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遠東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誰寫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遠東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誰寫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1948—1954年出版圖書,外文名The Second World War,又叫做二戰回憶錄、從戰爭到戰爭、不需要的戰爭,作者是溫斯頓·丘吉爾。

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The Second World War)是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之後著作的一部書。

他以二戰時期英國首相的親身經歷,並引用大量政府文件和個人紀錄,記述1930年代初到二戰結束期間的主要國際事件,尤其是英國的政治和軍事活動。與法國首相戴高樂的《戰爭回憶錄》並稱爲姐妹作,曾於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遠東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誰寫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內容簡介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爵士以二戰英國首相的親生經歷,並引用大量政府文件和個人紀錄,記述1930年代初到二戰結束期間的主要國際事件,尤其是英國的政治和軍事活動。

全書按事件發生時間分爲六冊:

《風雲緊急》The Gathering Storm(1919年-1940年5月)

《最光輝的時刻》The Finest Hour(1940年5月-1940年底)

《偉大的同盟》The Grand Alliance(1941年)

《命運的關鍵》The Hinge of Fate(1942年-1943年5月)

《緊縮包圍圈》Closing the Ring(1943年6月-1944年6月)

《勝利與悲劇》Triumph and Tragedy(1944年6月-1945年8月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卷《風雲緊急》(1919年一1940年5月)追述戰爭的根源與形成,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系列重要的歷史事件;追述他在1919年《凡爾賽和約》簽訂以後到1940年5月10日他“臨危受命”組織聯合政府這段時間內,如何堅持不懈地敦促英國重整軍備,幫助政府徹底認清了希特勒的真實面目,下定了同德國法西斯血戰到底的決心,力挽狂瀾,開始把英國人民引向了光明的勝利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遠東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誰寫的 第2張

  第一卷《風雲緊急》

上部《從戰爭到戰爭》追述第萬友莎娜大戰後,英法美爲代表的“勝利的協約國”,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倒行逆施和違約行爲,如何姑息養奸,喪失了和平的根基,無形中把自己推向了新的“戰爭的邊緣”。他對張伯倫政府1938年9月炮製的“慕尼黑陰謀”深惡痛絕,不惜冒着被人視爲戰爭販子的政治風險,對此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和無情的抨擊。

下部《晦暗不明的戰爭》,講述了他在1939年9月3日英國對德宣戰後,他以新任海軍大臣的身份在海軍部最初幾個月的視事情況。重點敘述了他如何不失時機地建立了商船護航制度,有效地減少了商船在海上的損失,捍衛了大英帝國的經濟命脈,另外也談到了挪威戰事的失利。這時的戰爭之所以被稱爲“晦暗不明的戰爭”,是因爲英德兩個交戰國除海上的潛艇戰之外,在陸地上並無大面積的直接衝突。

結尾部分記述了1940年5月張伯倫內閣的政治危機和倒臺、和他自己登上首相寶座後的躊躇滿志。全卷的主題詞是“英語民族如何由於他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腸而聽任惡人重新武裝”。

第二卷《最光輝的時刻》(1940年5月一1940年底)追述1940年夏秋兩季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重點敘述納粹德國對歐洲的征服,以及英國人民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英勇抵抗。敘述丘吉爾面對德國法西斯咄咄逼人的軍事進攻,如何以頑強的政治毅力激勵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政府抗戰到底的決心,及其在荷蘭、比利時相繼落入希特勒的魔爪之後企圖挽回法國敗局的種種努力。

並詳細敘述了他如何以“偉大的倫敦精神”頑強抗擊德寇,打退了德寇的進攻,有效地捍衛了英倫三島的獨立和尊嚴,造就了20世紀英國史上這一“最光輝的時刻”。上部《法國的淪陷》敘述1940年夏季荷蘭、比利時落入敵手之後,法國政府節節敗北、束手無策的歷史慘象。

