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千古孝子閔子騫實際出生地在哪裏?最後又葬在了哪裏

千古孝子閔子騫實際出生地在哪裏?最後又葬在了哪裏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史書記載,閔子(公元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首批弟子,德與顏淵齊名——《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同時,作爲孔子最優秀的學生之一,他對儒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因此被列爲聖門十二哲之首,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裏,就把閔子騫排在第三位,成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傑出代表。

孔子對弟子寵愛和首肯的是“四科”、“十哲”,《論語》先進篇是這樣描述的,子曰:“從我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而孔子在《論語》中對閔子騫的孝道特別大加讚頌,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可見,歷朝歷代把閔子作爲“孝聖”這一稱道是恰如其分的,不言而喻,閔子騫是孝道的楷模。自古以來,孝道觀念深入人心,孝文化塑造人格。小孝爲父母,大孝爲人民,只有這樣,才能明確每個公民在家庭、國家、天下關係中的地位,達到天下的太平盛事。

文化學者、作家武新坦考證:閔子騫出生地就在宿州!

中華古典文庫中,對閔子騫故里的介紹,最早源於《史記》卷六十七,即《仲尼弟子傳》,文中只介紹說:閔子(公元前536年一前487年),名損,字子騫,春秋魯國人也。比孔子小十五歲。閔子騫其父閔世恭,以啓蒙教書爲生,後逢魯國“三桓弄權”,國政日非,遂舉家遷居“宋國相邑之東”,也就是今天的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祠村。元代《說苑》裏收入了《閔子騫單衣記》。故事述說閔子騫十歲喪母,其父再娶李秀英,生兩個弟弟,即閔革、閔蒙,而後發生了“鞭打蘆花”的故事,至今蘆花湖、車牛返的遺蹟還歷歷在目,閔子騫的佳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還傳頌至今。

千古孝子閔子騫實際出生地在哪裏?最後又葬在了哪裏

據元代費縣尹邵祖在《重修閔子祠記》中記載:宇內有閔子墓者,一在今之宿州,此處墓冢高大儼如山丘。一在濮之範縣,也就是今天的費縣,據考證,費縣此處基本定論爲閔子騫兒子閔沃盈之墓,顯然,宿州市閔祠村處就是閔子騫之墓了。閔子騫在費縣幹過費宰,時間不足一年,便辭官回鄉,所以,費縣不是閔子的出生地及墓冢地。按《家語》文中記載:魯人閔子騫卒葬山東省濟南市歷城東五里。此言是一段神話的夢幻傳說,絕不能直信,因閔子騫出生地在魯國,歷城地域在齊國,當時,兩地不是一個國度,況歷城閔子祠是元代濟南太守李肅之於1074年所建,而曹村鎮閔子祠初建於漢代,相差近1000年,此碑記蘇轍以夢幻傳說所撰,此乃也無從查考也。

而最有說服力的,實證是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秋,宿州添注判官餘鍧主編的《宿州志》,對閔子騫是宿州人,有明確的記載,並對《家語》之說予以批駁。嘉靖《宿州志》第348頁中,記載:閔子騫,名損,宿人。按《家語》:“魯人,卒葬歷城東五里。”後人遂以閔子非宿人也。春秋時,宿屬青州,爲魯地,故《家語》以爲“魯人”。今宿有閔子、閔孝兩村及閔子墓。而近墓又有“騫山”者(閔子騫遊玩處),皆因閔子得名,其爲宿人明矣。嘉靖《宿州志》263頁、264頁記載:宿州坊鄉:即當時宿州設有閔子鄉,轄符離集、褚莊集、夾溝集、新豐集、閔子集,宿州還設有閔孝鄉、孝義鄉、仁義鄉,看來,他們一是對孝道的遵崇,二是對閔子騫以地名作紀念,行孝道,樹孝風。歷史記載的宿魯會盟、吳魯會盟,現在的下魯吳村仍然存在,隸屬於宿州市埇橋區解集鄉,從而看來,均可查考曹村鎮閔祠村當時屬魯地,閔子騫當屬魯人了。

清末明臣李鴻章在北京修建“安徽會館”,主體三院五進,共有房舍165間。第三進爲神樓,樓上奉祀文昌,關聖神像。樓下正廳高懸李鴻章手書“斯文在茲”匾額,奉祀孝聖閔子騫,介紹閔子騫生平時,記載閔子騫爲宿州閔子鄉人,說本臣是鄉人(同鄉)祀奉。以閔子孝賢之遺風,砥節礪行,以展鴻業。“明”志、“清”臣都把閔子騫記載爲宿人,可見是歷史之久遠。

