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科舉時間都在春秋時節 這麼安排的原因是什麼

古代科舉時間都在春秋時節 這麼安排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科舉時間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草長鶯飛二月天,最近幾天各省市的公務員考試(省考)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不僅僅是省考,研究生複試也正是在這幾天,是中國最重要的兩個高等人才選拔考試。包括古代的科舉考試,也很多都是在春天或者秋天進行,很少有像高考一樣在夏天進行,或者像研究生初試一樣在冬天進行的,這究竟是爲什麼呢?這還要從科舉制的開創開始說起。

暴君隋煬,首創科舉

這就要從我國古代的考試製度開始說起。我國最早的考試製度是隋朝的隋文帝楊堅開創的科舉考試製度。在隋文帝之前,我國的主要政治制度還是以“貴族政治”爲主,世家大族把控着政治權利,平民百姓很少有機會能夠進入仕途,底層地主也只能做一些小官,朝廷大員的位置都是被某些門閥士族把控的。

古代科舉時間都在春秋時節 這麼安排的原因是什麼

像三國時期以荀攸荀彧爲代表的潁川貴族集團、以楊修代表的弘農楊氏集團、陸遜爲代表的江東四大家族、東晉謝靈運、王羲之兩個大家族等等,都是書香門第四世三公的龐大貴族勢力。

這樣一來,人才選拔的制度就落在了門閥士族的手裏,對中央集權的皇權古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像司馬氏的東晉王朝,看似是姓司馬的王朝,但已經是“王與謝共天下”了,皇帝的權力被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住了。

隋朝的開創者就是著名的關隴貴族集團其中的一支,雖然在百舸爭流之中勇奪桂冠,創業成功,但在朝政之中也是受到了關隴貴族集團的限制。像我們所說的隋文帝“怕老婆”,一方面是夫妻兩個的脾氣秉性問題,另一方面就是獨孤皇后背後的門閥士族勢力太過強大。

所以隋文帝在建國之後,就得想辦法去尋找勢力和這些影響皇權的世家大族進行對抗,將選拔人才的權力從地方氏族手裏收歸到中央手裏來,培養一批真正能夠爲國爲民、聽皇帝話,而不是考慮貴族集團利益的官員。

古代科舉時間都在春秋時節 這麼安排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所以楊堅就廢除了實行已久的“九品中正制”,下詔舉“賢良”,企圖用新的“察舉制”來進行人才選拔。到了隋煬帝楊廣時期,他也繼承了父親的意志,企圖擺脫關隴貴族集團的控制,乾脆把都城搬到了洛陽,爲了防止貴族集團的反撲,常年遊行在外。

也正是在隋煬帝隋大業三年,開設了進士科,中國第一次開始使用考試的辦法來選取預備官員,這也是全世界最早的考試製度,爲後世的學生們帶來了無數的福音。要知道,隋朝是結束了南北朝混亂時代的大一統朝代,疆域北達遼東,南至越南,西接蔥嶺,地域十分遼闊。

進京趕考,千里跋涉

而科舉選士是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的,即使是在每個道臺的行政中心來進行考試,也要經過長距離的跋涉,更不要說進京趕考了。

像我們所熟知的《倩女幽魂》、《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影視劇,男主角在趕考之時,常常會在路上花費幾個月乃至半年的時間。所以考試時間的安排,需要考慮地域、距離、天氣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儘量保證公平公正,給考生以一個良好的考試環境。

古代科舉時間都在春秋時節 這麼安排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經歷了唐宋的發展,科舉制到明清時期,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備。再加上明清人扣的大爆發,想要通過科舉制上升到士人階層的考生數量,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所以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就不能像以前那樣全都進京趕考,而是要進行多次的層層選拔,纔有進京的資格。

考生們需要參加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只有完成這一系列的考試,他們纔算得上真正步入仕途。

院試就是選秀才,在縣、府(面積相當於現在的市)進行考試,考試時間各地都不相同,距離也相對較近,幾天就能抵達,所以要考慮的因素並不多。

鄉試在鄉里舉行,每三年舉行一次,考中者稱“舉人”。我們所知的“范進中舉”就是說的考中了舉人,俗稱是叫做“老爺”。已經是脫離了平民階層,可以擔任一些比較小的地方官職了。而鄉試則是在秋天舉行,稱作“秋闈”。

而會試就是高級官員的選拔考試了,要在京城的貢院進行考試。會試和鄉試一樣,也是三年舉行一次,每次都要經過三場考試,每場考試要長達三天的時間。完成這一次考試需要整整九天六夜的時間,一般被安排到春天,故稱春闈。

