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指的是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簡稱二戰,也可以叫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德國向波蘭發動閃擊,標誌着戰爭的開始。

時間

一般認爲戰爭是於1939年8月31日爆發,這樣的論點是以德國入侵波蘭做爲起點,2天之後英國和法國便先後對德國宣戰。不過對於戰爭開始的日期仍然存有許多不同的意見,英國曆史學家安東尼·畢佛(Antony Beevor)等人則認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應該從1931年9月1日軍侵略中國東北三省開始計算。

另外也有如英國曆史學家A·J·P·泰勒等抱持着不同的想法,認爲抗日戰爭和在歐洲以及其殖民地所爆發的戰爭剛開始只不過是同時發生的不同軍事衝突,兩場戰爭最終於1941年合併而稱其爲“世界大戰”。其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始時間的說法還包括有在1935年10月3日時,因爲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的舉動而爆發戰爭。另外也有人認爲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屬於“歐洲內戰”(European Civil War)或者是“第二次三十年戰爭”(Second Thirty Years War)的一部分。

對於戰爭結束的確切日期,在學界同樣也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日期各國也多有差異。有些人認爲應該要參考如歐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1945年5月8日)作法,以納粹德國政府於柏林正式簽訂投降書的當天作爲基準,從而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期訂在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停戰協定那天。也有些人認爲在二戰結束應是1945年8月15日,因爲那天日本投降,而不是日本參與投降儀式正式投降的1945年9月2日那天。後者也認爲前一種說法反而會使戰爭結束於1951年,因爲直到那年日本才與世界各國簽署了對日和平條約,而德國甚至因爲分裂的緣故則一直到1990年才簽署和平條約。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徹底改變了協約國和同盟國的政治版圖,其中作爲戰勝國的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希臘和羅馬尼亞獲得領土作爲賠償,並且立即於這些領土上設立新的地方行政區劃以進行有效的管理,而戰敗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則紛紛宣告瓦解。另外一方面在1917年時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黨成功自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奪取了俄羅斯帝國的政權,也讓原本作爲參戰國之一的俄羅斯帝國跟着宣告結束。

儘管在戰爭結束後社會開始出現追求和平主義的聲音,許多歐洲國家仍充斥着民族統一主義和復仇主義的民族情節且越來越深化。特別是德國在簽署《凡爾賽條約》後喪失大量領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經濟優勢,使得德國社會對於領土收復以及復仇的思想更趨強化。然而由於《凡爾賽條約》的種種限制,德國仍然失去包括德國自身13%的領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過去德國在戰爭期間吞併的他國領土也被迫允許獨立,並以戰爭開銷與賠償爲由徵收鉅額賠款。條約中更進一步限制德國軍事力量的規模以及配備,包括了撤除空軍以及撤銷參謀部。而與此同時俄國內戰漸趨緩和,並且另外成立蘇聯掌管政權。

1918年到1919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導致德意志帝國瓦解並由另外建立的民主政府取代,新成立的德國政府後來又被稱作魏瑪共和國。然而在戰間期的這段時間,剛剛成立的魏瑪共和國便面臨了國內右派與左派各自支持者的權力爭奪衝突。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與英國和法國簽署1915年倫敦條約的意大利以獲得領土爲條件決定轉而投靠協約國集團,但是意大利的民族主義者不滿在戰爭結束後兩國並沒有遵守領土轉移的承諾,隨後因爲這次領土擴展事件反而讓意大利社會爆發衝突。而從1922年到1925年開始,以本尼託·墨索里尼爲首的法西斯黨成功於意大利獲得執政權力,並且以民族主義與極權主義廢除了原本的代議制民主結構,不斷打壓意大利當地的社會主義、左派和自由主義的的活動;同時意大利政府也積極展開許多外交策略,期望能夠將意大利發展成爲世界大國之一,而成爲“新羅馬帝國”。另一方面在德國,以阿道夫·希特勒爲首的納粹黨則開始嘗試在德國建立一個法西斯政府。伴隨着經濟大恐慌爆發之後,德國社會開始支持納粹黨執政,到了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爲德國總理。在國會縱火案發生後希特勒開始大力提拔納粹黨成員擔任政府重要官員,並開始將德國塑造成法西斯極權的一黨制國家。

