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佈列斯特和約全名叫什麼 和約是在哪一年廢除的

佈列斯特和約全名叫什麼 和約是在哪一年廢除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頒佈了《和平法令》。因爲國內民衆反戰的呼聲非常強烈,蘇維埃政府爲了順應人民的意願並鞏固新生政權,決定退出一戰。由於原來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參加了協約國軍事集團,因而在大戰中蘇俄與同盟國處於交戰狀態。蘇俄政府在各國同時停止戰爭、構築和平的倡議無法實現的情況下,被迫與同盟國中的德國進行停戰談判,並忍痛簽訂了《佈列斯特和約》。《佈列斯特和約》的全稱是《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蘇俄政府與同盟國集團(包括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的一份和約。

佈列斯特和約全名叫什麼 和約是在哪一年廢除的

按照和約規定,當時蘇俄治下的波蘭、立陶宛、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愛沙尼亞部分地區的上百萬平方千米領土交由德軍佔領,另外蘇俄還要向德國支付數額高達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蘇俄與德國的停戰談判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歷程:1917年12月3日談判正式開始,德國提出蘇俄需要把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局部和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的全部割讓出來,另外需要賠款30億盧布。苛刻的停戰條件立刻導致布爾什維克黨內高層出現分歧:列寧主張接受德國的條件簽訂和約,以便爲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贏得喘息的機會,季諾維也夫、索科里尼柯夫、斯大林、阿爾喬姆、斯塔索娃和斯維爾德洛夫六名中央委員支持列寧。

佈列斯特和約全名叫什麼 和約是在哪一年廢除的 第2張

但是以布哈林爲代表的左派反對停戰簽約,主張讓俄軍留在前線繼續作戰;而托洛茨基則主張停戰(即不戰不和),讓部分士兵復員,但是不與在大戰中勉力支撐的德國簽訂任何和約,中央委員越飛等支持托洛茨基。經過布爾什維克黨內高層多次召開會議協調,及與德國進行了反覆拉鋸式的談判,蘇俄最終於1918年3月3日與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和約》事實上,爲了與德意志帝國達成協定,列寧讓出了剛剛到手的四分之一的國土,其中包括佔全國44%的人口,蘇俄爲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付出如此之大的代價,究竟值不值得?

佈列斯特和約全名叫什麼 和約是在哪一年廢除的 第3張

對此,大多數學者認爲《佈列斯特和約》雖然是一個“不幸的和約”,但是和約的簽訂使蘇俄從大戰中抽身而出,贏得了集中力量解決國內政治經濟問題的機會,從而爲反擊外國武裝力量的干涉作了更好的準備,這是一種革命的妥協,是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原則,靈活利用帝國主義列強彼此間矛盾的一次典範,因此這種暫時的妥協是十分必要的。賠本的買賣就當時的戰爭態勢來看,蘇俄突然退出戰爭對德國十分有利因而實際上應該是在大戰中陷於兩線作戰、勢單力薄、處境極爲不妙的德國來乞求蘇俄退出戰爭,而不是蘇俄付出那麼大的代價來跟德國簽訂不平等的停戰條約。當時,德奧同盟國在歐洲戰場面臨着東西兩線作戰的不利態勢。

佈列斯特和約全名叫什麼 和約是在哪一年廢除的 第4張

西線是德奧關注的重點,但是俄國卻在東線牽制着大量的同盟國軍隊。因而當時德國最大的願望就是蘇俄能夠儘快退出戰爭,以便自己調遣軍隊全力應付西線戰事,所以蘇俄乞和正合德國的心意。當時德國有三種選擇:一是與蘇俄談判,簽訂一個對德國極爲有利的和平條約,逼迫蘇俄徹底做出讓步;第二就是與蘇俄簽訂長期停戰協定,趕在美軍抵達歐洲戰場前加強自己在西線的力量,力爭儘快擊潰英法聯軍;第三與蘇俄保持不戰不和的狀態,留下少部分軍隊牽制蘇俄,集中兵力解決西線問題。在三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中德國最希望得到的是第一種,對於蘇俄來說,則應力爭實現第二種結局。但遺憾的是俄國對同盟國做出了徹底的讓步,簽訂了一個既割地又賠款的條約。

