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朱元璋堅持分封,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朱元璋堅持分封,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明朝開國後,明太祖朱元璋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分封諸王,也就是他的兒子們。

這是歷史上封建王朝時代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分封,同時,這次分封在朱元璋死後,也出現了嚴重的惡果。

在明朝之前,有很多王朝在開國之初都有過分封,無一例外地,都出過大亂子。

朱元璋並非如許多人鄙視的那樣是文盲,反而,他讀過很多書,特別是史書,從前人的經驗中尋找合適的治理國家的方法,這是當皇帝必備的技能。

所以,朱元璋肯定知道分封有可能帶來的危害。

那麼,他爲什麼還要堅持分封?他就不怕出現什麼不好的事?

本文就聊聊這個事。

小編以爲,朱元璋堅持分封,主要是從兩個方面考慮的。

第一:低出身讓朱元璋沒有安全感,封藩鞏固皇權及監視地方

皇帝爲啥會沒有安全感?主要就是擔心有人奪了他家的皇位。

朱元璋堅持分封,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中,分別有西漢、西晉、隋朝、元朝(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元)和明朝、清朝,在開國之初有過分封。

這裏講的分封是藩王有兵、有權,甚至部分分封還有民政權的實封。

其中,除了成吉思汗時期是因爲領地太大和國家形態不完善導致的分封,以及清朝入關之初,爲保證穩定,對部分異姓功臣妥協,有小規模的分封外,其餘的分封都是因爲皇權無安全感。

漢初的分封(指劉邦殺白馬盟誓後的分封)防備六國貴族和功勳貴族,西晉的分封防備世家,隋朝的分封(嚴格來說,不算分封,主要是讓皇子們坐鎮地方,但給予的權力很大,甚至超過普通的分封)防備關隴貴族和世家大族。

西漢、西晉、隋朝的分封,都是皇權沒有安全感的典型。

朱元璋尤其如此,他的出身甚至比漢高祖劉邦還差,劉邦在地方上好歹也是個不大不小的吏,朱元璋卻是地地道道的貧農。

後世都說朱元璋因爲文化水平低,所以對功臣殘暴,在我看來,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一點都不低,他的警惕是低出身帶來的天然的防範性。

用簡單一點的語句描述,就是有典型的小農民思想。

老朱家沒有任何可以炫耀的底蘊,朱元璋甚至連個可以忽悠大衆的名人祖先都找不出來,最後不得不明言自己就是以布衣奪天下。

朱元璋特別沒有安全感,歷史上最嚴密的特務機構錦衣衛,就是基於朱元璋的這種防備心理創立出來的。

因此,他爲了鞏固老朱家的皇權,爲了防備有可能出現的造反,也基於對官員集團的不信任,把兒子們都分封出去,給予一定的護衛兵權,讓他們幫助皇權鎮壓地方。

即所謂的“以藩屏國家”。

兒子們或許有幾個不堪的,但再怎麼不堪,也比異姓臣子們可信,打斷骨頭連着筋。

這和後來明成祖朱棣當皇帝后,把防備對象轉移到藩王們身上,把他們的權力全剝奪了不同。

在朱元璋時期,分封出去的藩王,就是皇權掌控下的一把刀。

朱元璋分封出去的藩王們,算是另一種擺在明面上監控和威懾官員集團、民間教派的錦衣衛。

第二:讓藩王爲國戍邊,讓兵權儘量不落到異姓之手

朱元璋主導下的分封,其實有一定的剋制,他大概也知道分封的潛在危害,所以,分封出去的藩王們,朱元璋沒有給他們民政權。

藩王的主要職責是:“就某地租賦,乃至理某地諸衛軍務”。

明朝開國時的首都在南京(朱元璋有過遷都的想法和準備,皇太子朱標就是在選擇新都的路上生病,然後早亡),但國家的主要外部威脅是遠在北方的長城沿線,距離南京太遠。

朱元璋堅持分封,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2張

爲了防備試圖死灰復燃的蒙元勢力,重兵佈防在北邊是必須的。

幾十萬精銳軍隊放在北邊,距離首都核心圈又遠,遙控起來相當不方便,朱元璋能放心?

