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紅樓夢中妙玉爲何是個悲劇人物?她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紅樓夢中妙玉爲何是個悲劇人物?她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紅樓夢妙玉爲何是個悲劇人物?她最後的結局怎麼樣?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妙玉是金陵十二釵裏出場較晚的人物,在前八十回正文中出場也有限,但她的每一次出現卻能夠引發讀者的猜疑和討論,以至於圍繞妙玉的身世和遭遇,產生如“陰謀論”“公主論”等諸多略顯獵奇的新觀點。

對於妙玉人物的分析可謂是“君子和而不同”,而這“不同”的根源大抵還是因爲描寫妙玉的篇幅太過稀少,導致很多關鍵信息未能交代清楚,因爲有這些留白,於是便引發了猜測。

紅樓夢中妙玉爲何是個悲劇人物?她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文學作品是藝術創作,並非是“說明書”,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介紹人物,而是像水墨畫一樣,需要空白和詳略。不管妙玉身後是否真的有祕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文學性角度出發,去體味作者筆下這位清高女尼顫動的佛心和微妙的情感,以及分析妙玉悲劇性結局的意義。

一、刻意的超凡脫俗

第十八回,爲了迎接元妃省親,賈府聘買了一批尼姑和道姑,通過林之孝家和王夫人的對話,我們大概能勾勒出妙玉的基本形象特徵:妙玉的進入空門不是因爲覺悟,而是因爲病體的拖累,妙玉不得已去了一個她並不心甘情願、也不熟悉的地方。這就與最開始甄士隱因離合悲歡、大起大落的經歷引發的頓悟出家有着根本的區別。

妙玉是“帶發出家”,“發”象徵着她未斬斷的情絲,表明妙玉無法做到和世俗世界完全地斷離,這也伏筆了後文妙玉生命之中的糾結、衝突和矛盾。妙玉隨師父來京是爲了觀音遺蹟和貝葉遺文,師傅圓寂時囑咐妙玉不宜回鄉,在此靜居,於是後來被賈府用正式的請帖請了去。

從後面發生的故事來看,妙玉始終惦記着牽掛着這個世界,她羨慕黛玉和寶釵,也有些眷戀與衆不同的寶玉,但這些情感和慾望必須被壓抑住。即便是偶爾的情感外溢,也會假借於佛門中意,例如,妙玉記掛着寶玉的生日,卻以“檻外人”的身份送去拜帖。

妙玉只有十八歲,沒有真正的體驗過入世,故而她的心、她的生命都是青翠的,她對這個世界應該是充滿好奇和期待的,這是人最真實的情感,是佛經所無法消解的。經歷不達,慎勿談空,欲通過佛理直升境界,恰似掬月於水。

所以縱觀全書,妙玉處世的方式不是完全的隔絕世界或是徹底地擁抱世界,而是微妙的情感牽掛、刻意的超凡脫俗。

二、偶爾的情感外溢

金陵十二釵中,只有黛玉和妙玉的名字是有玉的,無論是作者有意或無意,書中妙玉與寶玉確有一段微妙的感情牽掛。對於寶玉來說,這只是“情不情”中的一種情,對於妙玉而言,這卻是屬於青春少女的乾淨的情愫,是專情。

黛玉和寶玉之間有木石前盟的加持,素日親密無間,雖然偶有波折,但情感終能得到宣泄和互表,但妙玉不同,清規戒律和日常修行讓她的春情春思無法直接地釋放出來,卻又無法一直地抑制住。於是在某些場合,妙玉會不經意地流露出少女的思春之情,表現得非常隱晦和輕微,甚至於她自己也是極力地否認。

比如寶玉去櫳翠庵乞梅,李紈命人跟着去,黛玉卻說不必了,有了人反不得了。而在四十一回,妙玉對寶玉說,若是你一個人來,不給茶吃,若是真的“嫌棄”,何以會有後來的贈梅。妙玉不喜歡高潔之物被濁物玷污,雪中綻放的紅梅,最是冰清高潔,妙玉卻慷慨地贈與寶玉,可見妙玉心中鍾情着寶玉,此前的嫌棄,不過是少女的嬌羞和掩飾。

