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朱元璋“植樹造桐林”,對大明產業有什麼影響?

朱元璋“植樹造桐林”,對大明產業有什麼影響?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朱元璋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太祖朱元璋這人,很多事情都有爭議,但有一個畫風卻從沒爭議:凡事往大了辦!

比如他的“整肅吏治”,“監守自盜”四十貫錢就要殺頭,受賄八十貫錢要絞刑,私自挪用公車都要“杖七十”。抓住“典型”更是“大辦”。比如洪武九年這一年,全國被抓到鳳陽“勞動改造”的“落馬貪官”,竟就有數萬人之多。又比如他的“抓經濟”,在位三十年,全國修了近五萬處水利工程,耕地數量高達八百五十萬頃,全國農民家家“聽指揮種地”,每十畝地就要種半畝棉花,不種就要法辦……

明朝能從開國時一片殘破的局面快速發展起來,實現“宇內富庶”的“洪武盛世”,確實有朱元璋“辦大事”的功勞。

但和這些出名的“大事”相比,一件朱元璋不太出名的“大事”,影響卻更超越了歷史:“命種桐、漆、棕於朝陽門外鍾山之陽,桐園百產,二甲軍二百四十,桐樹歲得油百五十斤。”

確切說,就是朱元璋命人種了幾棵桐樹。“種幾棵書”怎麼成了大事?這意義,可大了去了:每年的“歲得油”,得到的可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手工業原材料”:桐油!

一、朱元璋“植樹造桐林”,大大助推桐油產業發展

桐油,即桐樹果實產生的油,在中國古代的天然塗料裏,桐油是重要的原材料,唐朝的《本草拾遺》等典籍裏,就有了對桐油的詳細記載。發展到唐宋年間時,桐油的用途就更廣了,既可以被用作製作“油灰”,作爲建築和造船時的材料,還能拿來製作“桐花煙”“桐膏”,公認宋朝文人圈裏受追捧的“高檔奢侈品”。但在明代以前,桐油產業,卻也十分“低調”——因爲太貴了。

朱元璋“植樹造桐林”,對大明產業有什麼影響?

因爲栽培與製作技術的限制,在明代以前,桐油的產量一直非常稀少,產地也只集中在西南等地區,規模化種植更是沒影。也正因如此,朱元璋“種樹”這事兒,意義才無比重大:以學者周紹繩的形容說,這是古代中國“國營桐油”的開端。

有了這“開端”,桐油的產量,也就在明朝立國後高速增長:“國營桐樹”的產量大大增加,永樂時期明王朝又趁熱打鐵,開設了以桐油爲原料,專營漆器的“果園廠”。桐樹的種植和桐油的生產,也從此開始普及全國,發展到清代晚期時,桐油產業的發展,都已經完全實現“桐油功用日宏,種植者亦稍衆”,以及“婦孺皆知其利”。“種桐樹得桐油”這事兒,成了明清六百年裏,中國一項常見的傳統手工業。

這個陡然火熱起來的“新產業”,也就像一支“興奮劑”。元朝以前多少看上去高高在上的“奢侈品產業”,這下不但更火熱,且更“親民”了。

二、桐油的產業化,拉動其他產業興旺發展

桐油的大規模應用,首先就助推了明代漆器業的發展。雖然在今天,技術發展成熟,油漆完全可以取代古時候的桐油來使用。但在古時候,桐油卻可以很大程度上充分發揮油漆的作用,甚至比油漆的功能還要全。

要知道,桐油身爲“油”,它首當其衝的一個作用,就是作爲塗料。桐油塗在布匹上面,就成了“油布”,塗在傘上,就成了“油傘”。當然,塗可不只是爲了好看,更多是爲了實用。桐油有着耐酸、耐鹼、防腐、防鏽等一大堆好處,在原本基礎上,更是直接提升物品質量。桐油的廣泛使用,簡直是其它相關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明朝時期,漆器業發展到一定水平,技術更是呈現越來越成熟的趨勢,而桐油的大量開採及廣泛使用,更是直接爲漆器業的發展提供優質原料,在原來基礎上更拉動其快速發展,推動了漆器的普及使用。以至於到了明朝鼎盛時期,漆器工藝已經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漆器不僅種類繁多,色彩絢麗,而且積攢了許多優秀的技術經驗。而明代以前許多名貴的漆器,也從此“深入民間”,成了百姓家的常用品。

此外,桐油還可以用作建築材料。桐油拌和石灰,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硬核”的建築材料,堅不可摧,那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古建築,追溯起來都可見到桐油的蛛絲馬跡。正因如此,才爲我們後人留下那些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

三、桐油產業與造船業結合,強力促進“出國賣貨”

如題所說的,桐油產業作爲明太祖時期超級賺錢的“熱門產業”,它最賺錢的意義,莫過於是和造船業相結合,以及之後的一系列傳奇操作。

桐油作爲一種重要塗料,在明朝時廣泛用於造船中,直接提升了中國船舶的質量。桐油與石灰拌和在一起,作用無異於“膠”,比樹脂的粘合力要更強,甚至有外國學者感慨,用桐油造出來的船“堅如硬石”。如此一來,有了桐油的船舶,完全可以達到“一艘船使用期相當於歐洲人兩艘”的完美效果。

