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漢末時期發生的赤壁之戰,在歷史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漢末時期發生的赤壁之戰,在歷史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末時期發生的赤壁之戰,在歷史上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赤壁之戰是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時,孫權劉備聯手共抗曹操而發生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的結果是孫、劉聯盟獲勝,打碎了曹操一統天下的雄心,基本上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此戰也是三國愛好者最爲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關於赤壁大戰期間發生的故事,大衆最爲熟悉的其實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的精彩內容,“舌戰羣儒”、“草船借箭”、“反間計”、“連環計”、“蔣幹盜書”、“詐降計”、“借東風”等故事讓讀者們大呼精彩過癮。

漢末時期發生的赤壁之戰,在歷史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可惜的是,上述精彩故事在真實歷史中的赤壁大戰期間,百分之九十都沒有發生過,大部分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小說提高了劉備一方勢力的作用,強化了諸葛亮的謀略,強化了後來成爲劉備重要謀臣的龐統的作用,以及關羽放走曹操等等。

相應的,小說就弱化了江東一方發揮的主導作用,魯肅變成了毫無主見的庸才,周瑜小肚雞腸,孫權優柔寡斷,若非還寫有“蔣幹盜書”這個故事體現周瑜的謀略,東吳一方几乎一無是處。那麼,歷史上真實的他們及故事又是怎麼樣的?

第一:魯肅是個好同志,裴松之:“建計拒曹公,實始魯肅”

在小說《三國演義》的描述中,曹軍欲南下,此前一直猶豫不決是降是戰的孫權,是在跟諸葛亮見面之後,被諸葛亮說服的,諸葛亮一番長篇大論後,孫權表示:“先生之言,頓開茅塞。吾意已決,更無他疑。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

可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孫權派魯肅去聯絡劉備時,已經決定了要和曹操死磕,主張死戰的,就是魯肅,在小說中,孫權猶豫不決時,是吳太夫人提醒他趕緊去問周瑜,但在裴松之爲《三國志》做的注中,說明了這事其實是魯肅提醒的。

裴松之寫的原文是:“臣鬆之以爲建計拒曹公,實始魯肅。於時周瑜使鄱陽,肅勸權呼瑜,瑜使鄱陽還,但與肅闇同,故能共成大勳。”然後周瑜又對孫權闡述了曹軍的各項弱點和東吳的優勢,說服了孫權不要投降。

當然,魯肅堅定孫權信心的那一番著名的勸諫也是必不可少的:“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

魯肅去見劉備之前,孫權那邊的軍隊調動都已經完畢,給了周瑜三萬精兵突前,孫權自己帶着二萬人在柴桑爲周瑜做預備隊,以及準備後勤物資。所以,《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亮跟隨魯肅到東吳的時候:“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

第二:諸葛亮去見孫權,不是爲了說服他抗曹,而是去談條件的

魯肅去見劉備,只是爲了爭取劉備不倒向曹操而已:“今不速往,恐爲操所先”,當然,要詳細瞭解劉備的實力,判斷劉備是否值得變成盟友也是魯肅的任務之一,而劉備派諸葛亮去見孫權,就是去擺實力談條件的,打是要打的,打完之後怎麼分地盤?

《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見到孫權後,一共只說了三件事,首先是建立互信,說明劉備不會投降曹操,扯孫權的後腿:“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爲之下乎!”

 

漢末時期發生的赤壁之戰,在歷史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2張

其次是把自己的實力擺出來,說清楚劉備參與此戰並非是作爲東吳的附庸:“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劉備好歹也有二萬以上軍隊,不是討飯的叫花子,有資格當東吳的同盟軍,也有資格分地盤和戰利品。

最後就是說出自己的條件:“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不過這個條件,孫權當時並沒有明確回覆,大戰過後,又跟劉備見面談判,纔在魯肅的建議下答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第三:“羣英會”和“蔣幹盜書”是虛構,蔣幹見周瑜是在赤壁大戰之後

“羣英會”和“蔣幹盜書”也是《三國演義》在中重點描寫的,由此引發出了“反間計”、“連環計”、“詐降計”等精彩故事,這些故事除“詐降計”外,也全是虛構,歷史上,蔣幹受曹操委託去見周瑜時,時間是建安十四年十二月。

根據《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六》中的記載,當時,不但赤壁之戰早就結束,劉備也已經拿下了荊南四郡,曹操跟孫權還在合肥幹了一架,周瑜當上了南郡太守,曹操在軍事上拿孫權無可奈何,於是:“密遣九江蔣幹往說周瑜”。

蔣幹也並非是《三國演義》裏面描述的小丑,《江表傳》中評價他:“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準之間,莫與爲對”,其實是個相當有本事的人,他替曹操勸降周瑜,被拒絕,但也僅僅是:“還白操,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間也。”和周瑜除了勸說時的言辭交鋒,就沒有其它了。

至於《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蔣幹盜書”的直接受害者蔡瑁和張允,沒有在赤壁之戰時被殺,他們也沒有統帥曹操麾下的水軍,曹操不會相信他們,這倆投降派此後默默無聞,唯一跟他們有關的記載是曹丕罵他們:“無不烹菹夷滅,爲百世戮試。”估計在曹魏也是過得不順心。

第四:龐統沒有獻“連環計”,曹軍的弱點是黃蓋看出來的

龐統因爲是劉備陣營中的重要人物,而《三國演義》是以劉備陣營爲正面描述對象,所以,也擡高了龐統在赤壁之戰時的作用,《三國演義》中寫龐統當時是“因避亂寓居江東”,周瑜委託魯肅找他問計,於是,龐統獻“火攻計”和“連環計”,甚至還有周瑜和諸葛亮不約而同在手掌心寫“火”字的精彩情節。

這個描述也不符合歷史,龐統當時確實是在東吳,但他是有官職的,他就在周瑜帳下做功曹(《江表傳》中劉備語:“卿爲周公瑾功曹”。其實,龐統投東吳,諸葛亮投劉備,荊州勢力也是兩面下注),但史書上沒有任何關於他在赤壁之戰中獻計的記載。

漢末時期發生的赤壁之戰,在歷史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3張

赤壁之戰後,龐統都還跟着周瑜混,直到周瑜死後,還曾幫周瑜送喪回東吳,但孫權不太願意接納他,因爲當時荊州在劉備手上,孫權不怎麼放心接收荊州勢力,且東吳也沒有龐統的位置,畢竟不是江東人,因此,龐統無法在東吳立足,這才投奔劉備。

歷史上,曹操一方水軍在赤壁之戰中的失利,也確實是因爲戰船互連和被火攻,看出曹軍這個弱點,以及提出用火攻的,是東吳大將黃蓋,根據《三國志·周瑜傳》中記載,是黃蓋向周瑜提出建議:“今寇衆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然後他們才商量出“詐降計”。

以上是小說《三國演義》裏面關於赤壁之戰的描寫中,一些主要計策和精彩故事在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小說因爲要吹捧劉備陣營,神話了諸葛亮,擡高了龐統等人的作用,弱化了東吳陣營中孫權、周瑜、魯肅等人的作用和本事,至於蔣幹、蔡瑁等配角,更是能貶則貶,小說情節確實描寫得很精彩,但再精彩,也不能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