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將東西裝到袖子裏 古人走路時東西爲何掉不下來

古代將東西裝到袖子裏 古人走路時東西爲何掉不下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喜歡把東西裝在袖子裏,走路時雙臂垂落,東西爲何掉不下來?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古典小說或者古裝影視劇裏,經常能讀到或者看到這樣的場景:某人伸手在袖子裏摸索一陣後,如同變戲法一樣,從裏邊拿出金銀珠寶、銀票、書信、手帕等物品,甚至是匕首、藥物、饅頭、包子、燒餅之類的東西。

可以看出,這些東西無一例外都是小物件。

古人平常穿的是看起來蓬鬆飄逸、寬袍大袖的漢服,在如此寬大的袖子裏裝東西,就難道不怕走路、擡手、整理衣冠時掉出來嗎?

古人之所以敢這樣裝東西,是因爲袖子裏“大有乾坤”,跟漢服特殊的設計有很大關係。爲了弄清這個問題,先簡單談談漢服的特點。

古代將東西裝到袖子裏 古人走路時東西爲何掉不下來

漢服是對中國漢族人傳統服飾的統稱,在中華民族傳承了4000多年,又名漢裝、華服、漢衣冠。早在三皇五帝時代,漢服就出現了雛形,後來經過周秦漢唐的發展,漢服的形制和款式越來越豐富。

漢服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裏,曰: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意思是說,凡是來大漢朝拜的使者,都要穿上漢服,遵守大漢的禮儀制度。

長期經受漢文化濡染的漢服,從設計到風格,包含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裏邊,主要有四大特點。

一是以“寬袍大袖”爲最主要特徵。在外形上類似於戲曲服裝,以“圓袂(mèi)收祛”作爲袖子的標準樣式。衣服腋部略窄,從袖子中間開始逐漸變寬,到袖口時開始收緊,袖子的形態形成一個圓弧,這樣的設計讓漢服看起來寬袍大袖。

古代將東西裝到袖子裏 古人走路時東西爲何掉不下來 第2張

二是“右衽交領”。漢服左右兩個衣襟在胸前交叉,左側衣襟在上,右側衣襟在下,領口在外觀上很像英文字母“y”,給人一種整體向右傾斜的視覺效果。

三是漢服採用“繫帶隱扣”。漢服上一般沒有鈕釦,多用帶子綁在身上。即使有鈕釦也會把它隱藏起來,不讓它露在外面。

四是漢服在明處沒有設計口袋,口袋往往藏在暗處。穿漢服的古人在袖子裏裝東西,實際上就是裝在了袖子中的口袋裏,俗稱“袖袋”。

袖袋裏裝東西之所以掉不出來,跟它的設計有很大關係。

古人對袖袋的使用頻率很高,爲了防止掉東西出來,在設計袖袋時,會把袖袋的袋口朝上方斜着設計,縫製時只把袋子口固定好,袋底不做固定。

古代將東西裝到袖子裏 古人走路時東西爲何掉不下來 第3張

當古人把銀子、珠寶等東西從袖袋的袋口塞進去時,由於重力作用,這些東西會把口袋拉着向下垂,口袋下垂後,因爲袋口在上,裏面的東西自然就不會掉出來了。即使雙手舉起來,袖袋裏依然不會掉出東西。

古人的一些袖子其實沒有口袋,如“琵琶袖、垂胡袖”,這些袖子本身就是一個很實用的口袋。袖口部分設計得很窄,而袖身非常寬,跟今天人們的鬆緊袖口很相似。在袖子裏放東西垂手站立時,袖子裏因爲重力作用就會垂下來,看起來圓鼓鼓的。有一個諺語“兩隻衣袖像布袋”,正是形容這類袖子的。

“琵琶袖、垂胡袖”等把袖子直接當作口袋的設計方式,實際上放東西和取東西時並不方便。

需要取放東西時,只能從領口裏交叉着來操作。右手伸進領口給左袖子裏取放,左手給右袖子取放。

古代將東西裝到袖子裏 古人走路時東西爲何掉不下來 第4張

我們從小說或影視劇裏看到的能在袖子裏取放東西的人,實際上都是一些有身份地位的達官貴人,在普通人身上壓根不會出現。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比如,農夫、挑夫、小商小販、店小二等人,穿的都是窄袖漢服,也叫“衣褲制”漢服。這種漢服的樣式上身是短衣,下身爲長褲,短衣上通常會綁上一條腰帶,穿這種漢服的目的是爲了幹活和行動方便,也是一種身份的區分方式。

達官貴人爲了彰顯身份,往往會穿上寬袍大袖的漢服招搖過市。

袖袋的容量畢竟有限,只能裝一些體積和重量都不大的小玩意,古人面對大傢伙,或者要帶的東西多,只能用其它東西了。

常用的有錢袋、直袋和褡褳三種。

錢袋也叫“茄袋”,形狀像茄子,上邊大底下小,所以這樣稱之。錢袋的袋口通常會裝上一條長爲一尺左右的繩子,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爲了束緊袋口,二是可以綁在腰帶上。

爲了美觀,也爲了財不外露,古人會把錢袋綁在腰間,再用袍子蓋住,外人很難看到錢袋的存在。錢袋的容量比袖袋大一些,裝幾錠銀子不成問題,如果出門要裝更多的銀子,就只能用直袋了。

直袋是用布縫製的一個長方形大口袋,古代的書生經常用它來裝書本和筆墨紙硯,所以,也叫“書袋”。

古代將東西裝到袖子裏 古人走路時東西爲何掉不下來 第5張

直袋有大有小,完全根據個人需要來製作大小,是古人出門時必不可少的工具。

直袋能裝的東西很多,當然,貴重的東西直接裝在直袋總顯得不夠莊重。所以,古人發明了“拜匣”,把貴重物品裝進直袋,再裝進拜匣,才覺得放心。

拜匣通常用紅木做成,上面雕刻有各種圖案做裝飾,並用紅漆上色,看上去大氣上檔次。在古人眼裏,貴重物品包括金銀珠寶、密函、靈丹妙藥等。

明末著名小說家凌濛初在《二刻拍案驚奇》卷三裏寫道:“此病惟有前門棋盤街定神丹一服立效,恰好拜匣中帶得在此”。拜匣裏放的正是靈丹妙藥。

古代將東西裝到袖子裏 古人走路時東西爲何掉不下來 第6張

褡褳是一種中間開口的大口袋,用很結實的機織布做成,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搭在肩膀上,小的能像錢袋一樣掛在腰帶上。

凡是體積不大的東西,褡褳都可以裝,如,銀子銀票、筆墨紙硯、印章印泥、證件賬簿,等等。古代的商人和賬房先生出門時,必定要帶上褡褳。如今,褡褳已經被各種公文包和提包替代了。

袖袋、直袋、褡褳、拜匣這些工具,在古代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和經濟實力的人才用得上,普通老百姓壓根用不上它們。普通老百姓一年的生活費也不過3——4兩銀子(明朝),被“農耕文化”束縛在土地上,沒有機會拿着這些工具到處遊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