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南宋是如何在崖山之戰中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南宋是如何在崖山之戰中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曾經有過無數次的戰爭,這些戰爭對於王朝的發展都有着極深的影響。

宋朝作爲中華民族極其繁榮的一個朝代,在整個中華歷史中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但是從北宋滅亡,南宋建立開始,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

在南宋的崖山海戰之後,意味着整個宋朝就走向了覆滅。

本身西方各個國家,還有周邊的各個小國對中華民族都相當覬覦,等到南宋徹底覆滅之後,很多國家甚至傳出“崖山之後,再無中華”的說法。

那麼原本繁榮的南宋,究竟是怎麼樣在崖山海戰之中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呢?

一、南宋後期開始“集體大逃亡”

等到南宋末期的時候,雖然說還沒到元氣耗盡的那個階段,但是基本上也是沒什麼發展前途了。尤其是在宋度宗駕崩之後,整個南宋更是成了一個爛攤子,下一個繼位者是宋恭宗,這個時候僅僅只有四歲,根本就沒有治國理政的能力。

周邊不少國家瞅準了這一時期,紛紛向南宋發起來進攻,無奈只能把襄陽讓出去,但是野心哪有足夠的時候,蒙古軍繼續發動兵力到鄂州,江州這些地方,這些地方的官員和百姓深知南宋的情況,也明白自己根本就沒有抵抗的能力,大都選擇了直接投降。

南宋是如何在崖山之戰中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南宋軍隊

但是當蒙古軍隊打到南京的時候,南宋還是想要搏一搏的,於是就派出了十三萬大軍應戰蒙古,然而豪情壯志不過是嘴上的罷了,真正到了戰場上還得是真槍實戰的幹,沒多久就戰敗了。

甚至到了這種生死存亡的關頭,南宋的這些將領不僅沒有殊死搏鬥的勇氣,反而個個都在瞻望不前,有些甚至想帶着軍隊去投降。內部的紛爭對南宋來說更是一次致命的打擊,甚至許多重要官員只不過是身居其位,權力早就被架空了。

這個時候無奈便將陳宜中給升任了左丞相,主管臨安城內的政治事宜,但是這個陳宜中卻並不信任別人,也不會任用賢人,像當時頗有能力的文天祥就不得他重用,所以說雖然有一身的抱負,但卻無處施展。

南宋是如何在崖山之戰中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第2張

南宋官員

這個陳宜中也是相當不靠譜,在與蒙軍談判的前一天竟然逃走了,一看重臣都走了,臨安城內的其他官員也紛紛開始出逃。

這個時候文天祥被任命爲右丞相,不過文天祥與另一個將領張世傑兩人的想法是背道而馳的,這樣一來南宋根本就沒有那種能夠團結起來,集體調動的軍隊。

最後實在沒辦法,南宋只能選擇向元朝求和,然後把宋度宗的兩個兒子給封爲親王,由專門的大臣護送去南方,爲的就是能夠給宋朝保留最後一點王室血脈。

二、南下過程中內部紛爭不斷

在意識到南宋已經無回天之力的時候,宋恭宗就在一衆大臣的保護下開始了南逃之路。

一行人經過了一路的顛簸之後到達了福州,這個時候原先逃走的陳宜中率領着隊伍回來了。等到五月份的時候,臨安失守的消息已經傳遍了,皇帝出逃的消息也不是祕密了,於是衆人就擁護趙昰登基稱帝。

這個時候不光說外部的壓迫,南宋的內部已經出現了小朝廷了,面臨着四分五裂的危險。對於南宋來說,能夠靠得住的將領就要屬陳宜中和張世傑了。雖然說陳宜中有着出逃的前科,但不管怎麼樣起碼沒有投敵,從這一點上看還是值得任用的。

端宗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對這兩個將領也是任用的,經過一年左右的恢復,南宋整體的士氣還是比較好的。然而就當南宋準備靠着重新積攢起來的士氣去抗元時,王朝又出現新問題了。

南宋是如何在崖山之戰中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第3張

臨安城內

身爲外戚的楊亮節自視過高,經常運用自己的權力在朝廷內外胡作非爲,再加上張世傑和陳宜中兩個將領之間的理念也是不太合適,所以整個宋朝來說還是不夠團結。

當時南宋還有一個比較有才能的將領陸秀夫,這一將領與陳宜中之間也是關係惡劣,甚至陳宜中還將他貶謫到了潮州,最後是張世傑強烈要求,陳宜中才將陸秀夫給召回朝廷。

三、內憂外困時又迎來了崖山海戰

在南宋元氣逐漸損耗的情況下,元朝的實力卻在逐步的提升,即便是面對着內部將領的叛亂,統治者也絲毫不慌,用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叛亂。

