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先秦時期諸侯國:越國的建立和滅亡

先秦時期諸侯國:越國的建立和滅亡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越國(公元前2032年 -公元前222年 ),處東南揚州之地,是中國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由華夏族在中國東南方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爲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大禹的直系後裔。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爲大禹後裔子孫所分封。

越國封地處歐餘山之南(陽)面,國君爲姒姓。蹄(宰勳)開基爲歐陽氏。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爲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時與吳國發生了矛盾,並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後,勾踐即位,前473年,勾踐消滅吳國,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勢力範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

前306年,越王無疆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越國因此分崩離析,各族子弟們競爭權位,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東越,閩越皆爲其後人所建國家。

先秦時期諸侯國:越國的建立和滅亡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軍降越君,置會稽郡。 漢武帝時,東甌和閩越餘部完全歸入漢朝,遷到了江淮。

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百越先民就創造了燦爛的母系氏族公社的農耕文化。後來的四五千年前,長三角以今天的餘杭區莫角山遺址和反山遺址爲中心,形成了輝煌的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最大的特點是以玉石禮器爲核心的等級制度,表明其進入了階級對立分明的苗邦階段,如反山大墓中就發現了代表王權的玉鎖。 公元前2500年左右,良渚文化衰落,之後是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茅山以西的寧鎮地區則爲深受東夷文化影響的湖熟文化,與太湖流域不同。

與吳國相比,越國的早期歷史更爲模糊。越國的國君爲姒姓。姒爲堯帝賜於大禹王的氏。上古、古代也長江中下游流域稱揚越。" 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約公元前21世紀,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舜將首領之位禪讓給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會稽山朝見四方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後就葬在這裏。大禹死後,其子夏啓破壞"禪讓制",建立夏朝,傳至帝少康時,爲延續禹王陵的守護與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無餘於會稽,號曰"禹越"。 《商書·伊尹朝獻》記載:"伊殷受命,於是爲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十蠻、越漚,剪髮文身,請令以魚皮之鞞,烏鰂之醬,鮫鼥利劍爲獻。"當今歐陽家族跟越國的淵源,也就是說歐陽氏是越國、越王族獨一無二的直系後裔。《史記》記載"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正義輿地志》記載:"越侯傳國三十餘葉,歷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譚,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稱王,春秋貶爲子,號爲於越。" 進入商周之後,太湖地區與江西、湖南的百越青銅文明一樣,也開始進入文明時期。根據考古發現,春秋早期的越國都城位於連接北邊被大洪水破壞的低珪的太湖平原與南邊的寧紹平原的安吉九龍山越國古城。

《越絕書》、《吳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餘……無餘傳世十餘,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轉從衆庶爲編戶之民,禹祀斷絕。十有餘歲,有人生而言語……衆民悅喜,皆助奉禹祭,四時致貢,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後,復夏王之祭,安集鳥田之瑞,以爲百姓請命。自後稍有君臣之義,號曰無壬。壬生無譯,譯專必守國,不失上天之命。無譯卒,或爲夫譚。夫譚生允常" 。

越國在整個春秋戰國一直比較強大,在春秋時期曾威脅到了齊國的安全。齊桓公和管仲曾經害怕越國攻打襲擊齊國。齊桓公曰:"天下之國,莫強於越。今寡人慾北舉事孤竹、離枝,恐越人之至,爲此有道乎?"

先秦時期諸侯國:越國的建立和滅亡 第2張

周簡王元年(前585年),吳王壽夢開始在晉國的支持下頓起,與楚國相對抗。吳國的崛起給楚國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無歲不有吳師"。爲了從背後牽制吳國,楚國也開始扶持越國,吳越爭霸自此開始。吳王闔閭即位後,打敗越國奪取了太湖平原,將都城由鎮江遷到姑蘇城,"子胥乃使相嘗水,象天法地,造築大城"。 吳國在吳王闔閭的治理下不斷強大,開始成爲中原霸主。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等人的協助下在柏舉之戰中打敗楚軍,攻入楚國都城。越王允常趁吳國啓方空虛襲擊吳國,"越闡吳王之在鄭,國空,乃伐吳" 成爲吳軍被迫退兵的重要原因。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年),允常死後,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興兵伐越,越王勾踐用死士在陣前自殺的戰術,敗吳於檇(zuì)李,闔閭被射傷,死後夫差即位。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勾踐於夫椒,並把他圍困在會稽山上,勾踐派遣文種賄賂吳國宰噽,向吳國求和。 越王勾踐在會稽之困中被吳王赦免回國後,任用文種和范蠡富國強兵。范蠡持縱橫之術煽動吳國與晉國、齊國中原爭霸,無暇顧及越國。而勾踐則臥薪嚐膽、親自耕作,委曲求全、禮賢下士,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同甘共苦,終於使得國力大增。