古代科舉時間都在春秋時節 這麼安排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所以不論是會試,還是殿試,都需要進行長途跋涉。這就需要官府“人性”地考慮各地的情況。並且很多官員也都是從寒門經過科舉一路上考過來的,也能深深地體會到後世子孫的辛苦,自然也會多行便利,給考生儘量創造一個比較好的考試環境。

冬冷夏熱,環境艱苦

人是變溫動物,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雖然人可以通過調節衣物多少來適應溫度變化,但嚴寒或是酷暑都是非常影響人類的生產力和創造力的。所以考試首要就是考慮溫度因素,過熱或者過冷都是不行的。

古代科舉時間都在春秋時節 這麼安排的原因是什麼 第5張

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除了南宋的首都在臨安(實際意義上的首都,南宋一直把臨安當作行在,把首都寄託在被金朝佔領的領土上,認爲開封汴梁是“精神首都”),明朝前期的首都也在南京,其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北方的。所以要考慮北京、開封、洛陽、長安這些北方城市的氣候條件。

這幾個城市都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夏天的氣溫最高可以逼近四十度,冬天的最低氣溫也會達到零下十度的低溫。雖然春秋兩個季節氣溫多變,很容易造成感冒,但相對於天寒地凍或是烈日炎炎,對來說要溫和了不少,所以一般都是會選擇春秋兩季來進行考試。

古代科舉時間都在春秋時節 這麼安排的原因是什麼 第6張

並且春秋兩季的白天比較長,在春分和秋分兩天晝夜等分,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考試等活動,也能節省一些晚上所用的燭火。相比於夏天,春秋兩季的氣溫 不僅更加舒適,也相對比較乾燥,降水也比較少。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而冬天則是弊端多多,不僅天氣寒冷,導致手凍僵不方便書寫,連墨水都是一個問題。氣溫一旦低於零度,墨水就很容易凍結,難以書寫。倒不是所有的考試都是選在春秋兩季,各個朝代也都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緣福建去京師地遠,遂先期用七月,川廣尤遠,遂用六月。"——《宋會要輯考》

唐朝的進士科考試一般是在正月舉行,古代畢竟不比現在,取暖實施完善。再加上考試爲了防止作弊,都是三面牆、一面空的透風狀態,根本沒辦法進行有效的保暖。哪怕是帶着火爐穿着棉襖,考試環境也是異常的艱難。雖然後來改到了春季和秋季,但仍然會有個別時間會在冬天考試。

冬天考試,事故多發

晚清時期,清政府正在面臨着太平天國運動的緊急戰時狀態,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對付太平天國的“叛軍”身上。再加上當時的大半清朝國土都被太平軍所佔領,很多考生想要考試都沒有渠道。戰局未定,考生們也不知道太平天國會不會取代滿清成爲中國的下一個朝代。

古代科舉時間都在春秋時節 這麼安排的原因是什麼 第7張

所以不論是會試、殿試或是鄉試都拖延了將近13年沒有進行。鄉試好不容易準備進行了,又趕上貢院進行修繕,生生把考試時間拖到了十一月。在考試的過程中,被北方的冷空氣南下,溫度驟降,還下起了一場大雪。

這些從各地趕過來的考生們要麼是準備不足,要麼是在等待過程中花光了盤纏,衣衫單薄沒有過多地禦寒措施,一個個都凍得瑟瑟發抖。甚至有幾個考生竟然直接凍死在了考場之中。

古代科舉時間都在春秋時節 這麼安排的原因是什麼 第8張

除了凍死的,還有被燒死的。考生在九天六夜的考試之中,吃喝拉撒都是要早在那一間小格子裏進行的,所以必然會自帶炭火進行做飯或是取暖,稍有不慎就會釀成火災。北宋神宗時期,貢院在開考之前起火,負責考試的工作人員14人葬身火海。

到了明朝的明英宗時期,更是兩場會試接連起火,1460年的會試火災,直接有十多名考生葬身貢院。三年後的1463年,又是一場用火不當造成的火災,一些考生本可以逃脫,但考官嚴守考場紀律,堵住門不讓考生逃生,直接燒死了九十多名考生,燒傷的更是不計其數。

古代科舉時間都在春秋時節 這麼安排的原因是什麼 第9張

結語:

所以,在科技不發達、交通不便的古代,人們在面對大自然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還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封建社會的政府也都會考慮到各種情況,來保證封建王朝的最大利益,像明英宗時期堅守考場紀律而害死人命的,還是少數迂腐官員造成的個別現象。

到了如今的我們,各個考場的硬件設施都逐漸配備完全,不說每個都有空調,但也冬暖夏涼了,比之古代不知道要好上多少。考試時間也是大大縮短,飲食也不用在逼仄的小方格里將就了。不知道那些古代的學子們看到現在的條件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