明朝把元朝政權趕到長城以外後,最早,整個北方的防禦重任,朱元璋是交給了徐達。

徐達是久經朱元璋考驗,相對放心的大臣,在《明史·徐達傳》中,就記載有多次朱元璋試探徐達的事例。

以朱元璋疑心之重,徐達能十幾年如一日的掌控兵權在手,是相當不容易的事。

但徐達之後怎麼辦?有多少人經得起朱元璋或後繼皇帝的考驗?就連同是朱元璋發小的湯和都沒能做到。

於是,朱元璋乾脆把兒子們分封出去,讓他們去學習打仗,去爲國戍邊,去幫助皇權掌控重要地域的兵權。

在明初的藩王序列中,很明顯的,朱元璋是把年長的,或有才幹的,或比較能打的兒子們,全部放在了北邊長城沿線。

因此,在明初的藩王稱呼中,還有所謂的十三大塞王,分別是“韓王、沈王、遼王、寧王、齊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安王、秦王、慶王、肅王”,他們全是爲防備蒙元勢力封出去的。

未來的明成祖朱棣,包括他起兵時裹挾的,麾下有精兵數萬的寧王朱權,都是十三大塞王之一。

等兒子們成長起來,朱元璋就不用擔心,徐達之後沒有能讓皇權放心的統兵大將,來掌握長城沿線的數十萬精兵了。

朱元璋後來在發起“藍玉案”時,那麼多軍中大將爲何毫無反抗之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兵權已經徹底轉移到藩王們手中了。

沒兵的大將,再怎麼能打,還不是任由朱元璋拿捏?

三:總結

綜合前面所講的,朱元璋搞分封制,其主要目的就是鞏固皇權,保障皇權的安全。

明初的藩王們,全部都統領有朱元璋許可的精銳護衛,《明史》記載:“(親王)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

他們在朱元璋的授意下,被允許統兵作戰,部分藩王還有地方軍隊的統率權。

是抵抗外敵也好,鎮壓或監視地方不服也好,明初的藩王們,沒幾個是空架子。

從這方面來講,至少,明朝洪武年間是沒誰能造反的,都不用朱元璋刻意關注,這些有能力的藩王們就能輕鬆把造反者搞定。

同時,這也是朱元璋死後,建文帝朱允炆對叔叔們害怕到不行,只想用最快的速度,把他們全部廢掉的主因,叔叔們太厲害了。

朱元璋在最初實行分封時,肯定也想到過藩王們會對皇權造成威脅的可能。

朱元璋堅持分封,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3張

但他在明朝開國之初,首先想到的是朱家江山的穩固,只有保住了朱家江山,不被他所想的潛在威脅者推翻,才能談其他。

他不給藩王地方上的民政權和行政權,就是考慮到藩王勢大難治的問題,包括藩王的護衛是隸屬兵部,後勤歸地方官員管理。

朱元璋還試圖用自己親自撰寫的《皇明祖訓》中的規定來制約藩王。

重要的是,朱元璋相信,以中央的實力,只要不是全部藩王集合起來一起造反,都不會造成大問題。

事實上也是如此,後來“靖難之役”時,朱棣的勝利,真的大部分是靠的運氣和建文帝及其謀臣的愚蠢。

當然,“靖難之役”的結果證明,朱元璋的準備全部沒用。

這或許也在朱元璋的考慮之中,藩王們造反當了皇帝,不也是朱家的皇帝,肉終歸還是爛在鍋裏不是?

起碼好過明末被養廢掉的藩王們,空有龐大的數量,空有大量的財富,卻無一人能站出來力保朱家江山不失。

就此而言,還真不好說,朱元璋搞得有一定兵權的分封和朱棣廢掉藩王們的護衛,誰對誰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