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越王勾踐趁吳王夫差北上爭霸會盟之際,征伐吳國,俘獲吳國太子友。而吳王夫差中原與晉定公爭奪霸主失敗,被迫歸國。由於吳軍疲憊,國力空虛,吳國遣使攜重禮與越國媾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越國再度攻打吳國,在笠澤大敗吳軍。吳國自此一蹶不振。 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越王勾踐通過臥薪嚐膽與"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滅掉了吳國,成爲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越王勾踐在爭霸中原期間,積極開展與中原各國間的往來,並迂都琅琊,爲後來越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勾踐平定了吳國後,就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周元王派人賞賜祭祀肉給勾踐,稱他爲"伯"。勾踐離開徐州,渡過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給楚國,把吳國侵佔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把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當時,越軍在長江、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慶賀,越王號稱霸王。不過此時,春秋行將結束,霸政趨於尾聲,勾踐已是春秋最後的一個霸主了。 勾踐稱霸中原期間,積極發展與中原各國之間的關係,並遷都琅琊,爲後來戰國時期的越國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

越王勾踐滅吳使其成爲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通過遷都於琅琊,越國更好地吸收中原文化,並在良渚文化結束一千多年後再次遇到了對中原文明施加自己影響的歷史機遇。在爭霸中原時期,勾踐與周天子和中原諸侯相處,更好地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爲伯" ,"越滅吳,上徵上國,宋、鄭、魯、衛、陳、蔡執玉麼君皆入朝" 。越王勾踐二十六年(前471年),越國廢邾隱公立邾子何,"邾子又無道,越人執之以歸,而立公子何。何亦無道" 。對於衛國、魯國內亂,越國更是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大國影響力。越王勾踐二十九年(前468年),魯哀公爲三桓所逼,被迫逃亡並度過餘生于越國,"公患空桓之侈也,欲以諸侯去麼。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間。公遊於陵阪,遇孟武伯於孟民之衝,曰:"請有問於子,餘及死乎。"對曰:臣無由知之。蘭問,卒辭不對。公欲以越伐魯,而去三桓。秋八月甲戌,公如公孫有怪氏,因孫於棘,乃遂如越" 。在這場內亂中,越國作爲霸主,一度欲通過武力來維護原有的政治秩序,並最終成爲了失勢的魯哀公的收留者。

越王勾踐三十二年(前465年),勾踐去世後,子鹿郢即位。鹿郢逝世,子不壽即位。不壽逝世,子翁即位。翁逝世,子翳即位。翳逝世,子之侯即位,之侯逝世,子無疆即位。勾踐其子孫繼續其霸業,越國強盛一時。

勾踐之後,越國三代發生了弒君的事件,所謂"越人三弒其君"。越王朱勾是戰國初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越國君王,其在位時間爲前449年至前412年。越王勾踐之後的子越王鹿郢和孫越王不壽繼續秉持了勾踐禮義相待諸侯的政策,延續了越國的霸主地位,這一局面在朱勾篡位後遇到突變。對於越王朱勾弒父篡位的過程,《竹書紀年》中的記載較爲簡略,"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爲盲姑,次朱勾立", 並沒有前因後果。但是這一事件顯然引發了嚴重後果,不僅僅爲後來中期越國不斷出現的試君現象巧下了伏筆,也直接預示了不久後發生的楚越戰爭中越國的慘敗與越國中原霸權的結束。