1931年日本內軍國主義正趨高漲,帝國政府開始策劃如何能夠有效掌控中國領土並且獲取自然資源,進而藉此發展出足夠的實力來掌管亞洲地區。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東北,並隨即另外建立作爲傀儡政權的僞滿洲國 。此時蔣中正以“先安內,後攘外”迴應日本的入侵行爲,繼續剿共戰爭,以便穩定局勢,另一方面則期望國際聯盟協助處理日軍進佔中國領土的問題,但日本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行爲後隨即宣佈退出該組織。在這之後日本又發動了一連串的挑釁行爲如上海、熱河、河北,一直到1933年中日簽署《塘沽協定》雙方纔一度宣告停戰。不過中國仍組織志願部隊繼續在東北、察哈爾和綏遠等地抵抗日軍入侵。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阿道夫·希特勒在納粹黨黨代會上,1930年10月攝於魏瑪。

儘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1923年時發起一場以失敗告結的政變嘗試推翻德國政府,他仍然成功地於1933年合法成爲德國總理。他宣佈廢除民主制度,同時藉由民族主義的風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並很快便開始大規模地重整軍備。與此同時法國爲了確保意大利仍然與其同一陣線,允許意大利將埃塞俄比亞列爲自己的殖民地。然而在希特勒的主導下,德國於1935年再度合併原本作爲德國領土的薩爾盆地地區,而在獲得民意支持的情況下德國隨後推翻《凡爾賽條約》且加速重整軍備的計劃,甚至以大規模徵兵的方式擴充部隊兵力,而這些強調國家主權的舉動也更加加深了德國社會對於希特勒的聲望。

爲了能夠抗衡德國不斷髮展,英國、法國和意大利決定成立斯特雷薩陣線(Stresa Front)。另外蘇聯也懷疑德國的目標也包括佔領東歐的廣大領土,爲此蘇聯與法國也簽署《法蘇互助條約》(Franco-Soviet Treaty of Mutual Assistance);然而儘管《法蘇互助條約》已經簽署,該協議仍然堅持必須要經過國際聯盟的討論才能針對入侵行爲有所因應,這使得這一條約基本上並無威嚇力。而在1935年6月,英國甚至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更加緩和了先前《凡爾賽條約》的部分限制。而美國則於同年8月通過了中立法案,表示不會干涉美洲以外的國際事務。這也促使意大利於同年10月時入侵埃塞俄比亞,德國是少數願意表態支持意大利入侵舉動的歐洲國家,這也使得意大利在稍後德國吞併奧地利並未表示反對。

儘管1936年3月希特勒不顧《凡爾賽條約》和《羅加諾公約》而進駐萊茵蘭,但是其他歐洲列強對於此事並未多加干涉。同年7月時西班牙內戰爆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公開支持主張法西斯獨裁的佛朗哥部隊和蘇聯支持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軍隊交戰,這次雙方衝突也成了德國和意大利測試新型武器與作戰方式的地方,最終佛朗哥部隊於1939年初成功贏得內戰。1936年10月,德國和意大利組成了柏林-羅馬軸心。1個月後德國和日本簽署了《 反共產國際協定》,意大利則在隔年也加入其中。

戰前事件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2張

  1935年前往參加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的意大利士兵。

第二次意大利阿比西尼亞戰爭是一場十分簡短的殖民地戰爭(Colonial war),1935年10月意大利王國軍隊從意屬索馬里蘭和厄立特里亞發動對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軍事入侵,最終於1936年5月成功完成軍事佔領並將之併入意屬東非(Africa Orientale Italiana)作爲殖民地。這次軍事衝突也暴露出國際聯盟缺乏維護和平的力量,儘管意大利和阿比西尼亞皆是國際聯盟的成員,而意大利也明顯違反了國際聯盟所訂定的第十條規範,但是國際聯盟仍無法阻止意大利的作爲。

