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沒有現代技術 古人是如何在考場上防止作弊的

古代沒有現代技術 古人是如何在考場上防止作弊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沒有電子技術,也沒有攝像頭,那古代是如何防止考生作弊的嗎?本站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自唐代之後,普通人若想爲官,除參軍入伍之外,恐怕也只剩下“科舉考試”這一條路了。

所謂“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終身”。科舉考試難度高,名額少,范進僅僅是通過鄉試成爲舉人,就欣喜得近乎癲狂。因而科考足以決定讀書人的一生,保證考試公平顯得至關重要。

爲了衝過這座獨木橋,有人用真本事,有人則用“歪門邪道”。可古代沒有電子技術,更不可能會有攝像頭,那會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杜絕考生作弊呢?

古代沒有現代技術 古人是如何在考場上防止作弊的

中國封建歷史上,最早有文字記錄的科舉作弊,應該是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著名詩人溫庭筠替別的學子當“槍手”。

據說,溫庭筠多次應考,卻不爲考取功名,只是替別的學子作弊,賺取豐厚的報酬。

溫庭筠的好兄弟李商隱多年進士不第,於是想出了另一招。李商隱本爲懷州河內人士,在另一個好友令狐楚的安排下,進入了令狐家交際圈。

跟隨對方從河南進入長安,以長安人士的身份參加科舉,最後一舉中第。

按照唐代的規矩,李商隱屬於“冒籍”行爲,就是通過更換籍貫到科舉競爭相對較弱的地方考試。這些地方的錄取率要更高一些,有點類似現如今的“高考移民”。

從溫庭筠、李商隱這兩位大詩人,爲了科舉不擇手段可以看出,考試作弊這件事自古就有。

古代沒有現代技術 古人是如何在考場上防止作弊的 第2張

古代學子無外乎有三種大的途徑進行科舉作弊,除賄賂考官之外,最普遍的一種作弊方式就是在文具或其他隨身物品中夾帶。

最後一種就是請類似於溫庭筠這樣的“槍手”替自己考試,甚至古人還發明瞭“飛鴿傳卷”的服務。

考生們只需把科考試卷綁在鴿子上,從考場內傳出,外面自會有人把正確答案綁在鴿子上,讓它重新飛回考場內,作弊的學子再把正確答案重新謄抄一遍即可。

除了上述幾種科舉考試的作弊方法之外,還有很多令人眼花繚亂的作弊方法。畢竟,古人的智慧不比現代人差,我們能想到的,古人也能想到。

既然科舉是給朝廷選拔官員的途徑,若人人都能輕易作弊,那豈不是令朝堂大亂,棟樑之才被埋沒,奸佞小人反倒能入朝爲官。

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橋梯,科舉作弊手段層出不窮,官方反作弊方法也會推陳出新。

自隋唐時期科舉制的誕生,歷朝歷代採取了諸如“迴避制”、“複試制”、“彌封制”,用來杜絕考場作弊。

古代沒有現代技術 古人是如何在考場上防止作弊的 第3張

前面說過,古代學子在科舉考試中有三大作弊方法,第一種就是賄賂考官。爲了防止考官被人賄賂從中做手腳,從唐武則天時代開始就出現了“彌封制”,又稱“糊名法”。

這種防作弊的方法是將考生的名字用白紙粘貼遮掩,避免監考官或者批卷的人認出寫卷子的考生。這種做法在宋代以後才成爲科舉中的定例,與如今的不在密封線內答題是同一個道理。

然而,實行“糊名法”後尚未能完全杜絕作弊行爲。因爲改卷的老師皆沉浸文壇多年,他們能通過筆跡辨認出試卷出自何人之手。

爲了堵住這一漏洞,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北宋政府首創“謄錄制”。就是學子寫完的試卷由專人將其謄抄後進行封存,謄抄後的卷子稱之爲“草卷”,再拿去給考官評閱,就能杜絕考官被賄賂的現象。

至於古代學子在自己私人物品中夾帶,或者利用“飛鴿傳卷”的方式尋求場外幫助,也有相同的應對方法杜絕此類作弊方式。

古代沒有現代技術 古人是如何在考場上防止作弊的 第4張

從宋朝開始,所有應試的科舉考生都要去貢院的號舍進行答題。號舍既是考試答題的地方,也是考生夜裏住宿的地方。每舍有長4尺的兩塊木板,號舍兩邊牆體有磚託槽,上下兩道。

白天考試時,兩塊木板搭出一副簡易桌、凳,晚上再將上層的板拆下,與下層平拼成一張簡易的牀鋪。由於空間太小,民間戲稱之爲“鴿籠子”。

一場考試至少要3~4天時間,考生吃、住,包括如廁,都在這樣的鴿籠中度過。考試期間,考生不可喧譁、離場、左右亂看。

至於夾帶,杜絕此類作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脫衣搜查”。從宋朝開始,所有應試考生需要在考試前,赤條條地等待兩名監軍在自己身上來回檢查是否攜帶違禁物品,待確認無誤後,考生方可進場。

金國人防止作弊的方法更絕,每當科舉考試開始前,先由監考官帶着學生們一起去澡堂沐浴。洗完澡後穿上由朝廷提供的“專服”進入考場,一切考試用具由官方提供,缺什麼說一聲,立馬給你送來。

如此一來,就能杜絕考生夾帶進入考場了。

古代沒有現代技術 古人是如何在考場上防止作弊的 第5張

明清時,考場保安制度十分嚴格,達到了“片紙隻字皆不得帶入考場”。

清乾隆皇帝時,他頒佈了一項最爲嚴苛的科考禁律:考生的帽子只能用單層布,所穿衣服也是單層面料,穿薄底鞋,任何厚一點的紡織品都不能帶進考場。攜帶的食物,比如糕點、水果之類都要先切開查驗,看看裏面有沒有夾帶小紙條之類的。

硯臺、木炭、水壺、燭臺、毛筆的大小與用料,都有明確限制,考生入場前排成一行,魚貫而入搜身。一門、二門各搜一次,若二門搜出“懷挾”者,一門的搜檢人員要予以處罰。

考生進入號舍後,立即從外面上鎖,再不得出入號房和傳遞茶湯等。

在古代,若是作弊的學子與提供作弊的不法分子一旦被捉住,將會受到極其嚴厲的處罰。

《舊唐書·宣宗本紀》記載,公元855年,禮部貢院捉到黃續之、趙弘成、全質作弊牟利,三人事後被立即問斬。

古代沒有現代技術 古人是如何在考場上防止作弊的 第6張

所以說,古代科舉考試杜絕作弊的措施簡直到了“嚴防死守”的地步,也極大程度地杜絕了考生們作弊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科舉考試的公平性。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嚴格的考試製度是考生們最好的保障。同樣,無論何時何地,學子們一定要把“堂堂正正做人”當成是人生的座右銘。

參考文獻:

[1]古代科舉考試作弊防範對當前高校防弊措施與考試製度的幾點啓示,作者李躍 張磊,赤峯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03期

[2]中國古代高考如何嚴懲作弊者,作者王薔,考試(高中文科) 2012年08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