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爲何說歷史上的東魏是曇花一現?

爲何說歷史上的東魏是曇花一現?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權。530年(永安三年),魏孝莊帝元子攸利用朝見機會殺爾朱榮,榮侄爾朱兆起兵赴洛陽,殺死孝莊帝,立元恭爲帝(魏節閔帝)。532年(太昌元年),原爾朱榮部將高歡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滅潼關以東的爾朱氏勢力,殺節閔帝,立元修爲帝,即孝武帝。北魏政權落入高歡手中。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不願作高歡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十月,經高歡和百僚的詳細商議後,決定趕元亶下臺,立元善見爲皇帝,即魏孝靜帝,魏孝文帝曾孫,清河文宣王元但之子也。即位於鄴城,改元天平,東魏正式建立,年僅十一歲。由於年幼,由權臣高歡輔政。

爲何說歷史上的東魏是曇花一現?

535年(永熙四年),宇文泰在長安立元寶炬爲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爲東﹑西魏。高歡以原六鎮流民爲主,建立強大武裝,自己住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爲東魏第二政治中心。

高歡(496年—547年),字賀六渾,原籍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出身於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兵戶之家,高歡出生時,母親韓期姬就去世了,他是由姐姐常山君高婁斤和姐夫尉景撫養長大的。由於自小生長於邊鎮,周圍都是鮮卑軍人,高歡成了個完全鮮卑化的漢人。當時這樣的破落戶子弟,遑論什麼前途,單就生活而言,各方面都是不太如意的。早年參加杜洛周起義軍,歸順葛榮,成爲親信都督。後叛降爾朱榮,並收編六鎮餘部,鎮壓青州流民起義,任第三鎮酋長、晉州刺史。普泰二年(532年),起兵消滅爾朱氏殘餘勢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歡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見爲帝,是爲孝靜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

高歡自居晉陽(今太原西南),遙控朝政。專擅東魏朝政16年。爾朱榮認識高歡時,對高歡能讓馬乖乖站着讓他清洗,十分驚訝,高歡表示軟硬兼施纔是唯一方法,爾朱榮對他記憶十分深刻,開始拔擢他。後來,高歡幾個兒子有次面對一團繩索難解,其中次子高洋一刀砍斷,高歡十分高興。此爲“快刀斬亂麻”一語由來。

546年(東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統十二年),東魏丞相高歡率率大軍十餘萬人圍攻西魏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城池的攻堅戰。八月,西魏以韋孝寬爲幷州(治玉壁)刺史,率軍鎮守玉壁。不久,東魏丞相高歡親率其部衆自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西南)出發,向西魏大舉進攻。九月,東魏軍包圍玉壁,以引誘西魏軍出戰。韋孝寬據城固守。十月,東魏軍攻城,晝夜不停。韋孝寬隨機應變,竭力抗禦。東魏軍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臨下攻城。韋孝寬縛木加高城樓,使東魏軍不能攻入。

爲何說歷史上的東魏是曇花一現? 第2張

東魏軍改變戰術,挖掘10條地道,集中兵力,攻擊北城。韋孝寬則挖掘長溝,切斷東魏軍的地道,並派兵駐守,待東魏軍挖至深溝時,即將其擒殺。韋孝寬又在溝外堆積木柴,備好火種,發現東魏軍在地道中潛伏,便將木柴塞進地道,投火燃燒,還藉助牛皮囊鼓風,烈火濃煙,吹入地道,地道中的東魏士卒被燒得焦頭爛額。東魏軍又用“攻車”撞擊城牆。韋孝寬用布匹做成帳幔,隨其所向張開,攻車撞之,布受衝擊立即懸空,城牆未受損壞。東魏軍又把乾燥的松枝、麻稈綁到長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燒帳幔,試圖連玉壁城樓一起焚燬。韋孝寬把銳利的鉤刀也綁到長杆上,等火杆攻擊時,即舉起鉤刀割之,把正點燃的松枝、麻稈全部割掉。

爲何說歷史上的東魏是曇花一現? 第3張

東魏軍又轉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條,用木柱支撐,然後放火燒斷木柱,使城牆崩塌。韋孝寬在城牆崩塌處用柵欄堵住,使東魏軍無法攻入城內。高歡攻城不克,遂派人勸降,亦被韋孝寬回絕。高歡軍攻城50天,士卒死亡7萬人,精疲力竭,用盡心計,仍未攻克,高歡急得舊病復發,遂於十一月初一,解除對玉壁的包圍,撤軍。戰後,魏文昭帝元寶炬晉升韋孝寬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忠郡公爵,以獎其守玉壁之功。

高歡善於玩弄權術,權勢益大,權傾朝野,令孝靜帝天天都提心吊擔,對高歡頗爲畏懼。高歡執政至547年死,期間土地兼併情況嚴重,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皆尖銳,屢敗於勁敵西魏宇文泰。高歡死後,其子高澄承繼父職,繼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坐鎮晉陽。擊潰叛將侯景,以反間計亂樑,拓兩淮之地,收復河南,在短期內團結東魏統治階層,順利掌控了東魏政權。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以大將軍的身份兼相國,封齊王,並加殊禮,即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作爲人臣而言,其權位幾乎已臻頂峯,高澄遂與親信們開始密商正式奪取元氏政權。權勢更大,曾在朝堂之上因孝靜帝抱怨其被高氏控制生不如死而怒罵孝靜帝“狗腳朕”,並讓手下毆打孝靜帝。

爲何說歷史上的東魏是曇花一現? 第4張

武定七年(549年),年僅二十九歲的大丞相高澄被他的廚奴刺死,事出倉猝,朝中一片混亂。這時,23歲的高洋挺身而出。當時的高氏臣僚對高洋基本上都是心存輕視,然而,高洋在平叛時所表現出來的臨危不亂、鎮靜從容,以及隨後的一系列政治措置,讓那些輕視他的臣僚大吃一驚。武定八年(550年)五月,高洋一到鄴城,就派司空潘樂、侍中張亮、黃門侍郎趙彥深等人去見孝靜帝,要他遵循天意,仿效堯舜,禪位給齊王。然後由楊把早已擬好的禪位制書遞了上去。孝靜帝含淚在制書上籤了名,又與嬪紀告別之後,即被趕出皇宮。高洋遂登基稱帝,年號天保,國號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