西班牙內戰(1936年—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3張

  1937年對格爾尼卡的轟炸。

德國和意大利爲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領導的國民軍提供軍事支持,並且協助打擊當時受到蘇聯支持、而明顯朝向左派傾斜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政府。德國和蘇聯也藉由這次代理人戰爭作爲契機,不斷拿這次衝突來測試新型武器和戰術。其中1937年4月德國禿鷹軍團蓄意轟炸格爾尼卡而受到當時社會的關注,這也使國際社會擔心未來的重要戰爭將會把平民居住區也納入轟炸範圍內。1939年4月國民軍贏得內戰,佛朗哥接掌政權併成爲獨裁者。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同盟國和軸心國都進行了交涉,但沒有達成任何重要的協議,不過他仍然派出志願軍前往東線爲德國作戰,但在總體上仍然保持中立,不允許任何一方借道或進駐西班牙國土。

日本入侵蘇聯(1938年)

1938年7月29日,日本於張鼓峯事件中首次入侵蘇聯領土,蘇聯部隊也隨即與日軍展開交戰。雖然這次戰鬥是以蘇聯勝利作爲結束,然而日本也因爲這次軍事衝突而有了外交談判的機會。稍後在1939年5月11日,日本決定將武力部隊移動到蒙古邊境哈拉哈河附近。儘管日本最初成功攻敗蒙古紅軍的防衛,但是在蘇聯的支援下最後日本關東軍仍然慘敗。

在幾次與蘇聯的軍事衝突後,日本政府深信他們應該儘可能與蘇聯政府透過外交手段調解,以避免蘇聯稍後對日方於中國的戰場有所幹預,同時也決定將之後的軍事目標轉往由美國和歐洲掌握的南太平洋地區。同時這次作戰也促使數名經驗豐富的蘇聯軍事領導人遭到提拔,例如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便在之後莫斯科戰役中便成了關鍵性的角色。

歐洲局勢及協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4張

在歐洲德國和意大利的舉動更加變得大膽,1938年3月德國併吞了奧地利,然而這件事只自其他歐洲列強中得到一點反應。這鼓舞希特勒希望能夠將過去作爲索賠的對蘇臺德地區重新納爲德國領土,並且以該塊土地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內作爲少數民族的德意志族羣主要生活地區而要求合併。法國和英國在不詢問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情形下,很快就在慕尼黑協定中承認蘇臺德地區應該歸德國所有,在種種壓力之下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只能接受領土移交的要求。但是不久之後,德國和意大利仍繼續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讓更多領土,這也使得鄰近的匈牙利和波蘭也開始備受威脅。到了1939年3月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尚未統一的部分,隨後在德國安排之下將捷克斯洛伐克分成德國管轄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和和親近德國的附屬國斯洛伐克共和國。

英國和法國對於德國的舉動感到震驚,但是希特勒仍進一步要求但澤利伯維爾與其合併,這促使法國和英國向波蘭保證支持其獨立。而當意大利在1939年4月攻佔阿爾巴尼亞後,英國和法國同樣保證會支持羅馬尼亞和希臘 。稍後不久英法與波蘭陸陸續續結爲同盟,而德國也與意大利正式簽署了交互合作的《鋼鐵條約》 。希特勒控訴英國和波蘭試圖“包圍”德國,並宣佈廢除《英德海軍協定》和《德波互不侵犯條約(英語:German–Polish Non-Aggression Pact)》。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5張

  1939年,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他身後的是莫洛托夫和斯大林。

1939年8月,德國和蘇聯祕密簽署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同時雙方也祕密於條約簽署時分配各方之後在“領土與政治重新安排”中所獲得的利益,也對之後如何處理波蘭問題上達成了協議。雙方約定由德國佔領波蘭和立陶宛西部地區,而蘇聯則是佔領波蘭東部領土、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比薩拉比亞等地。這一協議對希特勒來說相當重要,因爲它保證了德國在擊敗波蘭之後不必如在一戰中一樣兩面作戰。

8月末德國繼續向波蘭邊境進行動員,局面逐漸演化爲全面危機。在與意大利外長齊亞諾伯爵的私人會談中,希特勒表示波蘭是一個“不穩健的中立國”,必須服從德國的要求,否則就應當被“清算”以免日後在同西方國家的戰爭中消耗德國的兵源。同時他不認爲英國和法國會介入這一衝突。8月23日希特勒下令於8月26日進攻波蘭,但在聽說英國與波蘭達成了正式的互助協定以及意大利將保持中立之後,決定延遲進攻。作爲對英國希望直接談判的迴應,德國於8月29日要求波蘭派出代表來到柏林,商討關於割讓但澤和波蘭走廊以及保護波蘭境內德意志族裔的事宜。波蘭拒絕了這一要求,於是在8月31日晚間,德國宣佈談判破裂。

