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吐火羅人有着怎樣的文化?他們的建築是什麼樣的

吐火羅人有着怎樣的文化?他們的建築是什麼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起源爭議

儘管學術界對印歐人的起源地尚存爭議,但是更多的證據支持德國學者金布塔斯 (M.Gimbutas)20世紀50年代提出,70-80年代完善的Kurgan(石冢墓)理論。她認爲印歐人起源於南俄草原金石並用時代至早期青銅時代的石冢墓文化,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印歐人考古文化,亦稱“豎穴墓文化”。根據發掘工作比較充分的顏那亞墓地,一般稱“顏那亞文化”(Yamnaya Culture),時代約在公元前3600年—前2200年。

顏那亞文化有許多地方類型,例如:黑海北岸的古墩類型、伏爾加河上游的赫瓦鄰斯克類型、第涅伯河流域的第涅伯·頓涅茨克類型以及裏海北岸的薩摩拉類型等。 古墩類型的年代最早,顏那亞文化是在這個類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值得注意的是,古墩類型、赫瓦鄰斯克類型和南西伯利亞的阿凡納謝沃文化使用尖底陶器,德涅伯·頓涅茨克類型和西西伯利亞的辛塔什塔—彼德羅夫斯卡文化使用平底陶器,薩摩拉類型和阿爾泰山南麓的克爾木齊文化則兼有平底和尖底兩種陶器,生動地反映了印歐人最初的分化和遷徙。

阿凡納謝沃文化(Афанасьевская)主要分佈於米努辛斯克盆地(Krasnoyarsk)至阿爾泰山北麓,時代比顏那亞文化晚二三百年。其青銅文化人羣屬原始歐羅巴人種,表現爲長顱、略寬的顱寬、中等的顱高;突出的前額、額骨發育強烈;高鼻型。被認爲是斯基泰人文化遺存的Tagar(Тагарская)青銅文化人羣可能與阿凡納謝沃文化人羣有着很大的關聯性。R1a支源關係顯示烏拉爾青銅人羣爲源。烏拉爾青銅文化人羣對中亞、南希伯利亞、南亞大陸的深淵影響。印度人羣的R1a也是他們的下游支系。現代南希伯利亞的突厥人就是較爲純粹的丁零直系。

吐火羅人有着怎樣的文化?他們的建築是什麼樣的

以前對阿凡納謝沃文化的冶金技術估計偏低,似乎只有零星的小件銅器。據俄國冶金史專家車爾尼克(E.N.Chernykh)研究,阿凡納謝沃時代至少還有一種大型銅斧,後來興起的奧庫涅夫文化和安德羅諾沃文化中仍使用這種銅斧。

公元前1800年左右,阿凡納謝沃文化被來自北方森林草原地帶的奧庫涅夫文化取代。奧庫涅夫人屬於蒙古人種,是目前所知阿爾泰語系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600年安德羅諾沃文化的興起,重新恢復了印歐人部落在南西伯利亞的統治。

辛塔什塔—彼德羅夫卡文化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確認的一種青銅時代早期文化。1972—1974年,蘇聯考古學家基寧(V.F.Gening)在哈薩克斯坦北部車爾雅賓斯克附近辛塔什塔河畔首次發現該文化而定名爲“辛塔什塔文化”,後與文化內涵相同的彼德羅夫卡文化並稱“辛塔什塔—彼德羅夫卡文化”。分佈地域主要在俄羅斯南烏拉爾山東部,哈薩克斯坦北部車爾雅賓斯克以南,託博勒河與伊辛河之間草原地帶,南北長400公里,東西寬150—200公里。《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沒有提到這個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中亞文明史》把它當作公元前8世紀西西伯利亞分佈的一種青銅時代文化。其實,這個文化的歷史相當悠久,歐美各實驗室測定的碳14數據集中在公元前2200年至前1900年。俄國考古學家馬鬆(V.M.Masson)認爲這個年代偏早,他根據陶器和銅器類型將其謹慎地定在公元前1800年—前1700年之間。儘管碳14數據有一定偏差,但是這項技術如今已相當成熟,不會偏差那麼遠。所以馬鬆的建議並沒有被人們普遍接受。辛塔什塔—彼德羅夫斯卡文化延續時間較長,可分爲三個發展階段:

