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趙孟頫簡介 趙孟頫怎麼讀

趙孟頫簡介 趙孟頫怎麼讀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孟頫(fǔ)(字子昂,號鬆雪道人,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被稱作“元人冠冕”。

一、趙孟頫生平

元軍的鐵蹄衝破了南宋朝廷一百餘年的偏安之夢,代之而起的是一個蒙古帝國。元代的統治者雖爲北方的蒙古族人,然而在入主中原之後,也漸被根深蒂固的漢文化薰染,到仁宗、文宗時幾乎完全漢化,所以書法藝術在元代較之南宋出現了長足的進步。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深的便是趙孟頫。

趙孟頫,字子昂,號鬆雪道人、水晶宮道人。他出生於宋朝皇親貴族,他的父親趙與訔擅長詩文書畫,家中當時便有很多的珍藏,讓趙孟頫在小的時候便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趙孟頫小的時候就非常聰慧,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寫字運筆如風。在他十四歲的時候,趙孟頫因爲家裏世代爲官也入補了官爵,並通過吏部選拔官員的考試,調任到了真州當司戶參軍。南宋滅亡以後,趙孟頫就棄官離去回到老家避難,每天待在家裏,但是他並沒有因爲政局的變化而荒廢學業,他更致力於學問,並且向當時才氣出衆的文人逸士學習書畫,受益良多。後來忽必烈下詔搜訪隱居於江南的宋代遺臣,忽必烈見趙孟頫才氣豪邁,非常高興,後趙孟頫應召入仕,死後被封爲魏國公。

在元統治者推行種族歧視的政策下,趙孟頫雖然官至一品,榮際五朝,但實際在政治上的作爲是有限的。於是他帶着思想重壓,面壁研文,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文學藝術的創作之中。

在元代文學藝術領域,趙孟頫是開一代風氣的人物。他精通詩文,諳熟道釋,通曉音律,擅長鑑定,工篆刻。他的繪畫、書法成就尤高,所繪山水木石、花竹人馬、釋道神仙無不精妙。他不僅有深厚的學養,並且擅長各體之書,而且天資豪邁,欲凌駕唐宋而直入晉人之室,由此形成了清秀逸美的“趙體”,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趙孟頫領袖一代,沾溉後人,在書史上影響極爲深遠。

趙孟頫簡介 趙孟頫怎麼讀

趙孟頫,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二、超前的書論主張

(一)用筆千古不易

趙孟頫是一位既有理論建樹又在創作實踐中身體力行的書家。他的書法成就不單單呈現在他的書法作品中,還在於他善於汲取先賢書法的精髓,從而使他提出了一些關於書法的著名的書論主張。趙孟頫基於對書法書寫的獨特技巧在《蘭亭十三跋》中提出“用筆千古不易”,這是他的書論主張的核心,同時也成爲後人學習書法奉行的真諦。在理論上,他提出了“遵循古法、崇尚二王”的主張。他說,“學書須學古人”。這裏的古人主要是指晉人,尤其指的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強調學習他們的用筆。筆法是書法技藝的核心,作爲一個書家,必須懂得用筆,亦要對筆法、筆勢、筆意瞭解和探索研究,才能運用自如,得心應手。早在元二十六年(1289年),他在書信中就提出了“令子弟輩自小便習二王楷法,如《黃庭》《畫贊》《洛神》《保母》,不令一毫俗態先入爲主”的主張。他稱讚王羲之的書法“圓轉如珠,瘦不露筋”,是“盡善盡美者”;王獻之的書法也是“字畫神逸,墨彩飛動”,體現了他所崇尚的虛和婉朗、靈動秀逸的中和之美。

(二)崇尚古意

在強調用筆的同時,趙孟頫又非常注重“意”的作用。趙孟頫認爲“尚意”只求無意,不講傳統,便會誤入歧途,破壞藝術發展的自身規律。他肯定了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創新,認爲王羲之書法是最佳的學習範本。在趙孟頫的倡導之下,衆多書家師晉學唐,取法二王成爲時代風氣。趙孟頫這種以迴歸魏晉而圖書法變革的思想,應源於宋高宗。他是宋室後裔,書法也是由宋高宗入手,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受其很深的影響。當然,趙孟頫所指出的古意,並不是一味地模仿古人,而是在學習古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本身的書法理論、實踐經驗,並與當時朝代的風格相結合來探索當時新的時代發展方向,對後世影響很大。

(三)書畫同源

“書畫同源”這四個字簡單地概括了書法和繪畫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國最傳統的兩門藝術即書法、中國畫。它們之間本來就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筆、墨、紙、硯是書法創作中的主要工具,同時,也是國畫的必要工具。另外,書法是研究線條書寫的多樣性,中國畫如果失去了線,也就沒有藝術可言了,由此可見,書法和中國畫本是相通的。趙孟頫提出著名書論主張“需知書畫本來同”,影響很大。他主張以書法用筆入畫,書畫同源,他認爲書法與繪畫存在相似和相通之處,繪畫的用筆有賴於書法的基本功,享有共同的筆墨精神。書畫同源這一理論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在作畫時,將詩詞提到作品上來豐富整個作品的韻味,另一方面用書法的用筆來豐富繪畫的意境。將書法的美和流暢感融入到作品中,不僅豐富了內容,也豐富了繪畫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個畫面帶給人的視覺感受。