丘吉爾爲了挽回法國的敗局,在這短短的一段時間內,曾前後5次抵法蘭西同法國領導人磋商對策,由於法國領導人的怯懦,急於投降,對英法聯盟積極倡議不該有的惡意,很快葬送了法國人民的抗敵意志,從而給英倫三島帶來了滅頂之災。

由於丘吉爾成功地指揮了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有效地保存了英軍實力,在數月後的英倫之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下卷《單獨作戰》重點描述了英德空軍在空中的作戰情況。多少年後丘吉爾在談到英國空軍的光輝業績時,還不無自豪地說:“在英國史上從來沒有過像這樣如此多的人從如此少的人那裏飽受恩惠。”(《序言》)另外還詳細敘述了雙方運用科學技術進行雷達戰和反雷達戰的所謂“巫術戰”的情況。

由於他們同仇敵汽的抗敵決心和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博得了世界上廣大的反法西斯人民充分的同情和欽佩。這時,在羅斯福總統的努力下,美國國會毅然拋棄一貫的“隔岸觀火”的孤立主義政策,通過了“租借法案”,大大鼓舞了英國人民的鬥志。同時“英倫之戰”的勝利也給一些戰敗國帶來了民族復興的希望之光。該卷的主題詞是“英國人民怎樣單獨堅守堡壘直至過去半盲的人們做好一半的準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遠東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誰寫的 第3張

  第二卷《最光輝的時刻》

第三卷《偉大的同盟》(1941年)敘述德寇進攻蘇俄,日本偷襲珍珠港,致使英國政府同蘇美兩國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終於結成強大的政治軍事同盟,從根本上改變了同法西斯勢力的力量對比。該卷的主題詞是“英國人怎樣歷盡艱辛繼續作戰,直到蘇聯和美國參加這場大戰”。

上部《德國東進》(1941年1月一6月)敘述不列顛怎樣有效地扼制了德寇對英倫三島點燃的戰火的蔓延及其英軍對意屬非洲帝國的征服。由於非洲是英國和敵方唯一能夠在陸地上週旋的一個地方。因此非洲戰事便成爲丘吉爾着意敘述的重點。這時他們誠意聯合巴爾幹諸國和土耳其共同抵禦敵人。

6月22日德寇進攻蘇聯,致使戰場由西線轉向東線,丘吉爾拋棄同蘇聯意識形態的長期爭執,發表廣播講話,支持蘇聯抗擊德寇的鬥爭,揭露希特勒試圖在打垮蘇聯後試圖再調轉槍頭對準英國的罪惡陰謀,同蘇聯結成反法西斯同盟。

不久,他便把美國人支援他們的物資調拔給蘇俄,這無疑是積極的,值得肯定的。但這裏必須指出的是丘吉爾在撰寫本卷時對蘇聯抗戰功績的評價並不公正,儘管他承認“1941年和1942年俄國的英雄史實值得人們進行詳細的、冷靜的研究,並用英語記述下來”,他作爲一個英國人敘述俄國人在東線戰場的“痛苦與光榮”沒有便利條件,情有可原。

但他把希特勒進攻蘇聯的那章命之爲“蘇聯的報應”,不能不是他歷史觀的狹隘表現。他對蘇聯耿耿於懷的是,在英倫三島日夜遭受德寇空襲時,蘇俄卻袖手旁觀,同德國人打得火熱,但他卻忘了慕尼黑事件時蘇聯政府一再呼籲西方諸國一致行動,共同制止希特勒的野心時,他對蘇聯的意見置之不理,企圖禍水東引,讓德俄開戰的所作所爲。

蘇聯政府看穿了他們的政治陰謀,同德國人結盟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了。下部《戰爭臨到美國》主要敘述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政府開始直接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丘吉爾欣喜若狂。英美兩個英語國家風雨同舟,終於並肩走在了一起,結成了偉大的同盟,使他的政府和人民看到了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曙光。