吐火羅人有着怎樣的文化?他們的建築是什麼樣的 第2張

文化發展

早期爲形成期,多種文化因素相互融合,在烏拉爾山以西顏那亞文化強烈影響下,最終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辛塔什塔—彼德羅夫卡文化。有防禦措施的橢圓形居址首次出現,獨特的葬儀初步形成,銅礦冶煉進一步發展,經濟形態是牧業與農業相結合的混合型經濟。

中期爲該文化發展的鼎盛階段,亦稱辛塔什塔期。出現多處具有強大防禦功能的居址,佈局嚴謹,有完善的供水和排水設施,採用多重防禦牆。大型墓地以辛塔什塔墓地爲代表,墓葬排列有序。大型墓葬位於石冢中部,通常是兩座豎穴並排,地表有大型土木和日曬土坯混合構築的地面建築。墓葬分爲多層,殉牲習俗盛行,往往隨葬家馬和馬車。一些墓室頂部發現火燒痕跡,說明死者下葬時舉行過某種點火儀式。原始國家初步形成,出現第一次向西擴張浪潮,勢力可達伏爾加河流域。晚期爲衰落期,辛塔什塔東部以彼德羅夫卡墓地爲代表的文化因素西侵,構成該文化的彼德羅夫卡期。城址防禦功能衰退,原有宗教意義減弱。埋葬禮儀變得簡單,石冢下通常只有一座墓葬,複雜的地面建築消失,殉牲數量減少,殉馬習俗不復流行。銅礦開採和青銅工具製造有了長足發展,不僅滿足本地需要,而且長途販運到歐亞草原許多地方。公元前1600年,辛塔什塔—彼德羅夫卡文化被新興的安德羅諾沃文化取代。辛塔什塔—彼德羅夫卡文化對中亞文明的重大貢獻是:首次將馬車引進中亞草原。正式發掘的殉葬馬車墓已達14座,一般置於豎穴木槨內,兩輪放在預先挖好的墓底溝槽中。即便按照馬鬆斷定的年代(1800-1700 BC),辛塔什塔—彼德羅夫卡馬車仍不失爲中亞乃至東亞最早的雙輪馬車,爲研究中亞戰車的起源與傳播提供了重要依據

吐火羅人有着怎樣的文化?他們的建築是什麼樣的 第3張

此外,辛塔什塔—彼德羅夫卡文化用土坯構築城牆和居址,流行圓形城垣。這種圓城在安納托裏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外高加索亦均有發現,而新塔什塔的葬俗、銅器和陶器和上述城址及遺物也有相似之處,或說明它們之間有淵源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圓形城垣和塔里木盆地早期城市的建築風格完全一致,如克里雅河流域的圓沙古城、孔雀河流域的營盤古城等,向東最遠一直分佈到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河流域。中亞原始城市的發現相當重要,將爲我們研究西域城邦諸國的起源帶來重要啓示。

克爾木齊文化與吐火羅人南下樓蘭克爾木齊文化是新疆境內年代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之一,主要分佈於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1963年在阿勒泰市附近克爾木齊首次發現該文化墓地而得名。在最初的報道中以爲是突厥墓地,1981年始有較爲全面的報道。從清理髮掘的全部32座墓葬看,這個墓地沿用時間較長,從早期青銅時代開始,一直沿用到突厥時代。研究者對克爾木齊文化的定義相當混亂,有阿凡納謝沃文化、卡拉蘇克文化和鐵器時代文化等不同建議。本文所謂“克爾木齊文化”僅指這個墓地的青銅時代遺物以及天山東部地區同類文化遺存。

吐火羅人有着怎樣的文化?他們的建築是什麼樣的 第4張

克爾木齊文化的墓葬結構和阿凡納謝沃文化類似,用石板構築方形墳院,墳院內建多座石棺墓(多達6座),墓上建石冢;既有單人葬,亦有亂骨叢葬。另一方面,克爾木齊文化還表現出強烈的自身特點,如在墳院外立墓地石人,隨葬石俑、石制容器,陶器類型和紋飾也與阿凡納謝沃文化明顯有別。我們有充分理由認爲,克爾木齊文化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單獨文化,它和阿凡納謝沃文化處於同一時代,但不屬於同一文化。從下面的討論中我們還將看到,克爾木齊文化向南一直分佈到天山東部的奇台。其中一支後來南下樓蘭,形成小河—古墓溝文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