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解析:春秋時期的宴席之道,衛國大夫的服飾之道

解析:春秋時期的宴席之道,衛國大夫的服飾之道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過新年,穿新衣。逛廟會,有宴席。中國人在元宵佳節,往往都會穿上好看的衣服,到人潮擁擠的廟會之上,參加隆重的活動。不同的時代,人們會穿不同的衣服,但終歸是色彩豔麗的,自春秋戰國到今天,元宵即爲佳節,良辰美景不可錯過,這似也是中國人的一種禮儀之道,從來就沒有被人們忘記過。元宵佳節有美食,人們相聚成歡,堆着滿臉的笑容,唱新歌,吃湯圓,這也即爲中國人的宴席之道。而我們今天要說的,跟中國人的宴席之道有關,更也是跟中國人的服飾之道有關,不管是參加什麼廟會,還是參加什麼宴席,穿衣服要是穿錯了,會惹來大麻煩。

《太平御覽》中說過一段往事,說孔子周遊蔡國投宿客棧之時,因爲孔子之屐“與凡人屐異”,結果晚上睡覺的時候木屐被偷了。這個故事說的是孔子穿的木屐跟常人不同,結果被人視作珍奇之物偷了。當然還有個說法,就是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我們中國人就發明了所謂木屐了。木屐之鞋,只有在莊重的時候纔會穿,而孔子注重禮制,所以即便出行在外,也是穿着木屐的。

解析:春秋時期的宴席之道,衛國大夫的服飾之道

那時候的人們雖然要穿鞋子出行,可是仍然認爲鞋子沾染污垢,不是乾淨的東西,即便進屋也是要脫了鞋子才能進的。《禮記》有 “脫屨於戶內者,一人而已矣”,能穿着鞋子進屋子的,也只有年老長輩一人而已。“戶外有二屨....有後入者,闔而勿遂,毋踐屨”,就是後來進屋子的人也要注意門口的鞋子,不能踩到了,即所謂“毋踐屨”。大凡那時候的人們在元宵佳節舉行聚會活動,總會隆裝出席,木屐自然也是要穿上的。

那時代的人們會穿木屐,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穿,而只是少數的人。木屐是木頭削制而成,穿起來其實不便於行走,所以在木屐之上則還有履,而履纔是鞋的統稱,一般來說普通庶民都只是穿履,貴族們纔會在履底加上一層木屐,稱爲舄。“舄,以木置履下,幹臘不畏泥溼也。天子赤舄。凡舄色皆像於裳”,舄最早的功用不過是爲防潮溼而已,生活在深宮之中的周天子也會穿木屐。當元宵佳節,圓月之下,拱橋之上,熙熙攘攘的人羣,叮叮噹噹的木屐踏地之聲,便會匯聚成一幅熱鬧的場面

周人對禮制非常重視,做任何事情都有完整且嚴格的程序,也有相應的官員負責管理,祭祀的有官員,記史的有官員,管飲食的有官員,穿衣穿鞋的也有官員。春秋戰國時有所謂“屨人”之職,專門負責“王及後之服屨,爲赤舄、黑舄、赤繚、黃繚,青句素屨葛屨”,周人的衣食住行,全在禮制範疇之內。穿不同顏色的木屐,代表的則是不同層級的身份,周天子穿的是赤舄,說明最爲貴重的木屐就是赤色木屐,而周人最爲隆重的事情就是祭祀活動,因此後人才說赤舄就是周天子和權貴們參與祭祀活動纔會穿的鞋子。所謂“赤舄,人君之盛履也”,可見赤舄非一般人所能穿用。而當臨近重大節慶,天子貴族們則會穿着彩色的木屐,行走往來於宮殿與府衙之間。

解析:春秋時期的宴席之道,衛國大夫的服飾之道 第2張

這裏還有個有趣的說法。既然要穿鞋子,那時候的人穿不穿襪子呢?當然那時候還沒有今天的這種襪子,史書有:“文王伐崇,韈系解”,韈就是襪子,看起來那時候的襪子還需要繩子系起來。在當時的觀念中,韈跟鞋子一樣,也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登堂入室或者參加重大宴會的時候,不僅鞋子要脫掉,就連韈也是要脫掉的。不注意這樣的細節,甚至還會遭致殺身之禍。

史書載:“衛侯爲靈臺於藉圃,與諸大夫飲酒焉,褚師聲子韈而登席,公怒。辭日: “臣有疾,異於人,若見之,君將殼之,是以不敢。公愈怒……曰:必斷爾足! ”衛國大夫褚師聲子參加國衛出公召集的宴會,結果沒有脫襪子就進了宴席,衛出公非常憤怒,以此理由要殺了褚師聲子,就算後來沒有殺掉聲子,也把聲子的封邑給剝奪了。當時衛出公尚且在齊國流亡,這場宴會就是在齊國召開的,衛出公這人顯然是捨本逐末,對衣着禮制如此重視,卻忘記了跟隨自己流亡的臣子,都是最忠誠自己的臣子,明顯就是不識時務,衛出公這個人後來一會流亡齊國,一會流亡宋國,一會又流亡越國,既不重視宴席之道,又不重視服飾之道,也算是現世報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