山東省魚臺縣大閔村這裏的閔子祠是清代建築,再則也沒有閔子墓。

千古孝子閔子騫實際出生地在哪裏?最後又葬在了哪裏 第2張

宿州市閔子祠,現爲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閔子祠始建於漢,興盛於唐、宋,元初毀於兵火,明萬曆年間巨資重修,清道光年間,民國元年均重修過。自東漢章帝劉炟章和二年三月(公元88年)始,祭祀閔子,並建祠,唐代宗開元八年,閔子神位配於曲阜文廟,開元二十七年追稱閔子爲:“篤聖”,宋仁宗大中祥符二年進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嘉熙九年改稱:“先賢閔子”,清聖祖康熙四十四年賜“德行之科”匾額,清雍正八年賜“躬行志孝”匾額,清道光年間賜建下馬牌坊一座,楹聯曰:上聯爲悅親有道沐孝哉二字之褒,下聯爲卻聘全貞德行列四科之首。橫批爲:先賢閔子故里。當地百姓對牌坊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說。閔子祠現存三道庭院,前有影壁牆,殿宇19間。正堂中塑有一坐北朝南的閔子像,鬚生文面,一派大儒風度。院內有一株古園柏,樹齡約在2500年,高16米,胸徑1.56米,相傳爲閔子騫親手所植。後院銀杏一棵,樹齡也在2500年之多。

閔子祠後有閔子之墓,儼如山丘,高6米,直徑40米,近旁有兩座中型墓,即兩個弟弟閔革、閔蒙墓,墓高2米,直徑24米,總佔地面積爲6400平方米,整個墓地松柏藏密,素有“閔墓松風”之稱,爲宿州八景之一。祠墓東旁有一山丘,名曰:騫山,祠東西一爲洗硯池,另一爲洗須溝,東南有高臺,名曰:曬書檯,西有蘆花湖,驗證了“鞭打蘆花”的真實性,祠外有兩座碑亭,原存碑100餘座。

年份最早的是宋理宗趙昀的頌閔子騫,詩曰:“子騫達者,誾誾成性。德高四科,學先百行。天經地義,孝哉子騫。父母昆弟,莫間其言。”現存在大殿內的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宿州知州高其佩手書碑一座,詩文曰:“內外言無間,詩歌誰無論。獨能傳聖道,一德共乾坤。墓樹朝常靜,冢山夜不昏。匪徒瞻拜起,相與勵賢孫。”

現曹村鎮有閔祠村、閔賢村,居住着閔子騫的後人。上述一切物證、實證,印證了閔子騫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就在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祠村。

千古孝子閔子騫實際出生地在哪裏?最後又葬在了哪裏 第3張

閔子騫重視道德修養,淡漠仕途名利。季桓子想聘請他當費邑宰,管理費地。開始時他不同意,因爲他認爲季氏是通過篡奪才當上國君的,如果做了他的官,就違背了忠信,所以就推辭說:“善爲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暗指投向齊國)後來經孔子勸說,還是任了費宰,並把家遷到東蒙之陽(即現在閔家寨)。他治費很有成績,但看不慣季氏行爲,最後毅然辭職,又隨孔子去列國遊學,病卒於長清縣內。

閔子騫出生在宿州基本確定。而葬於何地尚無確址,根據《濟南時報》報道,濟南的這個閔子騫墓也僅是衣冠冢,同時蕭縣(江蘇)和範縣(河南)以及宿州(安徽)也有閔子騫墓(祠)。其中宿州市曹村鎮的閔子騫祠,是安徽省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遊人很多。雖然閔子騫葬於何處尚無定論,但閔子騫的兒子閔沃盈葬在閔家寨(現屬山東臨沂蘭山區汪溝鎮,原屬費縣)這個基本準確。因此,閔家寨閔子祠成爲海內閔氏續譜處和祭祀處,正陽門上懸乾隆皇帝手書“篤聖祠”三個金光大字,今尚有遺址。

在中國佔統治地位儒家思想核心就是忠孝仁愛,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宣揚閔子騫孝悌忠義,對他多有嘉獎追封: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封閔子爲“費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祠堂。南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年)又稱費公。經過歷代皇帝賜匾封公和文人墨客賦詩題記,閔子騫的懿行美德更是千古流傳——其實閔子騫真正葬在哪裏並不重要,人們只要學習他美好的德行就行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