟聘的配合內應,貿然宣佈成祖駕崩,那麼那哥仨兒在北京立時就能打的頭破血流,胳膊腿兒滿天飛,鹿死誰手,不得而知。

朱棣突然病逝,楊榮與朱高熾、朱瞻基做了什麼? 第9張

所以,結合上文,朱棣根本就沒想到自己會突然離世,更不會去安排自己的後世,也不會有所謂的傳位詔書(金幼孜、楊榮代擬的)。

另外,《大明風華》中決策之人變成楊士奇,這是不對的,朱棣最終在大雪紛飛中(月份不對)病逝於一馬平川的大草原這也是不正確,朱瞻基隨成祖最後北征更是沒有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