到了明代“隆慶開關”,中國外貿融入到“航海時代”。塗了桐油的中國船舶,也就成了亞洲海洋上的“賺錢神器”:單是在菲律賓地區,“隆慶開關”早期,每年造訪菲律賓的中國船舶不過十來艘,到了萬曆年間時,就暴增到每年137艘。這些劈波斬浪的中國船,帶來了棉布瓷器等“中國寶貨”,年年在菲律賓賺到笑。1585年時,中國船隊每年就能在菲律賓賺走30萬比索白銀,到了1596年,這個數字就突破了100萬比索。

如此豐厚利潤,也叫當時統治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發出了無奈的哀嘆:“我們的錢都流入了中國人的口袋”。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間時,中國的遠洋船隊,都是亞洲海洋上“吸金”的代名詞。火熱賺錢的背後,也有桐油的沉默貢獻。

朱元璋“植樹造桐林”,對大明產業有什麼影響? 第2張

如此好用的桐油,也自然有了國際聲譽:明朝正德至嘉靖年間時,葡萄牙人就開始在中國採購桐油。不過一直到鴉片戰爭前,比起“助推”賺錢的景象來,“桐油出口”其實還比較冷清。畢竟當時的歐美國家,漆器等工藝並不發達,桐油的用場還是少得多。但到了近代史,這事兒又不一樣了。

四、不光能賺錢,桐油還爲抗戰立下奇功

鴉片戰爭一聲炮響,大清“閉關鎖國”的大門被轟開,緊接着大量傾銷的外國貨物,也沖垮了許多中國傳統的手工業。就連曾是歐洲國家“剛需”的景德鎮瓷器,也在西方國家“洋瓷”的衝擊下日益衰落。至於“茶葉”“絲綢”等產業,面對西方的機器工業,也都是節節敗退。卻偏偏是昔日“非主流貨物”的桐油,卻在苦難的近代史上逆風而上了。

在中國傳統的手工業裏,桐油的用場,多是在“塗料”“建築材料”等領域。但席捲世界的工業革命,卻給了桐油新的機遇:19世紀下半葉起,隨着西方各國機器大工業的推廣,桐油成了製作“油布”“油墨”“油漆”等工業品的主要原材料,身價節節飆升。20世紀初,桐油“耐腐蝕”“防水”的特性更被歐美工業界重視,成了電機、電纜等產業的“剛需”材料。換句話說,沒有桐油,西方國家的機器都開不動。可桐油在哪?在中國!

1937年以前,中國就是世界上唯一的桐油生產國。自明初起代代成熟的“桐油產業核心技術”,這下終於開花結果:從晚清年間起,中國桐油就賣火全世界。作爲“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美國,更是桐油的大買家。熟悉20世紀初世界史的朋友都知道,20世紀的前三十年,也正是西方列強“軍備競賽”加劇的時代,桐油的銷量更是暴增。全面抗戰爆發前夜的1936年,中國的桐油出口值達到了空前的73379000元,佔中國出口額的百分之十。無可爭議的“第一吸金產業”。

換句話說,在那個落後捱打的時代裏,低調的桐油產業,年復一年在爲孱弱的中國補血。這也就是說,當年明朝朱元璋的一次“冷門產業”開發,不僅給古代中國賺了六百多年的錢,還在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給落後捱打的近代中國,留了個保命的“家底”。

而到了艱苦卓絕的抗戰時代,桐油產業的地位更高:全面抗戰爆發前,雖然日本貴爲美國的“第三大外貿夥伴”。但美國工業最剛需的桐油,還是指望中國供應。美國八百五十種工業品的生產,都要依賴桐油貿易。隨着全面抗戰的進程,中國東南沿海被封鎖,火熱的桐油出口也一下子“斷供”。受到打擊的美國,也不得不重新調整對華政策。

於是,就是在中國抗戰最困難的1939年,以桐油爲抵押,中美簽訂了《桐油借款和約》,中國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貸款”。這也是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從美國獲得的第一筆援助。雖然和約內容十分苛刻,但對於中國抗戰,卻有着重要意義——不止救了眼前的急,還打破了困頓裏的“外交堅冰”。

也同樣是全面抗戰爆發以後,在中國“外援斷絕”,石油等戰略資源短缺的危局下,以桐油爲原料做出的“汽油煤油替代品”,也有力支援了抗戰。比如著名的桐油產地貴州銅仁,每年就往前線提供兩千多噸“桐油替代品”。在作爲抗戰中國空軍旗幟的芷江機場,那些一次次冒着彈雨升空,拼死阻擊日軍的中國戰機,很多用的也都是“桐油替代品”。

這“燒着桐油打鬼子”的一幕,是中國抗戰的獨有風景,多少辛酸和敬意,今天依然值得銘記。

更值得銘記的,卻是桐油的“奇功”作用。作爲一項古代的“核心技術”,桐油昔日的輝煌,抗戰的奇功,也昭示了一個永遠的真理:核心技術,強國重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