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王朝對戰遊牧民族缺少戰馬 王朝爲何不鼓勵民間養馬

古代王朝對戰遊牧民族缺少戰馬 王朝爲何不鼓勵民間養馬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代對遊牧軍隊作戰缺乏馬匹,爲何中原王朝不鼓勵民間養馬,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引言

在古代,遊牧民族騎兵在戰爭中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在面對步兵隊伍時,騎在馬上的遊牧民族士兵不光可以用弓箭在遠距離將一支步兵隊伍射垮,或是給予重大殺傷,還能縱馬衝鋒,利用戰馬的衝擊力將步兵陣線沖垮,然後近戰廝殺。

古代王朝對戰遊牧民族缺少戰馬 王朝爲何不鼓勵民間養馬

並且他們僅需少量騎兵就可以拖住步兵,拖住其行軍速度,讓其難受至極,走,走不掉,打,打不着,所謂“百騎環繞,可裹萬衆,千騎分張,可盈百里,摧堅陷陣”,說得就是如此。

另外,騎兵對戰步兵時還總是佔有戰略優勢,因爲他們打得過可以打,打不動了,可以撒腿就跑,反正步兵的兩條腿追不上騎兵的四條腿,讓步兵在對戰騎兵時雖然也有機會取得勝利,但戰果卻往往很小,沒辦法殲滅敵人,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古代王朝對戰遊牧民族缺少戰馬 王朝爲何不鼓勵民間養馬 第2張

而在火器沒有大發展的古代,中原王朝或者說農耕民族要想對付遊牧民族的騎兵,就必須要有自己的騎兵,並且數量還不能太少,素質還不能太低,否則作用不大。畢竟隨便一個草原大部落發發狠,也都能拉出幾萬騎兵來,而且個個馬術能力還不低,畢竟人家從小就練騎術,少時騎羊射兔,長大騎馬打仗。

古代王朝對戰遊牧民族缺少戰馬 王朝爲何不鼓勵民間養馬 第3張

爲了能和這樣的敵人爭鬥,中原王朝就必須要有大量的騎兵才行,但尷尬的是,缺馬尤其是缺乏戰馬實在是歷代中原王朝的通病。

有人可能想到了,既然遊牧民族可以在草原羊馬,那農耕民族爲啥不能在中原農耕地區自己養馬呢?另外還可以藉助民間力量,鼓勵和發動百姓來養馬,這樣一來中原王朝不就不缺馬了嗎?

古代王朝對戰遊牧民族缺少戰馬 王朝爲何不鼓勵民間養馬 第4張

其實歷史上,許多中原王朝都曾讓民間百姓來養育馬匹,但很可惜的是,這些嘗試和相關的政策,一般也僅僅是在前期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果,然後很快就會陷入腐化,民間百姓也被折騰的怨聲載道,甚至是出現傷民的情況,還有一些老百姓則被馬政之苦給逼得造反,激起民變來(如明朝劉氏兄弟)。

古代王朝對戰遊牧民族缺少戰馬 王朝爲何不鼓勵民間養馬 第5張

讓民間百姓來參與到養馬當中來,讓馬匹流散進民間,當然可以,但這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中國古代的許多朝代都有過民間養馬的政策,比如王安石變法中的很重要一項就是把馬寄養在百姓家中,讓百姓代爲領養,官府還有相關的補助,平時百姓也可以使用家中所養的馬匹,幹農活或者是騎行,等到國家需要的時候,再將馬匹上交。這一政策看起來非常美好,也非常實用,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但真正實行起來以後,才發現是一大坑,百姓紛紛抵抗。

古代王朝對戰遊牧民族缺少戰馬 王朝爲何不鼓勵民間養馬 第6張

因爲農耕地區的很多地帶都是溫溼地帶,這種溼熱環境和溫度條件,並不特別適合馬匹的生長繁育(許多馬種喜高寒),馬匹很容易生病死亡(炎熱的夏天容易爆發疫病),其次養馬不像養牛,馬匹本身飼養就不容易,吃得多不說,還對飼料要求不低,還需要專業的獸醫,否則很容易死亡或是廢掉,因此養馬對普通百姓來說代價就太大了,得不償失:

王荊公行新法,一面想訓練保甲,一面又注意到養馬。但在中國內地養馬不方便,據當時人估計,養一匹馬所需的土地,拿來種田,可以養活二十五個人,這是在農業社會裏要準備戰爭的一大缺點。王荊公不得已,定出保馬政策,讓民間到政府領馬養。把馬寄養在私家,一匹一匹分散養,平時民間可以利用領養之馬,遇到戰爭需要,再臨時集合。這種事民間當然情願做。領一匹馬來,平時作牲口用,卻不曉得馬在溫溼地帶飼養不易,很容易生病死亡。但馬死了要賠錢,於是農民把養馬看做苦差。”