朱勾是越王勾踐之後國勢最強、武功最爲顯赫的君王,墨子曰:"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當時中原諸侯以齊、晉、楚、越等四國爲強者。越王朱勾在前414年、(前413年),出兵併吞了滕國(今山東滕州)、郯國(今山東郯城)兩小國,俘虜郯國君主鴣。前411年去世,在位37年,由太子翳即位。

王翳七年(前404年),越王翳憑藉強盛的軍事實力,趁齊國執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發兵討伐齊國。當時,繒國(今山東棗莊)倚仗齊國的勢力,輕視越國。越王翳聞訊大怒,下令討伐繒國,一戰將其攻滅。王翳二十年(前391年),齊國田和將齊康公遷於海島,奪取整個齊國。越王翳發兵進逼齊國邊境,齊國大將向田和請求反攻越軍。王翳二十五年(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認田氏齊國爲諸侯,田齊虎視越都琅琊。越國面對齊、楚日益強盛,在中原難以維持霸權;而吳國舊貴族圖復仇,必須加以防備。琅琊遠離江南,軍隊和物資運輸都很困難。權衡再三,於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被迫遷都吳(今江蘇蘇州),加強對吳越地區的控制。同時,北方的越人開始大批返回江南,並遷居到嶺南。但是,越國並未放棄琅琊,依然視作北方都城。

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爲了繼承王位,連續謀害三個王子。隨後,豫又挑唆越王,企圖除掉太子諸咎,遭到越王拒絕。七月,諸咎擔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領軍隊趕走了豫,又包圍王宮,發動宮廷政動。越王翳被諸咎殺害。十月,越國人殺死太子諸咎,越國陷入內亂。在吳地的越國人擁立諸咎之子錯枝爲王。目睹多次宮廷政變和殺戮的錯枝不願意繼位,就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追隨而來的大臣,久勸不出,就以煙薰的方法迫使他出來。錯枝被推舉爲越王,之後他似乎也在力求逃離此王位。越人不甘讓吳人操縱越國政治,前373年,留在越國故地的卿大夫寺區率兵平叛,殺死禍首豫,又進入吳地,打擊了吳國舊貴族並廢黜錯枝,擁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無餘)爲越王,號稱莽安。

先秦時期諸侯國:越國的建立和滅亡 第3張

前363年,寺區的弟弟思又弒殺了之侯,擁立其弟無顓爲越王。從"諸咎之亂"後,宮廷中不斷上演弒君弒父的悲劇,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越王勾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以致越人不能控制自己,讓吳人出面,此時吳國人逐漸掌握越國的政治。

前306年,越王無疆欲效法列國征伐中原,於是發兵向北攻打齊國。時齊威王在位,於是派遣使者勸說越王西征楚國。齊使以楚國分兵在列國爭勝,國內空虛爲藉口誘引越國伐楚。越王無疆聽從齊使計策,轉頭討伐楚國。然而,楚威王早有滅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國去調查了5年,準備充分。於是楚威王領軍進攻越國,大敗越軍,殺死無疆,北邊在徐州大敗齊軍。由於越王無疆生前未曾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導致他的長子次子各以正統自居,紛紛建國。

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他們分別是越王無疆長子玉與次子蹄的後裔。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都自去王號,成爲郡長,秦朝把他們這地方設置爲閩中郡。待到諸侯反叛秦朝,無諸和搖便率領越人歸附鄱陽縣令吳芮,就是人們所說的鄱君,跟隨諸侯滅亡了秦國。在當時,項籍把持向諸侯發佈命令的大權,沒有立無諸和搖爲王,因此,他們沒有歸附楚王。漢王攻擊項籍,無諸和搖就率領越人輔助漢王。漢王五年(前202年)時,漢高祖劉邦重新立無諸爲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這地方稱王,建都在東冶,繼續越國的奉祀。漢惠帝三年(前193年),列舉高帝時越人的輔佐之功,朝廷認爲閩君搖的功勞多,他的百姓也願意歸附,於是就立搖當了東海王,建都在東甌,世俗之人稱他爲東甌王。

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東甌請求把全國都遷徙到中原去,於是就率領全體民衆到中原來,居住在江淮一帶。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閩越餘部完全歸入漢朝,民衆遷徙到了江淮一帶居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