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揭祕春秋時期的小國生存之道 小國是如何在霸主手裏存活下來的

揭祕春秋時期的小國生存之道 小國是如何在霸主手裏存活下來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春秋小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從春秋過渡到戰國時期,強國基本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要知道春秋共有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但真正做到稱霸的只有個位數。相比如何稱霸,可能對於更多小國來說,怎樣才能從霸主手中存活下來尤爲重要,他們的生存之道纔是頭等大事。畢竟跟比自己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硬碰硬往往都是沒好下場的,智取也都是少數。所以春秋的霸主之道和各小國的關係變得非常奇妙,這其中也蘊藏了不少道理。

揭祕春秋時期的小國生存之道 小國是如何在霸主手裏存活下來的

地緣即人緣,同理國家由人組成,亦是理性和感性並存的,甚至像人一樣擁有永無止境的慾望,大國、霸主的慾望更甚。然而,無論是人還是國家,光追求慾望滿足是不行的。

春秋時期的霸主亦是如此。他們作爲諸侯體系的主導者,天然會贏得絕大數諸侯國的尊重和敬畏,也會成爲財富分配的最大受益者。

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再強大的國家也有力量的極限。春秋霸主不僅需要知道國力承受的極限在哪,更要知道可以讓渡的利益空間在哪。

所以“所圖者大,必有所忍”,最可持續的外交是與他國分享利益;所以“敬人者,人恆敬之”,最能贏得尊嚴的方式是尊重他國的尊嚴。

揭祕春秋時期的小國生存之道 小國是如何在霸主手裏存活下來的 第2張

再弱小的國家都有尊嚴與靈魂

春秋時期,諸侯國有大小、強弱的區別,所以“絕對平等”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空想。然而,再弱小的國家都有它的尊嚴和靈魂,就如宋國明知道得罪楚國會面臨亡國的災難,仍然堅持維護國家尊嚴——他們不肯放過沒有向自己申請、就經過宋國的楚國大臣。

華元曰:“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

華元於是殺掉了前來借道的楚國大臣申舟。可見“情感”有時候是可以影響到局勢的。如果說楚國對宋國的不假道是有意的挑釁,那麼“蔡昭侯事件”,就是楚國一向對蔡國輕視而引起嚴重的後果。

這件事表面上看是楚國大臣子常貪得無厭,向蔡侯、唐公索要賄賂不得,強行扣押蔡侯、唐公。但是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對國君的無禮,實際上暴露出楚國對小國的傲慢,他們公然輕視和羞辱蔡國和唐國,踐踏它們的主權和尊嚴。

揭祕春秋時期的小國生存之道 小國是如何在霸主手裏存活下來的 第3張

這種行爲徹底激怒了蔡國,使其失去了理智——在面對“楚強蔡弱”、“蔡又近楚”等種種不利處境下,蔡國依然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楚國的敵對陣營之中。雖然蔡國想要借晉國之力伐楚遭拒,但他們最終還是找到了另一個楚國的死敵——吳國作爲伐楚的聯合對象。

果不其然,第二年“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蔡國及其地理位置對楚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原本的盟友倒向吳國,對於楚國來講,是非常不利與被動的,楚國也順理成章地遭受了春秋以來最大的失敗——國都被吳國攻克。

然而,小國挑戰大國始終是不理智的。在吳國由極盛轉衰之後,失去吳國庇護的蔡國很快便遭到楚國的嚴厲報復,蔡國只能遭受更大的屈辱,把男女分列捆綁作爲禮物出降。

很小的外交事件,卻給楚、蔡兩國都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可謂是兩敗俱傷。如果兩國有預知能力,想必楚國會對蔡國多一份尊重和善意,蔡國也會更加理智地看待問題。

揭祕春秋時期的小國生存之道 小國是如何在霸主手裏存活下來的 第4張

另一個霸主也曾因爲不尊重小國,付出慘痛代價

無獨有偶,“蔡昭侯事件”發生不久,晉國也發生了類似的重大外交事故。事件起源於晉國對盟友衛國國君的不尊重——在會盟時候,故意推開衛國國君的手腕。

這件事讓衛國上下大爲不滿,激化了晉衛矛盾。在衛國大臣與國君研究並預估了衛國所能承受的後果之後,他們仍然一致憤慨地表示:寧願冒背叛晉國被征伐的危險,也要背叛晉國。

與楚國不同,晉國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請求改盟,但是遭到衛國的拒絕。戰爭終究還是無可避免地發生了。

衛國本是晉國遏制齊國最重要的棋子。衛國因爲厭惡晉國而加入到齊國的陣營之中,成爲齊國在“夷儀之戰”中最重要的幫手。但齊國戰敗後,衛國同樣被晉國懲罰,即所謂的“晉趙鞅圍衛,報夷儀也”。

在處理同樣類型的外交糾紛上,可以看出晉國和楚國還是不同的。與被視爲“蠻夷”的楚國經常蠻橫對待小國不同,晉國在對外上更講求以禮待人,也更通情達理;更懂得自省,也更能剋制自己。

晉國不以強權凌人,知道這件事不是衛國的錯而是自己理虧,他們爲了安撫衛國,也爲了讓衛國重新回到晉國陣營,甚至還做出了“處死晉國大臣”這樣比較公正合理的決定。這次晉衛外交糾紛,雖然不像楚蔡這樣慘烈,最終大事化小,但是晉衛兩國的損失無疑是巨大的。

揭祕春秋時期的小國生存之道 小國是如何在霸主手裏存活下來的 第5張

對於衛國來說,他們因爲一時之憤,捲入了兩場戰爭,損失慘重;對於晉國來說,因爲他們損害了小國的尊嚴,不但多此一舉將衛國推入對手一方,還付出了“一大夫喪命、一大夫逃亡”的慘痛代價,更嚴重的是,晉國顏面掃地,聲望大幅下降,可謂是“辱人者必自辱之”。

反過來,如果霸主能適當地尊重小國,那麼不但能增進兩國的關係,還能得到人們的讚許,增加自己的聲望。

如晉文公時期,在周王室勢力日漸衰落、國力淪爲三流國家的時候,晉文公仍堅持禮遇周王室的使臣。周使看出晉國沒有恃強欺弱,其行爲舉止皆符合外交道德規範,因而一定能成爲霸主。

“晉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

由此可見,在春秋時期,霸主一定要在國與國的交往中做到尊重他國,而且要遵守基本的外交禮儀,否則當霸主激起其他國家的敵視甚至反抗時,再微小、孱弱的力量都會變得不可忽視,甚至存在無法預估後果的可能。霸主若失去盟友支持,成爲孤家寡人,將難以維護本國長久的利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