古代王朝對戰遊牧民族缺少戰馬 王朝爲何不鼓勵民間養馬 第7張

而明朝時,官府爲了獲取馬匹,也想出了多種方法,比如按照土地畝數直接向民間征馬,或是讓民間一戶或多戶百姓養一匹馬,朱元璋時代還曾計劃向民間下發馬駒,讓百姓撫養,但要求是領到馬駒的百姓,要在以後的四年裏陸續繳納三匹馬才行,而且上交的馬匹還要經過官差的檢查,不合格的不要,國家也不給任何補助,只有上繳了合格的馬匹,百姓才能領到養馬補助,另外百姓還必須得運輸馬匹,按時將馬匹送到了指定地點後,才能獲得相關補助。

古代王朝對戰遊牧民族缺少戰馬 王朝爲何不鼓勵民間養馬 第8張

其他幾種馬政也差不多,總的來說就是百姓爲了養馬所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巨大,遠超國家給的那三瓜倆棗,要是養的馬再出些問題,或是生病或是死了,那才完犢子呢,想辦法賠錢交罰款吧。而百姓辛苦養出來的馬,除非交給國家以外,百姓幾乎無用(馬要交稅,不敢役使乾重活),官府承諾的養馬減免徭役、稅賦,到後來還成了一紙空文,養馬戶還是逃不掉。這種情況下,百姓除非吃豬油蒙了心,否則咋會心甘情願地爲國家養馬?

古代王朝對戰遊牧民族缺少戰馬 王朝爲何不鼓勵民間養馬 第9張

但事實也證明,如果官府真的下定決心,狠下心來推行馬政,執行嚴苛的相關政策,那麼中原地區的馬匹保有量很快就能上來,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明朝永樂年間了。永樂元年,國家馬匹據推算不到四萬匹(此前洪武朝時,甚至用鐵鍋和琉球人換馬),結果由於永樂大帝的對外戰爭繳獲(幾次對蒙古作戰),以及他的堅持不懈,狠抓馬政,到永樂二十二年之時,國家馬匹數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一百七十多萬。

古代王朝對戰遊牧民族缺少戰馬 王朝爲何不鼓勵民間養馬 第10張

但其背後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許多百姓因爲養馬上交這件事,被逼得不得不將妻妾典賣換錢交罰款,甚至是賣兒賣女,所以這些馬政根本無法長久。另外,還需要一個能打,有大魄力的皇帝,同時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官府,否則就會出亂子,輕則民怨沸騰,重則直接民變。事實上,這邊永樂皇帝一死,那邊新繼位的皇帝,就開始了給百姓減負,對交不上馬匹的馬戶減免積欠,又讓官府出面贖買回百姓典賣的妻妾兒女等等,這贏得了一衆支持,之後的皇帝們也大都如此,沒辦法,馬政猛於虎,對百姓的負擔實在是太大了:

“各處軍民有因追陪孳生馬匹,爲官府所逼,不得已將男女妻妾典賣與人者,詔書至日,官府悉爲贖還,不許託故延緩,如女子年長已成婚配者,不在此例,今後倒死孳生馬匹只照洪武中例追陪。”

古代王朝對戰遊牧民族缺少戰馬 王朝爲何不鼓勵民間養馬 第11張

後來百姓寧願繳納不養馬的罰款,也不親手養馬,張居正改革之後,朝廷乾脆將所有散給散戶的馬匹全部就地轉賣,但馬戶的編制不變,只是他們再也不用交馬了,此後養馬戶只需交銀子就行:

“通行南北直隸、山東、河南巡撫衙門並札付兩京太僕寺,仍諮都察院,轉行各撫按並印馬御史,行各司道並府州縣掌印官,將賣剩一半種馬盡行變賣,司道各官親估價銀,上等無過八兩、下等無減五兩,估完先造清冊送部,案候查考。以文到之日,南直隸限一年以裏,北直隸、山東、河南限十個月以裏,變賣完日,傾銷成錠,各州縣依期解部,發寺收解,專備買馬,不得別項支用。每馬每年折徵草料銀一兩,以萬曆九年爲始,徵完各州縣類總解部發寺,不許延捱拖欠,孳騎已報在官,其種馬堪賣者,將狗給賞馬戶,不堪賣者將購一同變賣輳價,馬戶有逃故種折者,審實免徵,逃移復業、種馬猶存者,照下等馬價減估等因。”

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中原地區的馬政“放羊”,不斷衰弱,越來越荒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