佈列斯特和約全名叫什麼 和約是在哪一年廢除的 第5張

自此德國結束了兩線作戰,開始有機會集中已方全部兵力於西線。在今天看來,如果當時蘇俄堅持把戰爭繼續下去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1917年一戰的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同於戰爭初期,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互有攻守、勢均力敵。1917年4月6日,美國以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攻擊了其商船爲由,對德宣戰。緊接着又有中國、古巴、巴西、希臘等國家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這樣就形成了協約國對同盟國的巨大優勢,勝利的天平開始倒向協約國。與此同時,德國兩線作戰的壓力慢慢變得越來越大。在德國國內,受前線戰況不利的影響,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交織在了一起。在戰爭的長期拖累下,德國的經濟處於崩潰邊緣。

佈列斯特和約全名叫什麼 和約是在哪一年廢除的 第6張

雪上加霜的是,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對列寧主義深信不疑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左派即斯巴達派的活動開始變得越來越頻繁,士兵們也喊出了“照俄國的方式同反對派打交道”的口號,反戰罷工的數量也慢慢增加,其中僅在1917年4月,柏林就先後有30萬人參加罷工。這表明,如果俄國不退出一戰的話,將極有可能分享到戰勝德國的成果,這樣就可以取得戰後參與處理世界事務的主動權,而不會被排除在巴黎和會的大門之外。條約簽訂後,蘇維埃政權面臨的矛盾變得更爲複雜。首先和約對德奧集團缺乏真正的約束力,並未能制止德國在東線軍事行動的繼續展開:在和約簽訂後的第三天,德軍就出兵佔領了波羅的海的奧蘭羣島。

佈列斯特和約全名叫什麼 和約是在哪一年廢除的 第7張

4月,又有德軍在漢科、洛維茲登陸;接着德軍開始進駐芬蘭灣這直接威脅到了蘇俄的波羅的海艦隊和彼得格勒;在南方德軍又利用蘇俄與烏克蘭中央拉達的分歧,進佔了敖德薩、奧爾羅夫斯克頓河地區,並向克里米亞推進。無奈,蘇維埃政府每天都需要對紅軍強調,“阻擋這種推進,或是把其納入不致威脅到蘇維埃俄國生存的軌道。更有甚者,就是在和約明確標註的界限內,德國也沒有停止其軍事行動。和約的簽訂還激化了俄國同協約國之間的矛盾,給了協約國集團出兵進攻蘇俄再好不過的藉口。事實上,雖然俄國在國內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了無產階級的政權。

佈列斯特和約全名叫什麼 和約是在哪一年廢除的 第8張

但是其他協約國爲了能夠打敗德奧集團,重新瓜分世界,還是十分希望紅軍能在東線拖住部分德軍,而蘇俄的單方面與德議和顯然令英、法大感失望。1918年3月9日,以俄國人無力保衛自身的中立國地位爲藉口,以需要防止德國人入侵俄國北方的戰略要地爲幌子,第一批協約國干涉軍乘英國艦“克羅莉”號抵達了摩爾曼斯克港,隨後,美國、法國的艦隊相繼到達,從此協約國開始了對十月革命的武裝干涉。《佈列斯特和約》簽訂的沉重代價不只是國家利益的巨大損失,還包括了黨內高層因此而生的激烈政爭。以布哈林爲首的左派竟與混入蘇維埃政府的社會革命黨勾結在一起,他們叫囂列寧的“以空間換時間”是犧牲原則的實用主義,簽訂和約是背叛革命的投降主義。

佈列斯特和約全名叫什麼 和約是在哪一年廢除的 第9張

因而布哈林頑固地堅持拒絕退出戰爭的意見,使得原本已經很複雜的問題更加複雜化。另外,新生政權的敵人,包括地主、資產階級,也包括立憲民主黨、孟什維克,都在藉機大肆鼓譟,污衊布爾什維克是賣國賊。面對諸多的攻擊,列寧不得不承認,“《佈列斯特和約》只是一根很不結實的繩子,它不能保證蘇俄長期不被捲入戰爭”。《佈列斯特和約》從簽訂到廢除歷時8個月左右。1918年11月13日,蘇俄利用德國在一戰中的失敗,宣佈廢除之前與之簽訂的停戰條約,《佈列斯特和約》的歷史才畫上了句號。

佈列斯特和約全名叫什麼 和約是在哪一年廢除的 第10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