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吳三桂連連獲勝之後,爲何不乘勝追擊滅了大清呢?

吳三桂連連獲勝之後,爲何不乘勝追擊滅了大清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爲,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衆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由於吳三桂專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到康熙十三年四月,整個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福建六省全部落入叛軍之手。全國形勢異常動盪不安。

吳三桂連連獲勝之後,爲何不乘勝追擊滅了大清呢?

偏偏在此時,吳三桂犯了一個絕大的戰略錯誤:他沒有乘軍事上連連獲勝之機,一鼓作氣打過長江直上中原,卻在長江邊上勒馬觀望起來。從此,他再也沒有能夠跨過長江。後世學者談到這個原因時,衆說紛紜。

有人認爲,吳三桂深知自己在長江以北地區名聲太爛,擔心過江後處境尷尬。吳三桂這個人的一生,是相對來說比較矛盾的。他投靠滿清,將南明永曆皇帝殺死,本身就已經徹底背叛了大明王朝和漢人。可是在晚年的時候,因爲康熙皇帝要削藩,他再次選擇反叛滿清,甚至打着恢復漢人江山的旗號,可惜人心已經回不來了。

另一種看法則認爲,吳三桂擔心自己逼得太緊,會斷送扣在北京的長子和長孫的性命。因此,他纔會放還一直扣押在手中的皇帝特使,讓他們帶信給康熙皇帝,表示願意劃江而治,裂土罷兵。

在造反之前,吳三桂曾經派人前往北京,希望把兒子吳應熊給接回來。可是吳應熊對此表示拒絕,他將康熙皇帝削藩的事情祕密告訴了吳三桂,並且將自己的大兒子吳世璠帶回了雲南。

結果,吳三桂想要保住子孫性命的想法,反而斷送了他們的性命。康熙接到吳三桂的書信後,立即召開會議。他不顧悲痛欲絕的嫡親姑姑和碩建寧公主的苦苦哀求,決定公開處死自己的姑父和表哥,即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和吳應熊的小兒子吳世琳全部殺死,以示決不妥協、不共戴天之決心。

據說,吳三桂得到一子一孫被處死的消息時,正在吃飯。他大驚失色,推翻飯桌叫道:“想不到皇帝小小年紀競能如此行事!事情無可挽回了!”如今,他只能和小皇帝拼個魚死網破了。但此時,他已經錯過了將戰火燒到敵人土地上的最好時機,只能在已經佔據的土地上展開殊死戰。

其實吳三桂不止吳應熊這麼一個兒子,但是很顯然他對自己這個兒子是最有感情的。從吳應熊的處事風格我們就能看得出,這是一個有擔當有智慧的人。吳應熊爲何不提前逃走?吳應熊若是逃走了,那麼康熙必定會追查下去。直接矛頭將會對準吳三桂,這是吳應熊不想看到的,他不願意自己一個人的問題,而使得吳三桂的大業提前被揭發。他留在北京,反而是可以麻痹康熙的一種手段。吳三桂若是真的想造反,事先必然要把兒孫給接走,可他沒有這麼做,這就證明吳三桂不會造反。這麼一來,康熙一定缺少防備,甚至會認爲吳三桂會主動撤藩。那麼吳三桂就可以對清軍發動突然襲擊,對起義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見吳應熊的確犧牲很大,他把大兒子吳世璠送回雲南,意圖很明顯,有一個兒子繼承大業就夠了,他自己選擇爲了大業而犧牲。

吳三桂連連獲勝之後,爲何不乘勝追擊滅了大清呢? 第2張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爲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吳三桂將皇位傳給孫子吳世璠。可惜吳世璠年紀太小,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 ,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