這時,他不無得意地說:“美國是個巨大鍋爐,只要在它的下面升起火來,就會發出無窮的熱量。”另外這中還提到了《大西洋憲章》的擬定和英國軍隊在非洲重要的軍事行動。

第四卷《命運的關鍵》(1942年一1943年5月)敘述1942年冬及1943春發生的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這時盟國的命運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沉重打擊後,有了決定性的好轉。本卷之所以命之爲《命運的關鍵》,丘吉爾在序言中說是因爲他們“從此擺脫了源源而來的災難,轉到接連不斷的勝利。

在最初的六個月裏,諸事不吉;在最後六個月中,就凡事順利了。而且這一可喜的轉變繼續到鬥爭的結束”。上卷《日本的猛攻》主要講述英美軍隊在日軍的猛攻中在東南亞地區節節敗北的一系列軍事挫折。儘管這時不乏“馬來西亞的懲罰”、“新加坡的淪陷”、“荷屬東印度羣島的失守”、“別進犯緬甸”等一系列重大的軍事失敗,也不乏“大漠上的挫折”的軍事厄運,但由於國內民衆對他出乎尋常的信任和愛戴,使他福星高照,提心吊膽地度過了一個個政治難關。

直到1942年6月美國人“中途島”戰役的勝利,才從根本上扭轉了英美軍隊在遠東的軍事形勢。下部《挽回非洲局勢》重點敘述了阿拉曼戰役的勝利,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重要的轉折點之一。阿拉曼戰役的勝利爲盟軍進攻意大利掃清了道路。

1942年11月4日,丘吉爾禁不住勝利的喜悅,開戰以來破天荒第一次命令全國鳴鐘示賀。因爲在他看來阿拉曼戰役實際上就標誌着“命運的關鍵”。他曾不無自豪地說:“在阿拉曼戰役以前我們是戰無不敗;在阿拉曼戰役以後,我們是戰無不勝。”另外,還重點講述了蘇俄同西方盟國的複雜關係和“達爾朗插曲”事件。該卷的主題詞是“偉大同盟的力量是怎樣壯大起來的”。

第五卷《緊縮包圍圈》(1943年一1944年6月)敘述盟國的戰略反攻和咄咄逼人的軍事形勢和德意日軸心國的日益支離破碎。這時,“由於我們掌握了制海權,制服了德國潛艇,以及我們日益加強了空中優勢,西方盟國終於攻克了西西里島,對意大利發動了進攻,結果墨索里尼被推翻了,意大利倒向我們一邊。

希特勒和他所佔領的周圍國家被孤立起來,加上蘇俄又從東方大舉進攻,這就更使他們完全陷入包圍之中。與此同時,日本也被迫採取守勢,再也無法保持它所侵佔的大片領土了”(《序言》)。上部《戰勝意大利》(1943年6月一11月)主要講述了盟國獲得制海權、攻克西西里島、墨索里尼垮臺和意大利停戰等重大歷史事件。

同時還談到了英國政府同戴高樂將軍的緊張關係、西方盟國同蘇俄形成的“第三戰場的僵局”和“魁北克會議”諸情況。下部《從德黑蘭到羅馬》(1943年11月一1944年6月)德黑蘭會議的有關情況和“霸王”作戰計劃的準備工作。

丘吉爾參加完德黑蘭會議後,來到羅馬,受到意大利人民熱誠的歡迎和愛戴。另外還談到,南斯拉夫和希臘所面臨的複雜的政治局勢,對日作戰的策略等等。該卷的主題詞是:“納粹德國是怎樣被孤立和圍攻的”。

第六卷《勝利與悲劇》(1944年6月一1945年8月)敘述1944年6月6日,英美部隊登陸諾曼底之後14個月內發生的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這時,盟國戰勝了所有的敵人,取得了全面的勝利。本卷的主題詞是“各個偉大的民主國家取得勝利了,因此又可以再去做那些蠢事了,須知這類蠢事幾乎斷送掉他們自己的生命心習。