戰爭過程

歐戰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6張

  德國國防軍士兵推開波蘭與但澤利伯維爾間的邊境障礙物,攝於1939年9月1日。

1939年9月1日德國和其附屬國斯洛伐克一同進攻波蘭。9月3日法國、英國和英聯邦成員國紛紛正式向德國宣戰,但實質上給予波蘭的支援則十分少,只有在法國薩爾當地發起薩爾攻勢。不過9月3日時英國和法國也派遣海軍部隊封鎖德國外海,期望能夠破壞德國的經濟發展並給予戰況有些許支援。9月17日蘇聯在與日本就日蘇國界戰爭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後也緊接着入侵波蘭,波蘭領土隨即被德國和蘇聯瓜分,而立陶宛和斯洛伐克也獲得一部分土地。但儘管如此波蘭政府始終沒有宣佈投降,相反地另外組織了波蘭地下國(Polish Underground State)和波蘭家鄉軍,繼續在之後連同佈署在波蘭周遭各條戰線的盟軍部隊一同作戰。此外大約有100,000名波蘭軍事人員則撤離到羅馬尼亞和波羅的海國家,這些士兵後來也加入抵禦德國部隊進攻的行列,而著名的波蘭軍情處密碼局(Biuro Szyfrów)則帶着有關破解密碼的資料撤離到法國。同一時間日本則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中國城市長沙市首次發起攻勢,但是在9月下旬被中國軍擊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7張

  波蘭戰役中位於比得哥什附近的一號坦克部隊,攝於1939年9月。

在對波蘭和立陶宛政府進行干預後,蘇聯依照《德蘇友好合作劃界條約》(German–Soviet Treaty of Friendship,Cooperation and Demarcation)的內容強迫波羅的海國家“協助蘇聯軍隊於他們國家內進駐” 。然而在1939年11月芬蘭拒絕了蘇聯近乎侵略領土的要求,隨後雙方便爆發了軍事衝突,最終在1940年3月由芬蘭作出讓步簽署了《莫斯科和平協定》。在這之中儘管法國和英國已經向德國宣戰,但是仍儘可能援助芬蘭抵禦蘇聯的入侵,而蘇聯也因爲這入侵舉動而被國際聯盟剔除。

而在西歐,英國開始將其軍隊部署到歐洲大陸,但由於英國部隊始終沒有和德軍發生軍事衝突,這使得這段時間又被稱作“假戰”。一直到1940年4月開始,德軍再發起大規模入侵的情況下才有所交戰。1940年2月時,蘇聯和德國另外簽署了《德蘇貿易協定》(German–Soviet Commercial Agreement),由蘇聯提供各式原料來換取德國的軍事和工業設備,而德國也能夠藉此迴避盟軍對其的原料封鎖。

1940年4月德國爲了避免盟軍藉由威爾弗瑞德行動(Operation Wilfred)來阻擋瑞典鐵礦運往德國的路線,決定入侵丹麥和挪威以確保原料的運輸。丹麥立即宣告投降,而儘管盟軍提供協助德軍仍然在2個月內攻佔挪威 。1940年5月爲了避免德國搶先攻佔,英國隨即入侵冰島以實施軍事管制。同時因爲挪威戰役的失敗,溫斯頓·丘吉爾於1940年5月10日取代了內維爾·張伯倫,成爲英國新任首相。

軸心國推進

西歐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8張

  法國戰役結束後,納粹德軍在巴黎進行勝利遊行,攝於1940年6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9張

