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神宗和哲宗樑超的黨爭產生了什麼影響?最後是怎麼解決的?

神宗和哲宗樑超的黨爭產生了什麼影響?最後是怎麼解決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熙寧變法,是發生在宋神宗在位時期,由時任參知政事的王安石針對北宋面臨的積貧積弱局面掀起的變法運動,每當一提起這個,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北宋自宋神宗啓動“熙寧變法”(也叫“王安石變法”)後,一直到宋哲宗逝世,宋徽宗登基之初,連續三十餘年黨爭不斷。

期間新、舊兩黨輪流上臺,輪流互貶,嚴重影響了北宋政局的穩定和諧。

神宗和哲宗樑超的黨爭產生了什麼影響?最後是怎麼解決的?

因爲北宋自宋仁宗執政時期開始,逐漸有了不殺士大夫的默契(宋太祖至宋真宗這三朝,都有殺過),所以,政敵之間的整治,最多也就是從中央貶斥到地方。

俗話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只要不死,總會有機會在風雲變幻的政治變動中繼續冒頭,繼續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

這也是不管新黨還是舊黨,都一直不可能被完全打趴下的緣故,坐在皇位上的掌權者傾向哪一黨,哪一黨就馬上能出頭,反之亦然。

同時,暫時失敗的失利者即使不掌權,也同樣能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政治局勢。

比如,“熙寧變法”時,王安石主導的新黨勢大,舊黨就在司馬光、富弼等人的主持下,都躲到離汴京不太遠的洛陽,互相鼓勵,成結黨之勢,一起繼續爲自己的主張發聲。

並且,相當多的老臣,還能依據規則,不停給皇帝上奏章,在奏章中批評他們不贊同的制度,不斷以自己的觀點影響皇帝,掣肘他們的反對者。

因此,北宋的數十年黨爭,歸根結底是由當時優待士大夫的潛規則造成的,要是能殘酷一點,估計就沒那麼多事了。

比如商鞅變法時,連太子老師的鼻子都割了,誰還敢出聲?

再比如北魏孝文帝變法時,爲打擊反對派,連親兒子都幹掉了,就是爲了變法成功以及制度順利執行。

當然,更多人會贊同北宋時期良好的政治氛圍,殺人太可怕,還是貶官比較好,相對比較民主,比較和諧。

但是這樣的話,在朝堂上的掌權者,就會永遠受到反對派的掣肘,會不停被針對、彈劾。

那麼,在當時的那個歷史時期,怎麼樣能在大家都默認的不殺人規則下,讓反對者閉嘴?是個值得嚴肅對待的問題,該如何做到呢?

宋哲宗執政早期,是太皇太后高滔滔輔政,高滔滔曾打破貶斥宰相出外,要安置在富裕地方的慣例,把新黨骨幹、宰相蔡確不停往偏遠地方貶斥,導致蔡確死在貶所。

高滔滔的行爲,也算是開了先河,此前,北宋從來沒有過因黨爭貶官,貶死了官員的先例,何況蔡確還是宰相。

高滔滔死後,新黨重新上臺,有樣學樣,同樣把反對派往偏遠地方貶斥,如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就有幸在此列中,他最落魄時,都被貶斥到海南島去了。

即使是這樣的打擊,其實大家也都不怎麼害怕,自己不行了,還有後代,還有親朋好友,還有志同道合的師生等等,只要能說話,就能繼續戰鬥。

所以,高滔滔打破先河的行爲,也沒能終止黨爭的繼續發展。

至北宋滅亡前,稍微能遏制黨爭的,是後來被視爲大奸臣的蔡京,支持且配合他的,是宋徽宗。

北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登基不到兩年的宋徽宗起用蔡京爲相,並有意繼續延續宋神宗及宋哲宗兩代皇帝畢生堅持的變法,《續資治通鑑·卷第八十八》中記載:

七月……戊子,以蔡京爲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制下之日,賜坐延和殿,命之曰:“神宗創法之制,先帝繼之,兩遭變更,國是未定,欲上述父兄之志,卿何以教之?”京頓首謝曰:“敢不盡死!”

