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除了阬殺降卒,還有別的選擇嗎?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除了阬殺降卒,還有別的選擇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戰,在趙國主將趙括被殺後,趙國軍隊投降,秦國主將白起除了將年齡較小的240人釋放歸國外,將其餘趙軍全部阬殺。對於白起的這種做法,不少人都認爲太過殘忍,就連白起後來被賜死時,都說“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那麼,對於白起來說,除了阬殺之外,是否有其他選擇呢?

與其他武將以攻城略地爲目的的作戰風格不同,白起作戰不求攻掠土地,而是尋求最大程度的消滅敵軍有生力量。之所以如此,除了戰略需求之外,應該也與秦國的“軍功爵制”有關,而這也是爲什麼白起一生擊殺敵軍達百萬,最終獲得“人屠”這個稱號的原因。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除了阬殺降卒,還有別的選擇嗎?

可以說秦始皇之所以能夠迅速統一六國,就是由於在白起的這種策略之下,對六國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其實又何止是趙國,在白起這種“殘暴”的打擊之下,六國的成年男性人口迅速下降,從而導致了國力的致命損耗。

根據《國策·中山策》的記載,白起指揮“長平之戰”的目的,就在於造成“趙卒死於長平者已十七八,其國虛弱”的目的,從而“趁其振懼而滅之”,也就是說白起想要利用長平之戰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造成國力空虛的結果,並使趙國陷入恐懼之中,然後趁勢將趙國滅掉。

從這一點來講,白起是至少要造成趙軍的傷亡達到“十之七八”纔算達到目的,數十萬男子戰死長平,趙國國力的確遭到了致命打擊,可惜的是,白起想要趁勢攻滅趙國的計劃,由於范雎的讒言而以失敗告終。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除了阬殺降卒,還有別的選擇嗎? 第2張

那麼,殺降是否真的是白起當時的唯一選擇,能否採用其他處理方式呢?對此,不少網友都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我們且來看看這些方案是否可行。

1. 贖買戰俘。就是說讓趙國用金錢糧食甚至土地來贖回戰俘,畢竟秦國在長平之戰中的消耗也不小。不過,我想只要秦昭襄王和白起不是傻子,就絕不可能同意這種處理辦法。

原因是長平之戰秦軍並非完勝,而是“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的慘勝。更何況,在趙國經歷胡服騎射之後秦趙之間發生的三次戰役中,兩次在闕與被趙奢趕了回來,一次被齊國援軍所阻,可以說完全不佔上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戰俘全部放還趙國,這些士卒在下次戰爭中將再次化身爲勁卒,這是秦王和白起都不能答應的。

2. 改編爲秦軍。也就是說將趙軍降卒打散之後編入秦軍,這種方式也不可能,因爲風險太大。長平戰場上的秦軍可以說是傾國之兵了,戰爭結束後是“傷亡過半”的慘狀,而趙國降軍的數量和秦軍不相上下。

在雙方兵力相等的情況下進行改編,除非白起瘋了。這些降卒可是在46天沒有吃飯且主將戰死的情況下投降的,誰敢保證他們吃飽飯、拿到武器後的忠誠度有多少,一旦爆發兵變,對秦國來說簡直就是致命的。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除了阬殺降卒,還有別的選擇嗎? 第3張

3. 吸收爲民。就是將這些士兵全部打亂,分散安置在秦國各地,使其變爲秦國百姓。似乎也不可行,三個原因:一是戰國後期,由於鐵器的出現,農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由此引發了人口的爆發式增長,同時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持續緊張,秦國的土地已經逐漸不能滿足自己百姓,又哪裏來的土地安置這些降兵。

二是一次性吸收數十萬的成年男性,將對秦國的人口結構產生極大衝擊,並不利於秦國內部的穩定。

三是民間矛盾會因此加劇,這些降兵由於家人全部在趙國,歸屬感肯定不會很高,而秦國將士也大量在長平戰死,秦國百姓對這些趙國將士難免有仇恨,這種矛盾一旦釀成衝突,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平定。

除了以上問題之外,糧食也是一個極爲重要的重要因素。不論採用何種方式安置這些降卒,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可是長平之戰秦國也是用了傾國之力,秦國保證自己前線將士的糧草供應都成了問題,哪裏來的餘糧養活這些降卒。

由此可見,網友們提出的三種處理方式,其實都不可行,至於有人說將這些趙卒弄殘後再釋放回國,使其變成趙國的負擔,且不說這種方式的操作難度有多大,就這種做法難道比坑殺能夠善良到哪裏去嗎?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除了阬殺降卒,還有別的選擇嗎? 第4張

綜上所述,不論是從戰略目的來講,還是從安置難度來講,這些降卒都非死不可,這點白起明白,秦昭襄王同樣明白,而在秦王不願意承擔這個罵名的情況下,白起只能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