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晉楚兩國之間的邲之戰是怎麼回事?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晉楚兩國之間的邲之戰是怎麼回事?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戰役,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前627年崤之戰後,秦立即將其在攻鄀之戰中所俘楚將鬥克釋放,與楚結盟,共同抗晉。 晉國爲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所以,楚國雖未參加崤之戰,但卻是崤之戰的最大受益者。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率楚軍再次圍攻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三軍再次救鄭,雙方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北)展開爭奪,在作戰中,晉軍內部分歧不斷,將帥不和,缺乏統一指揮而各自爲戰,又顧忌秦軍從背後偷襲。楚軍利用晉軍的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佔了上風。楚莊王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因爲泌水入滎陽稱“蒗蕩渠”,可寫作“兩棠”,所以此戰又可稱爲“兩棠之役”。如《呂氏春秋·至忠》和賈誼《新書·先醒》都寫作“戰於兩棠”。

晉楚兩國之間的邲之戰是怎麼回事?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背景

晉楚國勢

春秋時期城濮之戰後,晉借城濮之威,長期稱霸北方,中原諸侯望風景從。

楚雖受挫於城濮,無力與晉爭雄,但城濮之敗畢竟屬於偏師折衂,井未影響國力,仍然爲南方大國。南北兩強,虎視中原,勢均力敵,不斷在爭奪和控制中間地帶諸中小國家上展開拉鋸鬥爭。

城濮之戰後,楚北上受阻,轉而向東發展。

前627年崤之戰後,秦立即將其在攻鄀之戰中所俘楚將鬥克釋放,與楚結盟,共同抗晉。晉國爲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所以,楚國雖未參加崤之戰,但卻是崤之戰的最大受益者。

莊王雄心

晉文公以後,襄公繼承父業,保持了霸權。但到靈公時,一則年幼,二則昏庸暴虐,晉國君臣不和;而楚成王也在公元前626年爲太子商臣所殺,太子商臣即楚穆王。楚穆王乘晉國君臣不和,大力北進,先後滅江、六、蓼。楚大夫範山說:"晉君少,不在諸侯,北方可圖也。"正是當時晉、楚兩國鬥爭形勢的特點。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又繼穆王而立,他重用孫叔敖、伍奢等賢臣,國勢更加強大,於是加快了北進與晉爭奪中小國家的步伐,並於周定王元年(前606年),借伐陸渾戎之機,觀兵於周王畿地區,向周王室問鼎大小輕重,流露出覬覦天下的野心。隨後楚國與晉國反覆爭奪位於中原的鄭國,雖楚莊王在前600年的柳棼之戰和前599年的穎北之戰中,先後敗給晉國士會和郤缺率領的救鄭晉軍,但楚莊王勵精圖治,毫不氣餒,繼續親率楚軍伐鄭。

晉楚兩國之間的邲之戰是怎麼回事?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第2張

服鄭之爭

爭鄭是晉、楚兩國鬥爭的焦點。在城濮之戰時,楚西有秦國的威脅,中有宋國的叛楚,所以服宋是當時的主要目標,宋服則可控制中原,而在邲之戰之前的崤之戰後,秦國已與晉國反目,不必再顧慮西方,宋也誠心事楚。惟有鄭國受晉的威脅,對楚叛服不常。楚若能降服鄭國,則能封鎖晉國南下之路,進而控制中原。所以邲之戰前,晉、楚雙方圍繞鄭國展開了長久的爭奪。

從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到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晉國四次伐鄭,鄭服於晉。而從周定王元年(前606年)到周定王九年(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鄭,鄭又轉而服於楚。晉楚兩國爲爭奪鄭國,先後爆發了北林之戰,柳棼之戰和穎北之戰;楚國在前608年的北林之戰中擊敗晉軍,而晉軍在前600年的柳棼之戰和前599年的穎北之戰中,擊敗楚軍。鄭國認爲:“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採取了“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的策略,楚強服楚,晉強服晉。這就引發了晉、楚爲爭鄭而爆發的邲(bì,音幣)之戰。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