紅樓夢中妙玉爲何是個悲劇人物?她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第2張

寶玉的踏雪尋梅,給了妙玉被抑制的春心一次怒放的機會,恰似紅梅於寒雪中綻放,但這種綻放註定是短暫的,寂靜和虛無纔是櫳翠庵原本的樣子。賈寶玉是一束光,無意間照進了妙玉冰玉般的世界中,讓她感受到檻內世界的熱鬧,奈何寶玉的心靈已經沒有任何的空隙,少女的愛慕也終將無果。

三、妙玉的才情

前八十回妙玉的最後一次出場,是參與到黛玉和湘雲凹晶館的聯句中。妙玉因聽見末尾的聯句太過頹喪悲涼,於是出現止住,並續了十三韻,組成《中秋夜大觀園即景聯句》。

從續作的聯句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妙玉的才情,連一向傲氣的黛玉也忍不住誇讚其爲“詩仙”。其實妙玉具備一個才情驚豔女子的所有條件,卻唯獨缺少一份入世包容之心,這也讓她的翰墨才華如同珠玉蒙塵般被封鎖在心門之內。

妙玉有意地阻止是因爲隱隱地預感到即將呈現的命運,妄圖阻止,這也證明了妙玉未能真正斬斷俗緣,包括後來續貂的十三韻,都是企圖阻斷悲劇命運的表現。但十三韻裏的“空”和“無”纔是作者真正想表達的,“一切都將歸結到其本來面目上去”,妙玉可以洞悉氣數,卻無法改變大觀園諸女子以及自己的命運。

所以,妙玉並不能算完全的方外之人,在冰冷的面具之下,也藏着芳齡少女的情思和憂思。她偷偷愛慕着寶玉,也心疼大觀園諸芳流散的結局,但佛門戒律和清高性格,讓這些美好的情愫只如曇花一現。

妙玉始終處在有和無、色和空的夾縫中,苦苦尋找自己的安身之所,這也註定了她的才情如同透過林間枝葉的月光,時隱時現,似有若無。

四、妙玉的悲劇

金陵十二釵中的每一位金釵都代表了一種悲劇人生和對應的思考,反映在妙玉人物上的思考則更加得深刻和廣博,是關於修行和處世姿態的問題。

邢岫煙曾用“不合時宜,放誕詭僻”來評價妙玉。妙玉喜歡自稱“檻外人”,檻外人和檻內俗人相對。妙玉以非常刻意的方式表現着自己的清高和脫俗,其實是欲蓋彌彰,實則是邢岫煙所說的“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

在面對世俗的污穢庸俗時,妙玉極力想與世人劃清界限,甚至是擺出一副世外高人的姿態,但面對內心情感時,她卻不能斬斷情絲,於是又與檻內世界藕斷絲連。

紅樓夢中妙玉爲何是個悲劇人物?她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第3張

其實修道修佛不一定就是與世隔絕,“檻外人”不是指身在檻外,而是心在檻外,無悲無喜。妙玉則恰恰相反,她太在意自己的名聲和清白了,以至於固執地用現實的距離感來表明她“檻外人”的身份,於是櫳翠庵就自然成爲一個牢籠,她被困在了裏面。

妙玉的內心是非常矛盾和衝突的,她渴望檻內的情感,卻因爲檻外人的虛架子而不願意豁達地融入檻內,這反過來又影響她檻外人的佛心。於是她強迫自己與世相隔,不參與賈府的熱鬧,唯有在寶玉的事宜上才能感受到她那顆修道之心的緊張和悸動。

當入世和出世的雙重衝動集於一身,糾結和迷惑就無法避免,內心的搖擺和彷徨也無法休絕。修行貴在隨法自然、知行合一,如若真能這樣,則“檻內””檻外”皆可是道場,書中的一僧一道不就是隨意穿行於警幻仙境和現實世界嗎?

“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妙玉的清高和傲慢,讓她和現實世界成功地對立起來,最終遭到現實的反噬。悲劇是把最美好的事物揉碎給讀者看,十二釵裏最在乎名聲清白的人,偏偏落得個身陷風塵的骯髒結局,這反諷和警示的力度不可謂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