上部《勝利的浪潮》主要敘述諾曼底登陸的成功及其盟國對希特勒德國的勝利,被納粹佔領的大片領土和國家相繼解放。這時盟國間的矛盾和鬥爭日益激烈,其鬥爭的核心是都想去各自的佔領區和勢力範圍內建立同自己性質相類似的政權。丘吉爾對蘇俄在南斯拉夫、波蘭的做法頗有成見,於是便迫不及待地干涉希臘內政,最終把流亡在英國的希臘國王扶上寶座,在那裏建立了傀儡政權。

下部《鐵幕》敘述了雅爾塔會議的世界和平計劃和德國投降的經過。這時,蘇俄攻入柏林,納粹德國受到瓜分和佔領。

由於俄國人堅持要享受他們成功的抗戰和反攻所獲得的果實,丘吉爾開始試圖在東歐實行實際上的綏靖政策。5月12日,停戰生效後纔剛剛3天,他在給杜魯門的電報中就說“‘鐵幕’業己拉下,把俄國勢力範圍內(就是說,從呂貝克到的裏雅斯特一線以東的所有歐洲部分)的一切都掩蓋起來”,並把蘇俄看做是新的最危險的敵人。

爲了對付蘇俄,英美世界對德國人的懲罰剛剛開始,他便迫不及待地要求法德和解。剛剛從戰火中爬出的英國民衆由於怕被丘吉爾拉入新的戰爭旋渦,不等丘吉爾從美夢中醒來,便把他趕下了首相的寶座。波茨坦會議尚未開完,便由新首相艾德禮取而代之了。

作品目錄

第一卷:風雲緊急

上部

從戰爭到戰爭(1919—1939年)

第01章 勝利者的蠢事

第02章 和平的鼎盛時期

第03章 潛伏的危險

第04章 阿道夫·希特勒

第05章 被蝗蟲吃光的年代

第06章 日益陰暗的景象

第07章 空中均勢的喪失

第08章 挑戰和反響

第09章 空中和海上的問題

第10章 對意大利的制裁

第11章 希特勒動手了

第12章 用於重整軍備的間歇期。

第13章 德國武裝起來了

第14章 艾登先生擔任外交大臣和他的辭職

第15章 強奪奧地利

第16章 捷克斯洛伐克

第17章 慕尼黑的悲劇

第18章 慕尼黑之冬

第19章 布拉格,阿爾巴尼亞,英國對波蘭的保證

第20章 蘇聯之謎

第21章 到了戰爭邊緣

下部

晦暗不明的戰爭(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10日)

第22章 戰爭

第23章 海軍部的重大任務

第24章 波蘭的覆滅

第25章 戰時內閣的問題

第26章 法國前線

第27章 戰鬥加劇

第28章 磁性水雷

第29章 普拉特河口外的海戰

第30章 斯堪的納維亞。芬蘭

第31章 一個黑暗的新年

第32章 風暴之前

第33章 海上的交鋒

第34章 納爾維克

第35章 特隆赫姆

第36章 在挪威的挫折

第37章 挪威:最後的階段

第38章 政府倒臺

第二卷:最光輝的時刻

上部

法國的淪陷(1940年5——6月)

序:最光輝的時刻

第01章 全國聯合

第02章 法蘭西之戰

第03章 法蘭西之戰

第04章 向海岸撤退

第05章 援救敦刻爾克

第06章 競相搶奪

第07章 再談法國

第08章 本土防禦

第09章 法國的痛苦

第10章 波爾多停戰

第11章 海軍上將達爾朗和法國艦隊奧蘭事件

第12章 反攻的利器

第13章 絕境

第14章 入侵問題

第15章 “海獅”作戰計劃

第16章 不列顛之戰

下部

單獨作戰(1940年7月——12月底)

第17章 閃電戰

第18章 “倫敦毫不在乎”