三、卓越的書法成就

趙孟頫的出現,使處於元蒙統治下的書壇,不僅沒有走向放縱恣肆和粗獷狂野,反而呈現出一股純正典雅的古風。趙孟頫學習二王書法尤爲用功,反覆臨寫王羲之的《蘭亭序》和王獻之的《洛神賦》,僅臨《蘭亭序》就有數百本之多。同是臨寫《蘭亭序》,趙孟頫的臨本與唐人臨本既有相似,也有區別。在用筆上,趙孟頫用筆比唐人更爲精到,提按轉折,更自然協調。趙孟頫比唐人更爲自覺地領會晉人書法的精神。他的臨摹不僅求形似,而力求原作的用筆之法和風骨神韻,以煉造自己的風格。他的書法成就主要集中在楷、行、草書方面,被後世成爲“趙體”,舉爲“本朝第一”。

趙孟頫的書法風格隨着師承變化和不斷修煉而日趨老到。他的書法以45歲爲界,分前後兩個階段,45歲之前的作品最能體現他的師承關係。他早年的書法受南宋高宗影響較大,風格纖秀。大字行書《秋興八首》是他二十幾歲時的作品,書風似高宗,亦有智永書風的痕跡。《草書千字文》寫於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二月,時年33歲,用筆精緻而遒勁,結體嚴謹而有變化,今草、章草相間,骨強筋健而內斂,初步展示了蘊藉典雅的追求。與此前相後的小楷書《曹娥碑》、草書《保母碑跋卷》和《跋大道貼卷》,從鍾繇的筆端獲得結體方正雄闊、筆法古拙而靈秀的韻律,又從智永的書法中汲取了用筆的圓厚勁健。

40歲至45歲之間,趙孟頫又留下了許多作品,如《趵突泉詩》《歸去來辭》《洛神賦》《雪賦》等。無論是他的小楷,還是行草書,都全面步入了藝術的初熟階段。最能代表這一時期風格特點的是《洛神賦》,遒勁利落,結體有度,摒棄了師法古人的刻露之痕,初具了清勁遒媚的個人書風。

45歲後,趙孟頫在書法上用力更多,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對書法的興趣也日與俱增。越至晚年,佳作越多,完全確立了他的個人書風,即用筆清勁、結體舒展、風格委婉沖和、姿媚遒逸,在嚴謹與活脫、內斂與瀟灑中達到了統一。

趙孟頫擅長小楷,書與大德八年(1304年)的小楷《題子建》風格典雅,通篇僅五行七十八字,然字字珠璣、行行生彩,用筆清健,點畫精到,既剛勁,又婀娜,既多變化,又極統一和諧。這幅作品不僅當時得到稱讚,而且成爲後世學習小楷的範本。

趙孟頫在60歲左右,書寫了更多的法書名作,如《帝師丹巴碑》《老子道德經》等,表現了其旺盛的創造力。至晚年,趙孟頫書風愈趨沉穩老到,神骨兼得,蒼秀兼備,將李邕、二王等先賢屬意渾融無跡地融成屬於自己的“趙體”。晚年的趙孟頫還爲後人留下了很多幅佳作,其中《與山巨源絕交書》是他在66歲時書寫的。這位“被譽爲五朝官登一品”的書家數次書寫此文,藉此寄託其“長林豐草我所愛,羈靮未脫無由緣”的感慨。趙孟頫的一生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書寫這篇前人名文,字裏行間很能抒發自己的感慨。前半部分還是行楷書,隨着文章激憤不平的情感起伏,趙孟頫的筆下也能縱放跌宕起來,既變化多端,起伏跌宕,又顧盼呼應。無論是前半部的慢慢敘事,還是後半部的縱放跌宕,趙孟頫的筆法總是講究的。即便是振筆如飛,縱而不狂,仍不失其姿媚遒逸的本來面目。

趙孟頫簡介 趙孟頫怎麼讀 第2張

  趙孟頫作品

四、對後世的影響

趙孟頫在當時就書名滿天下,朝野索字者甚多,因而作品甚多。他的書法影響之大在元、明、清三代可謂無出其右,胡汲仲曾說:“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元代書壇起初因爲特殊的朝代更替導致書法藝術逐漸萎靡,趙孟頫打出復古的旗幟,以獨具特色的書法技法和理論主張開創時代新風,對元代書壇的繁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趙孟頫一生的書法探索來看他是在學習古人特別是二王的基礎上創造出了自己的風格。觀賞趙孟頫的書法,如同觀賞春風中的楊柳擺動,令人賞心悅目。在書法史上,趙孟頫不僅在當時開啓一代書風,影響了整個元朝,形成了“元人尚態”的書法藝術時代特徵,並且成爲了當時的領軍人物。他培養了一衆門生,如虞集、錢良佑、朱德潤、柯九思、康裏巎巎、張雨等均以趙氏爲宗。直到明代,趙孟頫的書風依然是廣大文人愛好者學習的榜樣。清代的乾隆皇帝特別喜歡趙孟頫的書法,推崇趙孟頫之書在當時風靡了整個朝野,給後世的書法以相當深遠的影響。縱觀整個書法史,趙孟頫堪稱一代宗師,書法冠絕古今,隨着時間的推移,越顯光輝照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