  德軍轟炸後的倫敦景象,1940年12月29日。

1940年5月10日,德國開始策劃入侵法國、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在幾天內德軍便以閃電戰戰術成功攻下荷蘭和比利時。法國所設下的馬奇諾防線使得法軍認爲透過天然屏障能讓德軍裝甲車輛無法突破,然而德軍則先攻佔防禦較爲薄弱的阿登後隨即攻擊位在比利時的盟軍側翼。最終到了同年6月初時,英國軍隊放棄其運到歐洲大陸的重型裝備並自敦刻爾克緊急撤離。而6月10日時意大利也跟着德軍入侵法國,並且向法國和英國宣戰,12天過後法國政府便宣佈投降。向軸心國投降的法國一部分領土很快便被納入德國和意大利佔領區,而法國本土則是由殘存國家身份的維希法國所管理著。7月3日英軍則襲擊停泊在法屬阿爾及利亞(French Algeria)的法國艦隊,以防止德國將法軍艦隊納入自己的海軍中。

同年6月在法國戰役即將結束的最後幾天,蘇聯也強行併吞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國家,同時也吞併了羅馬尼亞具有爭議性的巴撒拉比亞地區。與此同時,納粹德國也和蘇聯在政治與經濟合作上逐漸陷入僵局,這使得德國和蘇聯開始爲彼此交戰進行準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10張

  不列顛戰役中的德國空軍He 111轟炸機。

在成功瓦解法國後,德國開始嘗試藉由空中優勢來取得英國上空的制空權,同時也發起海獅計劃準備入侵英國 。然而德國空軍的作戰行動並沒有達成目標,這使得入侵計劃在9月時便宣告取消。而儘管德國開始將其佔領的法國港口作爲其新基地,但是德國海軍對於仍保有一定實力的英國皇家海軍並沒有獲得收益,這使得德國決定改以U型潛艇在大西洋巡邏並對英國航運展開攻勢。另一方面意大利則將重點放在地中海周遭地區,於6月時開始圍攻馬耳他、8月攻佔英屬索馬里蘭,並且在1940年9月時入侵作爲英國殖民的埃及。日本則在9月時開始強化對中國的封鎖,派遣部隊佔領位在法屬印度支那北部的數個基地。

在此期間態度保持中立的美國決定採取新方案,以協助中國和西方盟國作戰。1939年11月美國政府就中立法案進行修訂,允許盟軍以“現購自運”的方式來購買軍事物資與裝備。在1940年時德國成功攻佔巴黎後,美國海軍也藉由《兩洋海軍法案》(Two-Ocean Navy Act)開始顯著擴大其規模;而在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後,美國則對日本實施有關鐵、鋼和機械零件的禁運。到了同年9月,美國還同意英國購買原本於美國基地封存的驅逐艦 。但儘管如此,一直到1941年以前大部分的美國公民仍繼續反對美國隊任何軍事衝突直接干預。

而爲了對付於背後支持同盟國的美國,1940年9月底日本、意大利和德國簽署《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組成軸心國集團。《三國同盟條約》中規定除了因應蘇聯主動進攻而另外處理外,任何國家都必須協助任何雖未參與戰爭但仍被攻擊的軸心國國家。在這段期間,美國則繼續通過了租借法案來支援英國和中國作戰;美國也授權美國海軍保護英國所購買的物資和裝備運往大西洋中間的安全區,之後由英國艦隊接手進行管理。也因此德國和美國在1941年10月陸續在大西洋北部和中部發生數次海戰,但是美國在官方立場上仍然持續保持中立。

地中海

1940年11月時,軸心國開始大規模擴展自身的勢力。1940年10月時意大利嘗試入侵希臘,但是在幾天內便被擊退,甚至很快被反推到阿爾巴尼亞地區而陷入僵局。至1940年12月,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相繼加入了軸心國行列,而大英帝國所組成的部隊也開始對對位在埃及和東非的意大利軍隊展開攻勢。到了1941年年初,意大利軍隊已經被大英帝國部隊逼到利比亞,而丘吉爾也下令派遣部隊前往非洲,並且藉此加強正在與希臘交戰的意大利部隊的壓力。意大利皇家海軍也遭受了十分慘重的損失,皇家海軍派遣航空母艦攻擊位在塔蘭託的意大利部隊,這次攻擊也導致3艘隸屬於意大利個的戰列艦受損,而之後在馬塔潘角海戰中意大利又損失更多艘軍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11張