第19章 巫術戰

第20章 美國驅逐艦和西印度羣島的基地

第21章 埃及與中東

第22章 取道地中海

第23章 九月的緊張局勢

第24章 達喀爾

第25章 艾登先生的使命

第26章 同維希和西班牙的關係

第27章 墨索里尼進攻希臘

第28章 租借法案

第29章 德國與俄國

第30章 海上的災難

第31章 沙漠中的勝利

第三卷:偉大的同盟

上部

德國東進(1941年1月——6月)

第01章 沙漠地區和巴爾幹各國

第02章 戰火蔓延

第03章 閃電戰與反閃電戰。

第04章 地中海戰爭

第05章 征服意大利在非洲的帝國

第06章 援助希臘的決定

第07章 大西洋戰役(1941年)西部海口地區

第08章 大西洋戰役(1941年)美國的干涉

第09章 南斯拉夫

第10章 日本特使

第11章 沙漠側翼。隆美爾。託卜魯克

第12章 希臘戰役

第13章 的黎波里與“老虎”計劃

第14章 伊拉克的背叛

第15章 克里特島:危機臨頭

第16章 克里特島:戰役經過

第17章 “俾斯麥”號的命運

第18章 敘利亞

第19章 韋維爾將軍的最後努力:“戰斧”計劃

第20章 蘇聯的報應

下部

戰爭臨到美國(1941年6月——12月)

第21章 我們的蘇聯盟友

第22章 非洲戰事的間歇託卜魯克的防禦戰

第23章 我同羅斯福的會晤

第24章 大西洋憲章

第25章 對俄國的援助

第26章 波斯與中東1941年夏季和秋季

第27章 英國的實力日益增強

第28章 同俄國更密切的接觸(1941年秋季和冬季)

第29章 前進之路

第30章 在陸地、空中和海上進行的“十字軍戰士”行動

第31章 日本

第32章 珍珠港

第33章 在世界大戰期間的一次航行

第34章 我提出的作戰計劃和以後戰事的演變

第35章 華盛頓和渥太華之行

第36章 英美一致

第37章 回到暴風雨中

第四卷:命運的關鍵

上部

日本的猛攻(1942年1月——7月)

第01章 大洋洲方面的憂慮

第02章 沙漠上的挫折

第03章 馬來亞的懲罰

第04章 信任投票

第05章 內閣的變動

第06章 新加坡的淪陷

第07章 潛艇的樂園

第08章 荷屬東印度羣島的失守

第09章 進犯緬甸

第10章 錫蘭和孟加拉灣

第11章 缺少船舶的致命難題

第12章 印度:克里普斯調查團

第13章 馬達加斯加

第14章 美國海戰勝利珊瑚海和中途島

第15章 北極護航運輸船隊

第16章 空中攻勢

第17章 馬耳他島與沙漠

第18章 “立即開闢第二戰場!”

第19章 莫洛托夫的訪問

第20章 戰略的自然選擇

第21章 隆美爾的進攻

第22章 第二次訪問華盛頓

第23章 不信任投票

下部

挽回非洲局勢(1942年8月——1943年5月)

第24章 第八集團軍陷入絕境

第25章 “火炬”作戰計劃的決定

第26章 我的開羅之行。改組司令部

第27章 莫斯科第一次會議

第28章 莫斯科建立了聯繫

第29章 回到開羅

第30章 “火炬”作戰計劃的最後形成

第31章 不安和緊張

第32章 蘇聯的“謝謝你”

第33章 阿拉曼戰役

第34章 火炬點燃起來了

第35章 達爾朗插曲

第36章 勝利帶來的種種問題

第37章 我們需要會晤

第38章 卡薩布蘭卡會議

第39章 阿達納與的黎波里

第40章 回國後的困境

第41章 俄國與西方盟國

第42章 突尼斯的勝利

第43章 第三次訪問華盛頓

第44章 戰爭與和平的各種問題

第45章 向意大利進軍

第五卷:緊縮包圍圈

上部

戰勝意大利(1943年6月——10月)

第01章 制海權(瓜達卡納爾島和新幾內亞)

