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爲何還要按手印?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爲何還要按手印?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指紋是是人類手指末端指腹上由凹凸的皮膚所形成的紋路,因爲每個人指紋的獨一無二,因此指紋也被成爲“人體身份證”。隨着科技的發展,現代指紋識別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但在科技手段相對落後的古代,人們顯然無法準確識別每個人的指紋,那麼爲何古代爲何還要在文書、案卷上按手印呢?古人又是如何判定手印真假的呢?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爲何還要按手印?

在古代,無論是信貸契約、買賣文憑,還是婚約修書、獄詞供狀、軍隊名籍等等,均需要當事人簽字畫押來予以確認,然而古代識字率普遍較低,絕大多數百姓根本沒有辦法準確寫出自己的名字,因此通常便會採用畫個圈、畫個叉之類的符號予以代替,可是這些符號又太過簡單,極易被人模仿,於是便有了讓當事人蓋上手印予以確認的方法。

可是,如此一來就會產生一個問題,那便是在沒有先進指紋識別技術的情況下,古人又是如何通過手印來確定當事人的呢?而關於這一點,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聰明才智了。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爲何還要按手印? 第2張

事實上,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已經發現了指紋的獨特性,而通過觀察指紋的紋路,古人將指紋分爲了“螺”和“箕”兩類,其中“螺”是指漩渦型指紋,“箕”則是指流狀指紋。這乃是古人通過肉眼觀察所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說古人已經一定程度掌握了通過肉眼分辨指紋紋路的方法。

1975年12月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穴盜》中,便記載了戰國晚期的一個典型案例。當時一個叫作“乙”的士兵,放在側房的一件綿裾被盜,而側方的北牆上則被挖出了一個大洞,官府經過對現場勘察後,寫道“內中及穴中外壤上有厀(膝)、手跡、手各六所”。可見,早在戰國晚期,官府便已經開始注重手印、腳印在破案中的作用了。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爲何還要按手印? 第3張

此後,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和隋朝的發展,指紋應用技術至唐朝時已經相當成熟。西方刑偵學家羅伯特便在《指紋鑑定》一書中提到,“唐代的賈公彥是世界上提出用指紋識別人的第一個學者”,可見唐朝時對於指紋的應用。

實際上,在唐朝以後的軍隊中,通常會有一本叫做《箕斗冊》的冊子,裏面不僅詳細記載了士兵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等信息,還會專門登記每位士兵的指紋,從而方便朝廷準確判斷每位士兵的身份。

而到了南宋時期,朝廷更是建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專門用來管理《箕斗冊》,而且不止是士兵的指紋需要被記錄,普通百姓也開始登記指紋,從而方便各地衙門在偵破案件時,通過對比《箕斗冊》來鎖定罪犯。

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指紋識別開始被大規模的應用於刑獄斷案,與此同時,利用僞造手印犯罪的案例,同樣大量出現。

例如《宋史》中便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永新縣有個惡霸少爺誘使一戶良民欠下賭債,然後要挾事主偷出母親的手印,然後僞造文書霸佔其田產。結果,等到此事鬧上公堂,卻被知縣元絳一眼識破,其言道:訂立文書,通常都是先寫字據後按手印,因此通常是文字被手印覆蓋,而這張文書卻是文字蓋住了手印,可見乃是先有手印,後添加的字據。結果最終查明真相,惡霸少爺不得不乖乖承認了罪行。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爲何還要按手印? 第4張

又如元代《牧庵集》裏便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當時有一富豪手持一戶貧苦人家17口人的賣身契,但該戶人家卻皆不承認,雙方便鬧到了官府。當地官員便召來5位13歲的少年按下手印對照,結果發現“皆密不合”,那賣身契上13歲少年的手印,遠超少年應有的指理,分明就是一個成人的手印。最終,富豪不得不承認了僞造賣身契的罪行,並將賣身契當場銷燬。

在佩服古人聰明才智的同時,這裏也表明了一個問題,那便是古代對比指紋,通常還是採用肉眼的方法判定,需要官員足夠細緻,且具有一定的經驗。可是,如果僅憑肉眼,很容易便會導致誤判,古人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爲何還要按手印? 第5張

其實方法很簡單,那便是擴大對比面,指紋太小難以判斷,那麼如果將判斷範圍擴大到整個手掌呢?即使無法通過指紋準確辨明當事人,也可通過手掌大小、掌心紋理、指節長短等多方位 比對,從而降低誤判率。因此,古人在按手印時,並非像現代那樣只按下一個手指頭,而是要將整個手掌印下來,這被稱爲“打手模”,如有需要,甚至連腳掌也要印下來。

還有一點,古人簽訂契約通常要請一個或多個見證人,審案斷獄時通常也採取當堂簽字畫押的方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爲了確立人證,從而達到確認當事人意願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