在1267年,忽必烈決定要南下攻宋,徹底的滅亡南宋。

南宋是如何在崖山之戰中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第4張

將領文天祥

1279年時,崖山海戰正式拉開了帷幕,這個時候在位的皇帝是趙昺,年僅八歲,算是個妥妥的小皇帝了。雖然說還有陸秀夫和張世傑在旁輔佐,但是僅憑一己之力也是很難拯救整個局面的。

爲了能夠增加獲勝的機率,張世傑在戰前就將僅剩的一千戰船組成了一個戰陣,並且在船的周圍還築起了水寨,真真正正想要決一死戰。

元軍那邊也沒有閒着,爲了能儘快的除掉南宋,元軍在進攻前先把小船內裝滿了乾草,然後再順着風勢向南宋發起進攻,這就是元朝的火攻策略。

好在張世傑識破了這一計謀,率先想出了對策,在船的外身塗上了溼漉漉的泥土,還綁上了一根長長的木頭,這樣一來就能夠抵擋住元朝的火攻。

因爲南宋的這些個抵擋的招數,元朝的火攻理所應當的失敗了。這樣一來,快速滅亡南宋的計劃沒有行得通,雙方頓時陷入了僵局之中。

就在南宋以爲自己轉機到來之時,元朝的副統帥李恆帶領着軍隊,從廣州抵達了崖山,這也就意味着元朝的軍隊實力大大的增加了。

對於南宋軍隊來說,長期生活在海上,不比陸上有各種支撐,長時間下食物供給肯定是不足的。而且因爲元朝的軍隊實力增強了,所以宋朝就只能以防禦爲主,但是長期都處於防禦狀態,各種防禦裝備肯定也是欠缺的。

與此同時,元朝規劃出了新的進攻方式,準備分四路去對元軍進行進攻,在這樣猛烈的攻擊之下,南宋軍隊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反擊之力,尤其是處在外圍的船隻漸漸的就被擊毀了。

但是即便是這種情況下,南宋將領依舊沒有想要投降,反而是想要嘗試着突圍。

南宋是如何在崖山之戰中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第5張

崖山海戰

尤其是身爲將領的張世傑,他相當的具有民族氣節,始終無法認可元朝人蠻夷的身份,誓死要維護漢族人的氣節。

爲了避免宋軍的統領落入元朝人之手,他專門派出了士兵去接皇帝和陸秀夫,然而殊死搏鬥並沒迎來柳暗花明的結局。

四、玉石俱焚的結局體現民族氣節

雖說戰爭激烈,但是在張世傑的謀劃下,最終派出的士兵還是找到了陸秀夫和皇帝趙昺。然而此時的陸秀夫卻並不相信前來接應的這些士兵,反而認定張世傑及其軍隊已經向蒙古投降了。

爲了避免小皇帝落到蒙軍的手中受盡屈辱,陸秀夫並沒有答應前來接應的士兵突圍的要求,反而是選擇繼續帶着皇帝和剩餘的大部隊留守原地。

眼看着越來越多的南宋船隻被擊毀,陸秀夫也意識到了即將迎來滅亡的結局,於是就在蒙軍攻下之前,先讓自己的妻兒投海自盡。作爲南宋的丞相,陸秀夫自然要與王朝共存亡,於是便揹着皇帝趙昺跳海自盡。

除了陸秀夫和趙昺之外,十萬多名南宋軍民,也都戰死或者是自盡,堅決不想落到蒙軍的手裏。這也是宋王朝面臨滅亡之時,軍民最後保持的民族氣節。

南宋是如何在崖山之戰中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第6張

宮廷內奴婢

太后在得知了皇帝的死訊後也自盡了,此時只剩下張世傑和爲數不多的部下,部下都在勸張世傑先逃到周邊地區躲一躲。

但是此時的張世傑已經喪失了信心,對部下表示聖上已不在,自己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於是在爲皇帝太后祭祀完之後,張世傑也投海自盡了,自此崖海之戰也以南宋十萬軍民的玉石俱焚告終。

在崖山海戰之中,那些選擇死亡的軍民都體現出了一種民族氣節,這種氣節是漢民族獨有的,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