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朱棣爲什麼會那麼看好朱瞻基?

朱棣爲什麼會那麼看好朱瞻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棣爲什麼會那麼看好朱瞻基?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朱瞻基從出生那天起就註定是個非凡之才,深得他的祖父永樂大帝朱棣的喜歡。

1、秉承志業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朱瞻基就受到朱棣的悉心教導,這一點甚至連他的父親朱高熾都沒有領受過。----與鍾愛自己的長子長孫相比,朱棣不大看得上長子朱高熾,甚至好幾次他都想廢掉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但是因爲看好朱瞻基而作罷。

朱瞻基長得很像朱棣,又聰明英武,朱棣覺得他是個可造之才,不僅自己悉心教導,還親自挑選當時著名的儒士名臣爲朱瞻基當老師,告訴他們一定要盡心竭力地爲自己培養好朱瞻基。

朱棣爲什麼會那麼看好朱瞻基?

更讓朱瞻基的幾位叔叔嫉妒懷恨的是,朱棣在幾次遠征漠北時都不忘把朱瞻基帶在身邊,一路多加調教,既鍛鍊他行軍打仗的能力和勇氣,沿途也讓他更多地體察民間疾苦。

朱棣的一番苦心,顯然是希望朱瞻基以後能夠成爲一位卓越的守成之君,將自己親手造就的基業很好地傳承下去。

也正是因爲有朱瞻基這樣優秀的長子長孫的存在,朱棣最終還是保留了長子朱高熾的太子之位,讓朱高熾成功登上了帝位。

2、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熾做太子的時間很長,在位的時間卻很短,只有十個月,但是這並不妨礙他爲自己塑造了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形象。

朱高熾有着簡樸、仁愛、誠摯的執政理想,他的爲政楷模是唐太宗,所以他在位期間施行了不少仁政措施,社會安定,吏治清明,人民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明朝進入到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爲“仁宣之治”奠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可惜好景不長,朱高熾還沒來得及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屬於他的一切就戛然而止。

1425年五月,剛剛在位十個月的朱高熾猝死於京城欽安殿,將大明王朝的權杖交到了太子朱瞻基的手中。

朱瞻基得到朱棣多年的悉心培養和親自教誨,可以說他從少年時期就已經知道如何做一位好皇帝。

另外,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不僅給他留下了穩定的朝政局面,還給他留下了楊士奇、楊榮、楊溥、夏原吉等遇事能斷、極有操守的著名大臣。正因爲如此,在朱瞻基的手中,由朱高熾開創的“仁宣之治”才得以延續。

好皇帝朱瞻基在執政10年的時間裏,不僅使皇權得到鞏固,更尊重有威望的老臣,與賢臣關係融洽,他也體恤民情,關注民間疾苦,實在是沒有辜負朱棣的熱切期望與全心培養。

3、宦官讀書

但是,朱瞻基爲後人所詬病的,就是爲大明王朝留下了一個隱患,這個隱患源於他別出心裁的一個“創新”。

那就是創辦內書堂。

朱瞻基在登基後的第二年,1426年,就下令在宮中設置“內書堂”,並設置了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兩個職位。

司禮監秉筆太監可以爲皇帝在奏章上寫下意見,然後交由掌印太監審覈,並蓋上印章確認。

這兩個職位接觸層面廣,接觸事務級別高,沒有一定的學識顯然難以承擔。

朱瞻基創辦內書堂的目的,就是爲了讓翰林學士教宮裏的宦官讀書,好讓這些人能夠更好地幫自己處理文件,提高辦事效率。

早在朱元璋朝的時候,朱元璋就曾經下令,嚴禁宦官參與政事,不准他們與朝廷的官署接觸。那時,司禮監負責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些瑣碎事務,政務方面的工作根本不允許過問。

朱元璋之後的建文帝朱允炆和永樂帝朱棣在這方面延續了朱元璋的傳統,始終嚴格防範宦官干政。

朱瞻基雖然知道皇家的這一傳統,但是他還是堅持在宮裏設置了內書堂,指定了翰林學士教宦官讀書,讓他們獲得了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行政能力的機會。

能否被宦官專權,當然取決於皇帝的能力。

朱瞻基是有這個自信的,他相信自己能夠控制得了這些人,而且在他執政期間,也確實曾經多次下令懲處犯有各種過失的宦官,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情況。

在朱瞻基朝時,即使最有機會參與政事的太監,如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也大多能夠循規蹈矩,沒有到達禍亂朝政的地步。

朱瞻基能夠控制權柄,但是世間畢竟還有他不能控制的事物,那就是他的壽數。

1435年,年僅36歲的朱瞻基駕崩,只有9歲的太子朱祁鎮登上皇位,是爲明英宗。

4、王振專權

明英宗就是後來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部落俘虜的那位,慫恿這位年輕的皇帝御駕親征的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大明朝第一代專權太監。