  德國傘兵從Ju52運輸機空降到希臘克里特島上作戰,攝於1942年5月。

德國人便決定介入戰事並協助意大利作戰,希特勒於2月時將部分德國軍隊派遣前往利比亞當地,並且在3月底時已經對德部隊便已經數次發動小規模進攻。而到了4月時,以德軍部隊爲首組成的聯軍成功推進到埃及周遭,甚至對盟軍發起了託布魯克圍城戰。之後大英帝國部隊於5月時發起簡潔行動(Operation Brevity),6月時再度發起了戰斧行動,但這2次針對軸心國部隊的攻勢隨後都面臨失敗。而3月初時保加利亞簽署加入軸心國集團,這促使德德國決定要對巴爾幹地區進行干預,隨即入侵希臘和南斯拉夫並另外組織政府。軸心國部隊在巴爾幹地區很快獲得進展,在5月底德軍部隊攻佔希臘克里特島後,成功迫使同盟國軍隊於此處撤退。6月中旬,克羅地亞加入軸心國集團。

不過處於劣勢的盟軍,在這段期間也有獲得少數勝利,德國佔領法國及扶植維希政府後,本來希望法屬敘利亞託管地能夠在中東參與對英國的作戰,然而同盟國部隊成功破壞在維希法國空軍基地內的德軍,進而阻止敘利亞在伊拉克於後方發動叛亂。稍後在自由法國部隊的協助下,同盟國部隊也入侵法國在中東的託管地敘利亞和黎巴嫩,以防止這類事件再度發生。同時,英軍在1941年向意屬東非反攻,成功奪回索馬里及埃塞俄比亞等東非地區的控制。而在大西洋英國成功擊沉了德國旗艦俾斯麥號,這使得日益低迷的民衆士氣再次受到鼓舞。同時英國皇家空軍也在不列顛空戰中成功抵禦了德國空軍的轟炸,最終德國於英國上空的主要襲擊在1941年5月宣告結束。

亞洲

而在亞洲戰區,儘管雙方都互有發起攻勢,但是在1940年時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陷入僵局。日本爲了增加對中國所施加的壓力,決定開始優先攻佔重要位置以阻止供應路線,同時與準備與西方列強展開戰爭。爲了能夠成爲之後歐洲和亞洲穩定之後的霸主,德國、日本和蘇聯開始對之後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進行準備。儘管德國與蘇聯正逐漸處於緊張的局勢,日本考慮到一方面德軍在歐洲戰場上仍佔有優勢,而另一方面自身的目標則是奪取被歐洲國家殖民的東南亞地區其豐富資源,爲此日本與蘇聯2個強盛國家在1941年4月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 。但是在另一方面,德國則逐步在蘇聯邊境佈署軍事武力,準備在之後直接攻擊蘇聯。

全球衝突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12張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局勢變化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13張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起了巴巴羅薩行動,聯合其他歐洲軸心國集團的成員國以及芬蘭共同入侵蘇聯。其中作戰目標是期望能夠藉由快速突擊的方式攻佔波羅的海地區(Baltic region),之後佔領莫斯科和烏克蘭等重要地區,最終戰略目標(Strategic goal)則是在1941年末攻下從阿斯特拉罕至阿爾漢格爾斯克所連結的AA戰線以內範圍,並且能夠有效掌握裏海和白海的周遭交通。希特勒的目標是藉由發展成爲軍事大國的德國來消除蘇聯本身以徹底消滅共產主義,並且藉由驅趕當地居民的方式來獲得所謂的“生存空間”;同時德國也希望能夠攻佔蘇聯的重要地區,並且藉由當地的戰略資源進而能夠擊敗德國的其他對手。

雖然蘇聯紅軍在戰爭之前亦有準備戰略反攻計劃,但是軸心國部隊發起的巴巴羅薩行動仍迫使蘇聯最高統帥部 (英語:Stavka)只能夠採取戰略防衛(英語:Strategic defence)作戰。到了夏日期間,軸心國成功進佔大量的蘇聯領土並且也造成蘇聯軍方巨大的人員和物資損失。然而到了8月中旬德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決定讓漸趨勞累的德國中央集團軍暫止發起對於蘇聯的包圍作戰,並且連同第2裝甲軍團(2nd Panzer Army)一同向烏克蘭以及列寧格勒推進。德軍在對基輔的攻勢中獲得壓倒性的成功,導致一共有4個蘇聯集團軍遭到圍剿和殲滅,這也讓德軍得以更早佔領克里米亞到烏克蘭東部的工業發達地區。

