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太原保衛戰:李光弼與史思明10萬大軍血戰50多天

太原保衛戰:李光弼與史思明10萬大軍血戰50多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前形勢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河北、盧龍、河東三道節度使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率精兵15萬南下。同時派將軍何千年至太原,以獻俘爲名,誘太原尹楊光瞓出迎,隨即擄走處死。十二月,渡黃河,佔東京(今河南洛陽市)。玄宗派高仙芝領兵5萬禦敵,又命宦官邊令誠監軍。唐將封常清率領的隊伍未經訓練,屢戰屢敗,便爲高出主意:敵強我弱,不能再戰,必須堅守潼關,否則長安難守。高便死守潼關,使安部無法前進。邊令誠不懂軍事,卻亂加干預,高不聽從,便上奏誣陷,玄宗居然下令處死高仙芝、封常清。起用病休在家的哥舒翰,命他率兵8萬討伐安祿山,會攻洛陽。此時,唐朔方節度郭子儀率軍圍攻安祿山佔據的雲中(今山西大同市),攻佔馬邑(在今山西朔州市)。河北常山顏杲卿聯絡河北17郡起兵反安祿山,切斷安的歸路。安祿山命史思明、蔡希德各領1萬人,自南北兩路夾擊常山,顏向新任的太原尹王承業求援,王坐視不救。

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常山被安部攻下,顏杲卿遇害,河北大部淪陷。唐玄宗命郭子儀撤圍,回朔方取兵會攻東京,命郭部大將李光弼率朔方兵1萬出井陘,攻河北。二月,佔領常山,擊敗史思明軍。史思明斷絕李光弼糧道,李光弼向郭子儀求救。四月,郭發兵出井陘,與李光弼聯合打敗史部。安祿山派5萬餘人援史,五月,在嘉山被郭、李打敗,死4萬餘,河北10餘郡又歸唐有。郭、李上書給玄宗,要求北取范陽,安部軍心必亂,一定要固守潼關,不可輕出。然而玄宗卻聽信楊國忠讒言,逼迫哥舒翰出兵。六月八日,哥舒翰軍被打敗,3萬士兵只有8000餘逃進潼關,哥舒翰被俘。九日,潼關淪陷。十三日,唐玄宗逃離長安,京城落入安祿山之手。郭子儀、李光弼將部隊撤回井陘。楊國忠的壞主意,葬送了大好形勢,也葬送了他和楊貴妃的生命。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郭子儀領兵5萬趕至靈武。八月一日,肅宗任命郭子儀爲武部尚書、靈武長史,以李光弼爲戶部尚書、北京留守。李光弼帶領5000兵馬赴太原。

李光弼守太原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爲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當時有“李郭”之稱。他的祖先本是契丹酋長,他勇敢善戰,“以奇用兵,以少敗衆,治軍與郭不同,郭尚寬,李尚嚴,發號施令之時,“諸將不敢仰視”。他到太原上任之前,皇上以原太原節度使王承業軍政不修,派御史崔衆收其兵,然後移交給李光弼。崔衆收兵後,常當堂持槍欺侮王承業,光弼到後,又不立即交兵,光弼毫不客氣地命部下將他扣押起來。正好皇上派宦官來,要晉升崔衆爲御史中丞,問光弼“崔衆在哪兒?”光弼說:“衆有罪,已拘捕。”宦官打開聖旨給光弼看,光弼說:“我今天只准備斬御史,如果宣佈詔書,我說斬中丞,如果任命他當宰相,我就斬宰相。”嚇得宦官收起詔書而回,第二天,光弼將崔衆押到碑堂下斬首,威震三軍。

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安祿山派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巖、牛廷介四員大將,分別從定州、上黨、大同、幽州,領兵10萬,圍攻太原。當時李光弼精兵都已調赴朔方,手下只有烏合之衆,還不滿萬人。史思明得意地對諸將說:“太原屈指可下,太原一攻佔,朔方、河、隴可鼓行而下。”光弼部下頗感驚慌,要求趕快修城。光弼說:“太原城周圍40裏,敵人很快就到,現在修城已來不及。”於是率領戰士和百姓到城外挖壕溝,又用所挖土做了幾十萬塊磚坯,存放城內。等敵兵攻城,光弼一邊守城,一邊用磚坯加高城牆,哪裏有損壞,立即運磚坯補上。敵兵攻不進城,便在城外叫罵,光弼在軍中招募到善修地道的士兵3名,讓他們率兵連夜修地道,通到陣地前,當敵人叫罵之際,將士突然伸手拽住敵將的腳,拖進地道,拉到城上斬首,從此敵將不敢逼近城牆,走路都要看一看地面,害怕又冒出“地藏菩薩”來。光弼又趕製大炮,發射巨石,等敵人逼城,一發即可擊斃20多人。敵人損失十分之二三後,在離城數十步外紮營,將太原團團圍住。光弼派人約期投降,同時挖地道至敵營周圍,到期,光弼在城上派偏將率數千人出城,裝作投降模樣,敵正舉目張望之際,營中忽然地陷,1000餘人被埋入土中,敵營大亂,光弼之軍乘機攻殺,俘斬萬人。史思明派人從山東趕運攻城設備,走到廣陽(在今山西平定縣南)被光弼派將襲擊,將敵護兵3000人全部消滅。

太原保衛戰:李光弼與史思明10萬大軍血戰50多天

史思明圍攻一個來月,不見成效,又挑選精銳作遊兵,佈置他們“我帶大兵攻北邊時,你們就到南面,我攻東,你們就到西,一有空子,就乘機攻進城去”。然而光弼軍令嚴整,守兵不論敵人進攻與否,都嚴加防範,使敵無隙可乘。至德二年(757年)一月七日,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慶緒繼承帝位後,調史思明歸范陽,留下蔡希德繼續圍攻太原。二月,李光弼乘敵鬆懈之際,組織敢死隊出擊蔡希德,大獲全勝,殺敵數萬,蔡扔下軍資器械,狼狽逃竄。至此,50多天的太原保衛戰勝利結束。在這期間,李光弼一直在城東南角帳篷中住宿,一有情況,立即起來應對,路過府門,也不去看一下妻子兒女,敵退三日,處理完兵事,纔回府第。

保衛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太原保衛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鬥。史思明有10萬精兵,而李光弼兵力不足1萬,還是烏合之衆。史思明向以驍勇聞,蔡希德“有才略”,其“謀略、果斷、英武”勝過史思明。在太原戰前,天寶十五年(756年)二月,李與史、蔡曾較量過,當時李率精兵1.3萬人,自井陘出兵攻佔常山,史率2萬餘騎圍攻40多天,斷絕李的糧道,李向郭子儀告急,郭率兵2萬和李聯合作戰,纔將史、蔡打敗。而太原之戰比起常山更艱苦,敵我力量懸殊,而且外無援兵,條件惡劣,猶能取勝,不能不歸功於李光弼的指揮有方。

太原是唐室發祥之地,建爲北京、北都,太原保衛戰的勝利意義甚大。守住太原,唐朝可隨時出兵井陘,截斷安祿山的歸路,安軍有後顧之憂,就不可能全力攻擊靈武的肅宗政權,這爲唐室復興,最終平定安史之亂奠定了基礎。反之,如果太原落入安史之手,河東、河北、河南連成一片,同時向山東、陝西擴展,安史完全可能像後來的金朝,佔有整個北方,如果不能進而統一全國,也可擁有半壁江山,使全國一分爲二。可見,太原保衛戰是安史之亂的8年中至關重要的一仗。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