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徐光啓曾提倡啓引進紅夷大炮 助明軍取得寧遠大捷

徐光啓曾提倡啓引進紅夷大炮 助明軍取得寧遠大捷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徐光啓確實有在黨爭中中立超然、全身而退的智慧,但這並非簡單的一句精明可以涵括,其實他之所以全身而退,和他遭到誣衊時候的獨持異見、據理力爭和清介廉潔、克己奉公的爲官之道都有着很大的關聯。

泛讀《明史·徐光啓傳》,滿眼都是“志不得展”、“不聽”、“既而以疾歸”、“議不合”、“複稱疾歸”、“落職閒住”、“不能有所建白”,可見他並不是一個左右逢源的人,而至於興利除弊、深謀遠慮、拼死苦諫、摯情吟唱這些,徐光啓其實一個都沒有落下。

徐光啓曾提倡啓引進紅夷大炮 助明軍取得寧遠大捷

徐光啓在數學、天文曆法、農政等等方面的建樹衆所周知,無須多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軍事上的貢獻。

徐光啓是我國最早提倡引進紅夷大炮用以作戰的先驅之一。他面對危如累卵的時局,一直關注軍事,在萬曆年間就披肝瀝膽,上疏言“正兵”,同時也參與實務運作,在北京城郊的通州、昌平地區訓練新兵,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他又曾爲保衛京城出謀劃策,而其中最爲引入矚目的就是引進和仿製紅夷大炮。

紅夷大炮,又稱西洋大炮(清朝避諱夷字,改稱紅衣大炮),即英制前裝重型滑膛加農炮,在當時,是一種革命性的新生事物,明朝自制的火銃與之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徐光啓認識到:“今時務獨有火器爲第一義”,“可以克敵制勝者,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在他的大力倡導下,明廷先後四次向澳門葡萄牙商人購炮四十餘門。這些紅夷大炮中的11門被轉運到山海關和寧遠,在寧遠大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寧遠大捷是後金發動戰爭以來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薊遼經略高第奏報和張岱《石匱書後集》等文獻記載證實後金一重要人物在此役被大炮炸傷,傳言即清太祖努爾哈赤,並因此而不治。袁崇煥的軍功章上也有徐光啓這個上海男人的一半。紅夷大炮從此威名遠揚,明朝廷隨之大規模組織人員,對紅夷大炮進行仿製,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半年間,徐光啓本人就共主持仿製了紅夷大炮四百餘門。

徐光啓的這項工作在當時遭到朝中許多重臣的極力反對和攻擊,保守官僚指責他“一味迂腐”,不應“以詞臣而出典兵”,選拔兵士是“騷動海內”,練兵購炮的目的“無非騙官盜餉之謀”,“以朝廷數萬之金錢,供一己逍遙之兒戲,越俎代庖事小,而誤國欺君其罪大”。倘若他是個精明而不高明、和光同塵、左右逢源的上海男人,估計早已嚇尿歇擱。

徐光啓晚年的痛心事也與紅夷大炮有關。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八月,西洋火炮專家、徐光啓的弟子登萊巡撫孫元化(他也是上海川沙高橋鎮人),急令孔有德率軍趕赴遼東前線增援被皇太極圍困的明軍。孔有德抵達吳橋時,因部隊給養不足,又受奸人煽動,發動叛變,史稱“吳橋兵變”。叛軍攻陷登州,擄獲士兵七千人、馬三千匹、餉銀十萬兩、紅夷大炮二十門。孫元化自殺未成,但堅持不向叛軍妥協,城中輔佐孫元化的葡萄牙人12人死亡,15人重傷。崇禎六年四月,孔有德、耿仲明從鎮江堡(臨鴨綠江出海口)降後金,如獲至寶的皇太極出郊十里迎接,孔有德等降軍日後成爲滿清漢軍旗的主力和攻明的急先鋒,明清火炮戰力配比也自此逆轉。孫元化放回後被崇禎帝處以大辟極刑,含冤而死。

徐光啓曾提倡啓引進紅夷大炮 助明軍取得寧遠大捷 第2張

徐光啓痛失愛徒,而且自己苦心籌謀的戰略佈局出現逆轉,他的晚年心境應該是無比傷感的。崇禎六年十月初七日(公元1633年11月8日),也就是吳橋兵變的第二年,徐光啓病逝於北京,享年七十二歲。

徐光啓臨終四道奏疏,談論的都是關於修訂曆法的事情,無一言及於自身的功利封蔭,也無一言論及兵事,“說出來蠻傻的,就不講了”,但關於錢糧一項,四年共領戶部、禮部、工部銀八百七十餘兩,他都一一親自料理記錄封存,即使貧病交加,也未動用過一分一文--上海男人賬目總是清清爽爽。而他也有路明老師舅舅那樣的一把剔骨刀,架在朽爛的制度、傳統的陋見和自身靈魂品格的脖子上。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