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耆那教與佛教有什麼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處

耆那教與佛教有什麼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耆那教產生的時代是印度傳統宗教中最早的,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但真正的奠基者24世祖師筏馱摩那(Vardhamana)與佛教創立者佛陀釋迦牟尼是同時代人。耆那教在產生、發展和教義等方面與佛教有相似之處,但又有自己的特點。現通過耆那教與佛教的對比來研究耆那教的發展特點和對其現狀進行分析。

一、耆那教與佛教的產生與發展的對比

(一)耆那教的產生與發展

耆那教最初由勒舍婆創立,到24世祖師筏馱摩那真正建立,最初流傳於恆河中下游,由於宣揚種族平等,反對吠陀權威的沙門思想,受到下層人民的歡迎和支持。24世祖師筏馱摩成道後被稱爲“大雄”,就是“無所畏懼的大英雄”,在他的帶領下耆那教發展相當快。等他去世後,耆那教又得到了孔雀王朝幾位國王的支持而發展得相當迅速,傳播到了印度的各個地方。

由於內部分裂和伊斯蘭教傳入印度等原因,耆那教在13世紀時開始衰落。其內部分裂的主要教派有:

1.白衣派,又稱屍吠坦婆羅派。信徒着白袍,重視苦行,提倡男女平等,一切宗教活動只能在耆那教廟宇進行。着白袍已經違背了大雄裸體行乞的戒律,不再嚴格執行原有的戒律。後又分成三個小派別。

2.空衣派,又稱天衣派,或底甘婆羅派。嚴格遵守大雄裸體行乞的戒律,生活艱苦,一般生活在遠離世俗的地方或寺廟,認爲女人不能證得最高境界。

耆那教與佛教有什麼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處

(二)佛教的產生與發展

佛教是由喬達摩·悉達多於公元前6世紀到5世紀創立的,他被信徒尊稱爲“釋迦牟尼”。由於他悟道成佛的經歷所起的榜樣作用,他的弟子組成的佛教僧團都遵從安貧、持戒、清淨修身的誓約,以衆生平等的思想招收弟子,有力地打擊了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後不斷髮展到海外,成爲全球性宗教,但在印度本國卻因伊斯蘭教的傳入和印度教的興起而衰落。

(三)耆那教與佛教的產生與發展的對比

通過對耆那教與佛教的產生與發展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二者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1.都反對吠陀的沙門思想,主張種族的平等。特別是吸收了大批下層人民,滿足了他們通過修行來改變命運的願望。這也是兩個教派能夠很快就在全印度風行的原因。

2.都因爲伊斯蘭教的傳入而開始衰落。兩個教派在印度國內發展的同時也傳播到周邊國家,但13世紀伊斯蘭教的傳入使得兩個教派都受到打擊,開始衰落。

但是這兩個教派在印度的衰落和在海外的傳播,情況亦大不相同,那就是佛教在亞洲的大部分地區都發展得很興盛,而耆那教雖然在南亞次大陸廣泛流傳,但終沒有像佛教那樣成爲世界性的宗教,這可以說是它和佛教的最大不同。

二、耆那教與佛教教義的對比

(一)耆那教和佛教的經典

白衣派和空衣派自從從耆那教中分出這賓,就尊奉不同的經典。白衣派尊奉《十二支》,空衣派則尊奉用梵文寫成的《吠陀》,主要闡述關於歷史、宇宙、哲學和生活規則等方面。兩派也有共同尊奉的經典《真理證得經》。

佛教在佛陀涅槃之後,經過弟子們的幾次集結,把各種流傳的佛陀的說教,及後人對教義的闡釋分門別類按經、律、論總結起來,稱爲《大藏經》。現在流傳最廣的要數漢文、藏文、巴利文等語言的版本。

耆那教與佛教有什麼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處 第2張

(二)耆那教與佛教教義的對比

耆那教和佛教的教義主要反映在他們的經典中:

1.耆那教的教義

(1)七諦說

耆那教的七諦說,包括:命、非命、漏入、繫縛、制御、寂靜、和解脫。命就是靈魂,又分爲受物質束縛的人、動物、植物等動的命和受物質束縛的存在於地、水、風、火中的命,和不受物質束縛的永恆的命(這是耆那教修行的最高目標);非命就是非靈魂,分定形和不定形兩種;漏入就是業對人在修行解脫中的干擾和障礙;繫縛就是前世的業因對後世的報應;制御包括持三寶和五戒,是抑制情慾的一種;寂靜就是清除前世的業(繫縛),不造新業;解脫就是要成爲不受物質束縛的永恆的命,成爲覺者。

(2)七支論法

耆那教在反對婆羅門教的基礎上提出“七支論法”,也就是認識論上的或然論,即對每一論斷加一個可能的前提。

(3)業報輪迴

耆那教認爲有生命的都受到業報,會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和六道(地獄、餓鬼、畜生、戰場、人、天)輪迴,所以就要持三寶和五戒,求得靈魂的解脫。

2.佛教的教義

佛教的教義融合了印度其他教的教義而不斷髮展,內容也不斷豐富和理論化,佛教徒稱其爲佛法或法。

(1)四聖諦

諦就是佛陀教育人們的根本道理,也就是真理。包括:苦、集、滅、道。苦諦認爲世界本性中充滿着“苦”,具體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八種。集諦指一切造成人痛苦的原因,其中業是導致痛苦的正因,而業又是人平時的行爲造成的,也就是人的慾望導致的。慾望又有五種:色、聲、香、味、觸;煩惱是導致痛苦的助因。滅諦指消滅痛苦,求得解脫,也就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涅槃。集諦指達到滅諦的途徑,也就是修成涅槃境界的方法,有八種,即八正道。