將近75%的軸心國部隊以及絕多數原本佈署於法國和地中海中部的空軍部隊陸陸續續轉移到東線,這促使英國政府重新思考其大戰略計 。同年7月英國和蘇聯一同組成了反對德國的軍事同盟,同時英國和蘇聯也一起入侵伊朗,以確保波斯走廊(Persian Corridor)和伊朗當地油田不會被德軍佔領。到了8月英國和美國則一同簽署了《大西洋憲章》。

到了10月加入軸心國的羅馬尼亞亦和軸心國集團一起攻打烏克蘭以及波羅的海地區。但是在揚·安東內斯庫強烈希望打擊共產主義的想法下,羅馬尼亞部隊大量投入列寧格勒圍城戰並且奪回過去割讓給蘇聯的領土。在稍後軸心國部隊成功塞瓦斯托波爾,並且將主要的兵力改調往莫斯科以展開進攻。在經過兩個月的激戰後,德軍部隊幾乎達到莫斯科外圍地區,然而經過長期行軍而疲憊不堪的部隊也迫軸心國暫緩進攻。儘管軸心國部隊成功攻佔了廣大的領土,然而在這次交戰中並沒有達成主要目標;許多重點城市仍然在蘇聯堅持抵抗下始終無法擊潰,這也使得蘇聯在之後仍保留相當程度的軍事潛力。而在巴巴羅薩行動宣告結束之後,也意味着歐洲戰場的閃擊戰階段也已經結束了。

12月初蘇聯正式動員所有後備部隊並準備與軸心國部隊展開作戰。蘇聯開始依據理查·佐爾格等間諜所蒐集的資訊陸陸續續將軍隊移往東線準備作戰,期望能夠防止軸心國集團繼續往蘇聯領土進攻,而面對日本關東軍則只佈署最少的兵力來作爲警戒用。到了12月5日開始蘇聯發起了大規模的反攻作戰,對佈署戰線長達1,000公里的德軍展開攻勢,併成功往西推進100公里—250公里之處。

德國在歐洲所獲得的一連串勝利,在某些程度上也鼓勵日本對歐洲各國政府施展壓力。已流亡英國的荷蘭政府同意繼續供應日本由荷屬東印度所製造的石油,但是拒絕將該殖民地的控制權移交給日本政府。相反的維希法國則同意日本繼續佔領法屬印度支那。1941年7月美國、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政府決定以日軍試圖佔領中南半島爲由而凍結所有來自日本的資產,而提供日本近80%石油的美國也決定嚴格實施石油禁運政策。這項石油禁運政策促使得日本可能必須放棄其在亞洲的野心計劃、並且逐一暫緩對中國所發起的戰爭或者是以武力攻佔領土的方式來獲取所需要的自然資源。對此日本軍方完全捨棄了第一個方案,並且許多軍官認爲石油禁運實際上就是對日本展開的潛在“宣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14張

  亞利桑那號戰列艦在日本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突襲中沉沒,1941年12月7日。

日本計劃迅速以武力的方式攻佔歐洲位於亞洲的殖民地地區,並隨即建立一個延伸至太平洋中線的大型防衛圈。隨後日本便會盡可能使用在東南亞所獲得的資源,來對遭受第一波攻擊的同盟國軍隊展開防禦作戰。爲了防止之後美國對於日本的作法展開干預,日軍從一開始便策劃對於防衛圈外圍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展開殲滅性攻勢。1941年12月8日(北美地區爲12月7日),日本同時對由英國與美國所掌握的東南亞周遭地區和太平洋島嶼展開攻勢,在這其中也包括有偷襲位於珍珠港的美國艦隊、攻佔泰國和馬來亞地區以及佔領中國香港等等。