王振早在朱棣朝時就入宮做了宦官。他原來也讀過書,但是考試落第,他覺得通過讀書科舉走上仕途的道路過於艱難,於是選擇了入宮做太監這條路。

因爲讀過書,人又機靈,王振很得朱瞻基喜愛,曾經入內書堂跟隨翰林學士讀書,學習行政方面的知識,這爲他以後掌權做了準備。

朱祁鎮出生四個月後就被立爲皇太子,他的皇帝老爹朱瞻基派了一批自己信得過的太監去服侍朱祁鎮,其中就包括王振。

因爲之前有教授私塾的經驗,王振就擔任了朱祁鎮啓蒙老師的角色,對朱祁鎮有很強的影響力。

王振的強勢性格,以及他對朱祁鎮的影響力,顯然很早就已經有所顯露。因爲朱祁鎮即位之後,攝政的張太后曾經當着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內閣大臣的面,狠狠地教訓了王振一頓,甚至下令要把他殺掉,幸虧當時大臣們紛紛跪下爲他求情,王振這才得以保住性命

有太皇太后和多位有輔政經驗的顧命大臣在,已經被提升爲司禮監秉筆太監的王振還能夠循規蹈矩,沒有做出什麼出格的事來。

但是隨着太皇太后病逝,父皇留下的顧命大臣老的老,死的死,十幾歲的明英宗朱祁鎮在朝中沒有了得力人手,於是他更加倚重王振,把王振放到了司禮監最重要的位置上,做了掌印太監。

王振終於得到了專權的機會。

朝中大臣一向不乏見風使舵、擅長溜鬚拍馬之人,此時他們見明英宗年少,凡事都聽王振的,所以就有不少官員都跑來巴結討好王振。

王振這人好說話,有錢也好辦事,但凡巴結和賄賂過自己的人,肯定會得到提拔和重用,所以在王振周圍很快就形成了一個不小的利益集團。

可惜明英宗朱祁鎮對這些情況一無所知,還把王振當成自己的人生導師和重要心腹。

5、土木之變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落首領也先統率各路人馬,大舉侵擾明朝邊境。他們來勢洶洶,明朝守衛將士難以抵抗他們的猛烈進攻,於是緊急向京城求援。

王振本來只是個讀書人,完全不懂軍事,對敵方和己方的軍事力量對比根本沒有什麼清醒的認識,他以爲皇帝御駕親征的威懾力足夠大,於是就極力慫恿明英宗親征。

此時已經22歲的明英宗朱祁鎮還沒有上過戰場,只從前輩和大臣的嘴中聽說過曾祖父朱棣遠征漠北的豐功偉績,也聽說過父親朱瞻基少年時縱馬奔騰戰場時的英勇機警。被王振一番鼓動,他禁不住熱血激盪,在沒有和任何大臣商議的情況下,大手一揮,決定親征!

聽到皇上的決定後,大臣們爲之震驚,包括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在內的重要朝臣都勸阻明英宗不要去,他們從軍備、氣候等各方面因素進行詳盡分析,諫阻朱祁鎮萬萬不可冒險親征。

但是在朱祁鎮心目中,只有王振說的話是對的,他只聽王振的話,別人的話再有道理也聽不進去。

於是臨時拼湊成的20萬人的軍隊,在絲毫不懂軍事的明英宗和王振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這是一條必然的集體赴死之路。

在宣府遭遇了瓦剌軍隊的重重包圍之後,明軍3萬軍隊慘遭覆沒。明英宗和王振這才知道戰鬥形勢遠非自己的憑空想象,知道不好拿命硬拼,只得倉皇率軍緊急撤退到土木堡。

經過一夜休整,第二天早上,當明英宗想重新登程繼續撤退時,這才發現已經來不及了。

只是一晚上的時間,瓦剌軍隊已經悄無聲息地摸了上來,明軍十幾萬人的隊伍被密密麻麻的瓦剌將士團團圍住。

瓦剌首領也先久經戰場,只是略施小計就讓數十萬明軍將士四散奔逃。

明英宗頗有皇家風範,他沒有倉皇失措地跟隨大家逃跑,而是非常冷靜地跳下馬來,氣度十足地席地而坐,等待着敵人前來。

英宗被俘,開始了將近一年的“北狩”生活。

曾經專權一時、橫行無比的大太監王振則在亂軍之中被明軍將士殺死。

跟隨出征的六十多位文武大臣幾乎全部戰死。

土木堡之變的慘敗使大明王朝由盛轉衰,“仁宣之治”盛世局面一去不返。

更糟糕的是,王振只是大明太監專權的開始,在他之後,劉瑾、魏忠賢等人前赴後繼,不斷利用手中職權爲害朝綱,推動大明走向了覆滅之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