而得到宋徽宗授權的蔡京,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要在推行自己的政策前,讓所有的反對派閉嘴。

神宗和哲宗樑超的黨爭產生了什麼影響?最後是怎麼解決的? 第2張

繼續搞貶斥到地方那一套?按照以往的情況來看,遠遠不夠震懾反對派。

於是,蔡京在繼續執行不殺士大夫的規則的情況下,想出了些狠辣的招數,並一一推行。

首先,他搞出個“元祐黨籍碑”(“元祐”是宋哲宗的第一個年號,當時是舊黨執政,並嚴厲打擊新黨),把舊黨以及他的部分政敵(其中包括部分新黨,比如章惇),全部打成奸臣,立碑刻名公告天下。

這是在明確告訴天下人,要支持皇帝和蔡宰相,就要反對、打擊、抵制“元祐黨人”,正大光明地要求別人站隊。

同時,針對活着的和死了的“元祐黨人”,蔡京對他們的打擊,也是前所未有,連環三招讓反對派從此不敢出聲。

蔡京第一招,針對反對派的後人,反對派不論是活着的,還是死了的,他們的後人不得提拔爲京官,《續資治通鑑·卷第八十八》中記載:

詔:“司馬光、呂公著、王巖叟、硃光庭、孔平仲、孔文仲、呂大防、劉安世、劉摯、蘇軾、樑燾、李周、範純仁、範祖禹、汪衍、湯戫、李清臣、豐稷、鄒浩、張舜民子弟,並毋得官京師。”

這招很厲害了,不能成爲京官,就永遠失去了在政治頂層的話語權。

想反對蔡京的反對派就算不爲自己,也要爲自己的家族及後人考慮得失。

蔡京第二招,貶斥出去的反對派要分散安置,不能讓他們扎堆,《續資治通鑑·卷第八十八》中記載:

臣僚上言:“元祐黨人,朝廷近已施行。所有元符之末,共成黨與,變更法度復爲元祐者,伏望詳酌施行。”於是詔……各於外州軍居住,仍依陳乞宮觀新格,不得同在一州……詔:“應責降安置及編管、羈管人,令所在州軍依元符令常覺察,不得放出城。”

這是針對當初“熙寧變法”時,以司馬光、富弼爲首的反對派,扎堆躲在洛陽反對變法的舊事。

蔡京第三招,不準反對派傳播自己的政治主張及學說,《續資治通鑑·卷第八十八》中記載:

蔡京第三招,不準反對派傳播自己的政治主張及學說,《續資治通鑑·卷第八十八》中記載:

詔:“諸邪說詖行非先聖之書,並元祐學術政事,不得教授學生,犯者屏出。”

這一招是最狠的,是用法律的形式,讓反對派徹底閉嘴,讓他們的政治主張失去傳播和傳承的途徑。

神宗和哲宗樑超的黨爭產生了什麼影響?最後是怎麼解決的? 第3張

要想自己的學說能夠傳播和傳承,好吧,請支持宋徽宗,請支持蔡宰相。

讀書人哪個不想“立言”於世並傳諸後世?這一招實在是打在了反對派士大夫們的七寸上。

“元祐黨人碑”的建立,加上蔡京爲讓反對派閉嘴,陸續使出的這連環三招,讓蔡京在朝堂上成爲了一言堂。

當然,爲了讓自己的耳邊少些嘮叨,宋徽宗對此是大力支持的,沒有皇帝的支持,蔡京也無法實施這些狠招。

所以,讓保持着政治底線的宋神宗和王安石、宋哲宗和章惇這兩對君臣,都束手無策的反對派,就這樣被宋徽宗和蔡京給壓制了下去。

宋徽宗雖然最後在史書上的定論是昏君,但他執政時,皇權是高漲的,這一點,在他前面的北宋皇帝們,從宋真宗一直到宋哲宗,都遠遠不如他。

蔡京雖然是個奸臣,他推行的政策也不全是利國利民,但他當宰相時,權力是少有掣肘的。

而這一切的來源,就是始於宋徽宗和蔡京在崇寧元年時,搞出的三招壓制反對派的政策。

可惜的是,政治天賦極高的宋徽宗和蔡京,並沒有真正把他們的心思及才幹全用在治國上。

最終,北宋還是發生了“靖康之變”,這一對配合默契的君臣,也被史書釘在了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