第02章 攻克西西里島

第03章 墨索里尼的垮臺

第04章 向西去啊!人造港

第05章 魁北克會議:“四分儀”

第06章 意大利:停戰

第07章 對意大利的進攻。重訪白宮

第08章 薩勒諾戰役。歸航

第09章 忙於國內事務

第10章 與戴高樂將軍的緊張關係

第11章 支離破碎的軸心

第12章 失去勝利良機的島嶼

第13章 希特勒的“祕密武器”

第14章 第三戰場的僵局

第15章 北極運輸船隊的復航

下部

從德黑蘭到羅馬(1943年11月——1944年6月)

第16章 莫斯科外長會議

第17章 三國會議的產生。最高統帥問題

第18章 開羅

第19章 德黑蘭:會議開幕

第20章 談話與會議

第21章 德黑蘭:難題

第22章 德黑蘭:結論

第23章 重訪開羅。最高統帥

第24章 在波太基古城遺址。安齊奧

第25章 在馬拉喀什。療養時期

第26章 鐵托元帥和南斯拉夫

第27章 對安齊奧的突擊

第28章 意大利:卡西諾

第29章 日益增強的空中攻勢

第30章 希臘的苦難

第31章 緬甸及其外圍

第32章 對日作戰的策略

第33章 “霸王”作戰計劃的準備工作

第34章 羅馬

第35章 前夜

第六卷:勝利與悲劇

上部

勝利的浪潮

第一章 D日

第二章 從諾曼底到巴黎

第三章 無人駕駛武器的轟炸

第四章 向法國南部進攻?

第五章 巴爾幹的動亂,俄國人的勝利

第六章 意大利與裏維埃拉的登陸

第七章 羅馬,希臘問題zh

第八章 亞歷山大的夏季攻勢

第九章 華少的殉難

第十章 第二次魁北克會議

第十一章 在緬甸境內挺進

第十二章 萊特灣戰役

第十三章 西歐的解放

第十四章 訪問莫斯科的序幕

第十五章 10月在莫斯科

第十六章 巴黎

第十七章 阿登的反僕

第十八章 英國對希臘的干涉

第十九章 在雅典過聖誕節

下部

鐵幕

第二十章 一個新的會議的準備

第二十一章 雅爾塔:世界和平計劃

第二十二章 俄國和波蘭:蘇聯的諾言

第二十三章 雅爾塔尾聲

第二十四章 渡過萊茵河

第二十五章 關於波蘭的爭議

第二十六章 蘇聯的懷疑

第二十七章 西方在戰略上的分歧

第二十八章 高潮:羅斯福逝世

第二十九章 跟蘇聯的摩擦不斷增長

第三十章 最後的進軍

第三十一章 亞歷山大在意大利的勝利

第三十二章 德國的投降

第三十三章 一段令人不安的插曲

第三十四章 分歧的開始

第三十五章 聯合政府的結束

第三十六章 一個命運攸關的決定

第二十六章 蘇聯的懷疑

第三十七章 擊敗日本

第三十八章 波茨坦:原子彈

第三十九章 波茨坦:波蘭邊界問題

第四十章 我的記載的結束

創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丘吉爾根據他作爲英國首相兼國防大臣的親身經歷寫成的。全書共六卷,約閤中文360萬字,於1948-1954年間陸續出版。作爲盟國三巨頭之一,丘吉爾得以站在最高點俯瞰二十餘年的全球局勢。其回憶錄分析、展現了戰爭的起因和各國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以及戰爭進程的各個階段,涉及到多國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全書包括6大卷,除第一卷第一章完成於20世紀30年代後期之外(移入本書時僅在結尾部分稍加修改),其他各卷主要創作出版於1948一1954年之間。它的創作像《世界危機》一樣同由美國霍頓·米夫林公司和英國卡塞爾公司預付鉅額稿酬資助進行。由於作者英國戰時首相的特殊身份,一開始便飽受人們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