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春秋小國滑國在夾縫中生存,最後結局如何?

春秋小國滑國在夾縫中生存,最後結局如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般認爲,滑國是西周初期建立的姬姓諸侯國,爲伯爵,《左傳》中有提到“滑伯”。由於缺乏史料記載,後世對西周滑國的歷史知之甚少,其首封君不可考。

關於滑國的具體地望有不同說法,有的說在今河南滑縣,有的卻說在今河南睢縣西北,後來遷國於費(今河南偃師縣南),這三個地方雖然都在河南,卻相距甚遠。但不管怎麼說,春秋時期的滑國在河南偃師縣南不會有誤,至於何種因素遷國於此,就不得而知了。或許滑國跟衆多諸侯國一樣,早在夏商時便已存在,而河南滑縣是它最早的故地,後來改朝換代,頻繁遷移幾經重封,滑國地望因此也有了多種說法。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繫,具體事實有待考古的挖崛與考證。

春秋小國滑國在夾縫中生存,最後結局如何?

滑縣說,是根據境內的滑臺城,唐代《元和志》記載:“滑氏爲壘,後人增以爲城,臨河有臺,故曰滑臺城。”但滑縣在春秋時爲衛國曹邑,滑縣之名爲明朝洪武年間所設,因滑臺城得名。而滑臺城之名成名較晚,兩漢之前的古籍中絕無記載,難以追根溯源,故其可信度值得懷疑;睢縣說,睢縣故稱襄邑,《後漢書·郡國志》雲:“襄邑,有滑亭。”這個“襄邑”,據西晉杜預注:“滑,鄭地,在陳留襄邑縣西北。”《左傳·莊公三年》記載:“莊公三年冬,公次於滑。”注曰:“滑:鄭地,在陳留襄邑縣北。” 說明春秋初期的滑國地望確實在睢縣西北、民權縣西南一帶。但到了《左傳·莊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魯)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滑伯、滕子同盟於幽。”杜預注:“滑國都費,河南緱氏縣也。幽,宋地。”“緱氏縣”,秦置縣,在今河南偃市緱氏鎮。這個時候的滑國已經遷到了費地,而且參與當時諸侯國的會盟,成爲春秋首霸齊桓公聯盟中的一員。

春秋小國滑國在夾縫中生存,最後結局如何? 第2張

滑地由來,《說文解字》雲:“滑,從水,從骨。”“骨”是一個很古老的字,甲骨文中的寫法是上面畫有幾節骨叉,下面是一塊類似肉的東西,意思是用來保護和支撐肉體的架子,引申爲塑造一個人的品質、德行和修爲,比如“骨氣”、“傲骨”、“骨鯁(正直)”等等。古人早已從水的屬性中得到啓發,爲人處事要像水一樣清澈、潔淨、柔順、包容、光明正大、川流不息(進取)等等,如此方能支撐起以上優質的品行,“滑”即是由此組合而來。但早期的“滑”並沒有“滑頭”、“圓滑”、“油滑”等貶意,是後來不斷橫向引申出來的傍支。

滑國雖然近鄰鄭國,但鄭國在最強盛的春秋早期卻沒有滅掉滑國,說明滑國在政治上是依附鄭國的,除此之外,滑國也是作爲鄭國軍事上的東南緩衝地帶而被保留下來。可是隨着鄭國鄭莊公的去世,鄭國春秋小霸的地位也一去不返,滑國改弦更張,拋棄鄭國,轉而投向了衛國。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鄭之入滑也,滑人聽命。師還,又即衛。鄭公子士、泄堵俞彌帥師伐滑。”說得是公元前640年,鄭國以滑國背叛盟約爲由入侵滑國,滑國投降。但到了公元前636年,滑國再次背棄鄭國,鄭國再次派公子士、泄堵俞彌興兵討伐。後來周襄王出面爲滑國求請,結果鄭國不吃這一套,導致周王室與鄭國繼當年鄭莊公繻葛之戰七十年後再次發生交戰,但這一次周襄公吸取周桓王的教訓,不敢單打獨鬥,聯合狄國軍隊攻入鄭國櫟城,迫使鄭國放棄對滑國用兵。

春秋小國滑國在夾縫中生存,最後結局如何? 第3張

滑國最後的滅亡是春秋中期秦晉爭霸中的一個頗爲滑稽的尾聲。公元前627年,當時的中原霸主晉文公重耳逝世,與晉國爭霸多年毫無所獲的秦穆公覺得時機來了,便派孟西白(西乞術、白乙丙、孟明視)三員愛將帶兵東出偷襲鄭國,以向中原顯示秦國國力,不料,軍隊到了滑國附近被一個叫弦高的鄭國商人糊弄,使得鄭國有了防備。孟西白三人不敢再貿然進攻鄭國,但無功而返又恐秦穆公責怪,便順手牽羊滅了滑國,搶了幾大車財物歸去,可憐的滑國就這樣無緣無故的亡國了。

滑國這個滑稽的結局,倒也不辜負這個國名。秦國雖然滅了滑國,但於秦國而言,不過是一塊飛地,最終還是落入晉國的版圖。滑國亡國後,國人以滑爲氏,形成滑姓。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