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司馬光爲何要極力擁護君主專制呢?

司馬光爲何要極力擁護君主專制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光(1019—1086)被很多現代學者視爲君主專制的極力擁護者。

如蕭公權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說“光尊君之極”,甚至謂孟子“民爲貴”之古義已非司馬光輩所能曉。

司馬光爲何要極力擁護君主專制呢?

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蕭氏所倚仗的最重要的論據莫過於《資治通鑑》第一篇“臣光曰”。

在這篇被命名爲“三家爲諸侯論”的評論中,司馬光強調了政治的關鍵體現在君臣名分的秩序上。

司馬光在其中說道:“文王序卦,以乾坤爲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不可易也。”

在現有的通論性中國政治思想史著作中,蕭公權的作品最有影響力。

以蕭公權的論證模式及其結論爲例,我們至少可以發現三個問題。

首先,如何理解司馬光本人和君權之間的緊張?雖然無法作出精確的統計,但熟悉司馬光文字的讀者應該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是奏疏時政,還是評述歷史,君主恰恰是司馬光筆下被批評得最多的人物類型之一。況且在反對王安石變法的過程中,司馬光直接挑戰了君主意志。

其次,對於如何定義“專制政體”,蕭公權含糊其辭,沒有明確的說法。在上舉《中國政治思想史》談論司馬光的章節中,“專制”一詞凡三見:“司馬氏生宋代專制政體發展近於完成之時”;“凡此種種,用意無不在推尊君主,爲專制政體張目”;“甚至以專制天下集權之眼光解釋封建天下分權之政治”。

司馬光爲何要極力擁護君主專制呢? 第2張

但蕭氏始終沒有嚴格界定何謂“專制政體”,君主體制與集權體制、專制體制之間又是什麼關係?筆者認爲,觀察皇帝制度成立以後的中國古代政體時,必須嚴格區分“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兩個概念兩者最重要的差別在於,是否存在宰相制度。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封”相對而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兩種政體模式。“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可以成爲配套使用的政體模式,但並不意味着採取“中央集權”模式時,一定同時體現“君主專制”。

蕭公權(1897年11月29日-1981年11月4日),原名篤平,自號跡園,筆名君衡,江西泰和人。著名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臺灣中研院首屆院士。

1918年考入清華高等科,1926年從美國留學歸國後至1948年,歷任或兼任燕京、清華、光華、華西等名校教授。1949年離臺赴美,長期執教於華盛頓大學遠東和蘇聯研究所客座教授,1968年退休。

其主要著作有《政治多元論》《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鄉村》《憲政與民主》《康有爲思想研究》《翁同龢與戊戌變法》等。

余英時先生在《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一文中指出,在明清兩代高度君主專制壓迫下,儒學的核心行動路線已從宋儒推崇的“得君行道”轉向了“移風易俗”,亦即注意力從朝廷轉向社會

其原因是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之後,抗衡君權的力量不復存在,儒家學者行道無由。筆者對餘先生的這一判斷非常贊同。

但餘先生仍未對宋代與明清的政體作區分,認爲宋代也是“君主專制”時代。

對於這一點,筆者有不同的看法。在有完善的宰相制度的帝制時代,雖然也體現“中央集權”,但並非“君主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