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明朝武將寫回憶錄,指出軍隊中一個致命的陋習

明朝武將寫回憶錄,指出軍隊中一個致命的陋習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文鬱,是明朝崇禎時期遼東前線的一個武將,曾經在孫承宗、袁崇煥等名將手下效力多年,親身經歷了明清之間的很多關鍵戰事

周文鬱不僅武勇過人,且文采斐然,他晚年寫了一本回憶錄《邊事小紀》,記述了自己的一生征戰生涯和耳聞目睹的重大史事。

這本書歷來被後世視爲研究明清戰史的第一手史料。

書中記述了崇禎三年的一次小規模戰鬥,這次戰鬥少有人知,但卻對當時的明清戰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明朝武將寫回憶錄,指出軍隊中一個致命的陋習

這次戰鬥是“兩灰口之戰”。

崇禎三年正月初三,明朝武將劉興祚,帶着一支百餘人的騎兵小隊,在永平城外的山區兩灰口一帶。

“陡遇賊數千騎,”突然遭遇清軍數千騎兵。劉興祚率部拼死力戰,但因爲衆寡懸殊,明軍很快傷亡殆盡。

劉興祚浴血奮戰且戰且退,因戰馬受傷逃逸,被清軍團團包圍。

劉興祚仍不肯屈服,“箭衣力戰,自卯至申,殺賊無算”,最後被清軍亂箭射死。

明朝武將寫回憶錄,指出軍隊中一個致命的陋習 第2張

明朝學者談遷也意識到這一點,他在《國榷》中設想,假若崇禎能“假興祚爲鋒,潛出萬騎,逾遼河掩其後”。

讓劉興祚帶領上萬精兵,深入清朝境內進行一次大規模反擊戰,“利則進,否則疾返,雖未即勝,令建虜知我不測,將來未敢輕目我也。”

談遷所說可謂真知灼見。以崇禎初年的明朝實際情況,國內農民起義還未成氣候。

明朝武將寫回憶錄,指出軍隊中一個致命的陋習 第3張

明朝完全有可能抽調一批精兵強將由劉興祚指揮,發動對清朝反擊。

以當時的局勢來看,崇禎如果對劉興祚善加利用,委以重任授以重兵,劉興祚就會成爲明朝進攻端的一把尖刀。

明朝就能實現攻防兩手硬的最佳狀態,明清戰局有望從此大爲改觀。

清朝綜合國力遠不如明朝,所倚靠者無非是八旗兵強悍的戰鬥力。

明朝有了劉興祚這員悍將,就能從攻防兩端全面遏制清朝,逐漸奪取戰場主動權,指日可待。

遺憾的是,劉興祚壯志未酬身先死,讓明朝扭轉敗局的最後一個希望就此泯滅。

劉興祚之死,可以說死的很冤枉,死的很不值得。

他是被明朝軍隊中一個沿襲已久的殘忍陋習害死的。

明朝武將寫回憶錄,指出軍隊中一個致命的陋習 第4張

明軍中不知何時起形成一項制度,每次戰後,將士們把割取的敵軍首級帶回,送交上司過數,作爲戰績軍功的考量依據

你說你打了勝仗,一仗消滅多少多少敵軍,口說無憑,把敵軍首級拿來。

這種殘忍陋習,唯一的好處是可以防止將士虛報軍功戰績,但其弊端卻更多,明軍往往因此吃大虧。

一代名將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就指出,明軍每當臨陣大戰之時,“殺倒一賊,三、五十人互相爭奪,卻將敗賊忘了追殺”。

激戰正酣時,幾十個人去搶一個敵軍首級,白白放跑很多敵軍,甚至在爭搶首級時,敵軍大隊乘機反撲,明軍反而大敗。

《建州聞見錄》記載,明清薩爾滸大戰時,西路軍劉鋌所部以清軍交戰,本來已經勝券在握,“胡兵幾不能擋”。

明軍只要乘機窮追猛打就可取勝,但明軍卻突然不打了,“爭割首級,無意力戰。”“故以致敗覆。”

明朝武將寫回憶錄,指出軍隊中一個致命的陋習 第5張

劉興祚也是吃了這個陋習的大虧。

劉興祚原本是清朝武將,清軍並沒有以首級記功的習慣。但他降明後,只得入鄉隨俗。

崇禎二年十二月二十九的青山營冒兒頭之戰中,劉興祚斬獲清軍首級五百九十二個。這些首級按照慣例,應該送到永平城由上司登記。

崇禎三年正月初三,劉興祚“押解金人首級,赴永平報驗”,結果在兩灰口遭遇清兵,壯烈殉國。

設若明軍中沒有這項殘忍的首級記功的陋習,劉興祚也就不會有這次永平之行和兩灰口遭遇戰。

只要這個重要人物不死,明朝對清戰爭大有可爲。

然而也許正是應了那句老話,明朝氣數已盡。

隨着劉興祚的死,明朝扭轉明清戰局的最後希望破滅,崇禎敗局已定,永遠失去了戰勝清朝的機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