耆那教與佛教有什麼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處 第3張

(2)八正道

佛教的這八種方法也被概括爲:戒、定、慧。戒包括:正語,就是平時說話要嚴格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做;正業,就是行爲也要按佛陀的教導去做;正命,生活中要符合佛教的戒律。定包括:正定,就是修行佛教的禪定;正念,就是樹立正確的佛教四聖諦的觀念。慧包括:正見,就是對佛教四聖諦有正確的認識;正思維,就是對佛教四聖諦有正確的思考;正精進,就是在修行時努力,還要注意正確的方法。

(3)十二因緣

佛教人生都是由“三世二重因果”構成,這與十二因緣有很大的關係。三世二重因果包括: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四者分別包括了十二因緣的一部分,過去因包括:無明、行;現在果包括: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因包括:愛、取、有;未來果包括:生、老死。十二因緣依次因果關係,在佛教教義中形成了三世流轉、六道輪迴。

(4)三法印

三法印就是印證是否真正的佛教義理的三則標準,具體指:諸行無常,世界萬有皆變化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現象皆爲因緣和合,沒有獨立的實體或主宰;涅槃寂靜,信徒要斷盡煩惱,即可超脫生死輪迴,達到涅槃寂靜的境界。三法印概括了早期佛教的教義,以後加上“一切諸行苦”,就爲“四法印”,再加上“一切法空”(一切現象虛幻不實),就成爲“五法印”。

3.耆那教與佛教的教義對比

(1)輪迴說

耆那教認爲有生命的都受到業報,會在三界和六道輪迴;佛教也講十二因緣的因果關係,會讓人落入輪迴。輪迴觀念形成於古印度早期宗教信仰,在兩教漫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被吸收進來,逐漸成爲各自主要的教義思想。耆那教的主要修行方法就是持三寶和五戒,求得靈魂的解脫。佛教則更注重遵守佛陀的教化,嚴格遵循出家的規則,制定了戒律更爲嚴格的八正道等,靜心修煉以求達到涅槃寂靜的境界,超脫生死輪迴。有的人習慣於將輪迴看作是一種“迷信”而完全否認其思想價值,其實輪迴是佛教思想,包括佛教倫理思想不可分割的基礎理論,要理解佛教倫理的內在邏輯,就不能迴避對輪迴的探討。我國有學者認爲輪迴表示了人生的不完善狀態,被視爲苦的表現,超越輪迴而解脫成佛則是佛教倫理追求的目標。在佛教倫理的體系中,輪迴具有警世和希望的意義,佛教基於人們欣上厭下的心理,以三惡道之苦警示人們如何避免落入其中,以三善道告訴人們趨向善的方法,以超越六道的四聖道向人們提供更高的追求目標。基於輪迴的佛教倫理學,既是現世的倫理學,也是希望的倫理學。

耆那教與佛教有什麼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處 第4張

(2)不殺生

耆那教認爲萬物(包括植物、動物和無生物)都有靈魂,所以禁止傷害一切生靈,爲避免意外造成生靈的傷害,耆那教信徒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很小心:信徒要面戴薄紗,以免蚊蟲飛入口中致死。行路要手執撣子或掃帚,邊走邊掃路面,口唱“去去去”,以免誤踏蟲蟻。認爲耕稼必傷蟲蟻,故教徒不以農業爲業;而經商不傷生命,故以商賈爲生計者甚衆。

佛教認爲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需要受到保護,佛教就此提出慈悲爲懷,善待一切生命的觀念。並以此作爲倫理道德的善惡標準,評判和制定衆生在來世輪迴果報的標準:第一善業就是不殺生,凡行善積德者上天堂,入善道;殺生則是十惡不赦的第一條,凡行惡作孽者下地獄成餓鬼。《華嚴經》有云:於中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總之,不殺生是佛教全部戒條的首戒。佛教是用一種平等的視角和心態去護持一切有生命的物種,即一切衆生,這使得佛教沒有西方人類中心主義在對待其他生命物種時的傲慢與偏見。

三、耆那教與佛教的現狀的對比

耆那教與佛教在印度已經形成了千年,但經過長期的發展,到現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通過對二者現狀的對比,來認識其發展的特點。

耆那教與佛教有什麼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處 第5張

(一)耆那教的現狀

耆那教現在主要分佈在亞洲和非洲的十餘個國家,以亞洲信徒最多,又多分佈於印度。在印度由一些財團支持,耆那教成立了“耆那教傳播會”等,成爲印度社會中有重要影響的宗教。到19世紀,耆那教開始傳播到其他亞非國家,20世紀開始傳播到歐美國家,並積極參加國際性的宗教會議和學術討論,使全世界重新認識這一古老的宗教。

(二)佛教的現狀

中世紀後,佛教在印度衰落,近代以來有所復興,但仍沒有達到像在其他國家那樣的地位。佛教在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國都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被尊爲國教。在全球來看,佛教已經成爲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信衆人數達三億多,並在對外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喇嘛密宗佛教等,對現在世界宗教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響。

通過對耆那教與佛教的對比,區別了兩教在產生、發展和教義等方面的不同,也揭示了兩教的相似之處。可見二教的形成和發展都受到印度古代宗教和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因此二教在教義、教理方面有相似之處;但也因爲二教在發展的過程中爲了不斷廣泛吸引民衆的加入和信賴,各自採取了不同的措施和修持方法,從而導致他們在印度受到迫害流亡國外時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

總之,一個宗教的產生和發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通過對耆那教與佛教的對比,可以更加理性地認識到這一點。對宗教學者來說,今後對宗教的歷史、理論的認識和研究要更加深入和理性;對佛教徒來說,通過比較才能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歷史發展,才能不斷從信仰的層面對現世佛教發展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