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鬆、梅、竹是如何被人們捧爲“歲寒三友”的呢?

鬆、梅、竹是如何被人們捧爲“歲寒三友”的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古代,人們就發現總有那麼一些植物,就算冬日萬物凋零,它們也能抵禦嚴寒,展現着勃勃生機。這些“頑強”的植物彷彿擁有了人們孜孜以求的高尚品格,文人墨客不斷詠歎它們的美好品質,其中的鬆、梅、竹便是其中的代表,那麼,鬆、梅、竹是如何被人們捧爲“歲寒三友”的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鬆、梅、竹是如何被人們捧爲“歲寒三友”的呢?

每至萬木凋零之時,最容易讓人想到就是迎寒挺立的松樹,先秦的孔子有言:“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可見松柏在古人眼中,早就成了高尚品格的代名詞。因此,經冬不凋的松樹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成爲士人砥礪自我的寄託。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們讚頌鬆、竹抗寒品質的詩篇有很多,不過,在這一時期,梅花還沒有像鬆、竹一樣成爲詩人讚美的對象,反倒成了鬆、竹的對立面,代表“一時之豔”。到了唐代,人們不再感嘆梅花是易落的“一時之豔”,而是看到它和鬆、竹一樣具有堅韌耐寒的品質。在這一時期,傲雪怒放的梅花也成爲士人們爭相讚頌的對象,根據梅、鬆、竹耐寒的共同品性,詩人們又往往將三者並列而論。

鬆、梅、竹真正被稱爲“歲寒三友”是在南宋初期。有學者認爲,南宋周之翰最早提出了“歲寒三友”一說,到了南宋高宗後期,葛立方《滿庭芳·和催梅》則明確了“歲寒三友”的說法,北宋的畫家揚補之亦有“三友畫”,以鬆、梅、竹爲主要內容,只後,以“歲寒三友”爲主題的繪畫作品也越來越多。

鬆、梅、竹是如何被人們捧爲“歲寒三友”的呢? 第2張

宋朝時期,重文輕武的環境,讓文學來到了一個巔峯時期,許多文人墨客將鬆、梅、竹作爲自己的“朋友”。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鬆、竹、梅“三友”迎雪耐寒、經冬不凋,有了這樣的朋友,就可以表現自己的品位了。

綜上所述,鬆、梅、竹組成“歲寒三友”,是它們本身就都有堅韌耐寒的品質,儒家更是對擁有高尚品格的君子非常推崇,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封建幾千年的歷史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部分,人們推崇君子,自然也會推崇擁有君子品格的‘歲寒三友’,代表着古人的審美情趣和自我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