這一系列的襲擊促使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其他同盟國國家正式對日本宣戰,德國和其他簽署《三國同盟條約》的成員國也作出迴應並向美國宣戰。1942年1月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等政府一同簽署了《聯合國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在內容中再度申明瞭《大西洋憲章》的觀點。然而蘇聯本身並沒有完全遵守《聯合國宣言》的內容,除了繼續依照過去與日本簽署的協議而對於日軍保持中立的態度,同時本身對於自決原則也沒有表達正面支持。而從1941年斯大林陸陸續續要求丘吉爾以及羅斯福在法國展開“第二戰線”。其中東部戰線當時已經成爲歐洲戰區的主要戰場,蘇聯在這次軍事衝突中有將近數百萬的傷亡者,相反的同樣作爲同盟國成員的西方國家則大約損失數十萬人。不過丘吉爾和羅斯福則表示他們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在其他同盟國始終無法確保優勢的情況下使得蘇聯只能夠繼續單獨抵抗德軍攻勢,這也使得蘇聯在戰後不斷以此來向西方國家要求賠償。

1942年4月日本與其合作國泰國已經幾乎完全佔領緬甸、馬來亞、印尼、新加坡和拉包爾等地,盟軍部隊在日軍攻勢下普遍造成嚴重的損失,同時日軍也俘虜了大量的囚犯。儘管日軍在科雷吉多島當地遭遇強硬抵抗,1942年5月菲律賓最終仍然遭到日軍佔領且逼使得菲律賓自治領政府被迫流亡。而日本海軍也在在南海、爪哇海和印度洋中獲得勝利,並且成功轟炸盟軍部隊位於澳大利亞的重要海軍基地達爾文。

面對美國海軍開始大力協助英軍運補作業,納粹德國海軍決定主動對美國大西洋沿岸所有運輸船隻展開攻擊。而儘管德軍已經造成蘇聯極大的人員與物資損失,歐洲軸心國成員停止對於主要佈署在俄羅斯中部和南部地區的蘇聯軍方展開攻勢,相反的開始強化自身對於所佔領領土的控制能力。而在北非戰場方面,德軍於1月時對英國展開大規模攻勢,一直到2月初英軍才勉強在加查拉戰線中抵禦德軍進攻。但儘管軸心國集團暫緩部隊的進攻速度,以德國爲首的歐洲軸心國仍加緊準備以投入下一波攻勢。

停止攻勢

太平洋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15張

  日本的推進狀況,截至1942年中旬。

早在1942年5月日本開始發起兩棲作戰的MO作戰,準備佔領莫爾斯比港來阻斷美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通訊以及物資流動。然而盟軍成功在珊瑚海海戰之中,阻止了日本海軍持續往前推進。在美軍成功空襲東京之後,日本計劃佔領中途島並引誘美國航空母艦在周遭作戰,期望能夠一次徹底擊潰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與此同時爲了能夠吸引美軍的注意,日本也另外派遣部隊佔領隸屬於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羣島。日本軍方將大規模的攻擊計劃設定在6月初展開,然而美國於5月下旬時成功破解日本海軍的通訊密碼,在充分了解計劃內容和部隊安排後美軍成功憑藉著資訊優勢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戰役後也勢力大爲削減許多。

在積極策劃的中途島戰役反而損失大量航空母艦後,日本改將重點放在自陸地上發起攻勢佔領位於巴布亞領地(Territory of Papua)的莫爾斯比港。而美軍則是計劃對位在日本所羅門羣島南部的軍事基地展開反擊,陸陸續續準備佈署兵力前往瓜達爾卡納爾島,同時美軍也希望能夠另外發起攻勢打擊日本在東南亞重要基地的拉包爾 。

美軍兩項計劃於7月開始展開,然而9月中旬時日本將瓜達爾卡納爾島列爲優先保衛的目標。日本首先將於布納-哥納當地與美國和澳大利亞部隊作戰的日本新幾內亞部隊撤離,陸陸續續開始將大量兵力從莫爾斯比港地區移往北部省當地支援。而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成爲雙方激烈爭奪地區後,雙方的支援部隊與物資開始紛紛嘗試藉由船艦運送的方式提供。最後到了1943年,日本決定不再繼續增加支援部隊並開始規劃準備撤離。同一時間,盟軍也開始在緬甸發起數起攻勢。首先在1942年年底之針對若開邦發起作戰行動,然而反遭到日軍的反擊並損失大量人力與物資,最終在1943年5月重新撤退回到印度。另外緬甸戰區的盟軍也派遣緬甸遠征軍特種部隊(Chindits)在日軍勢力範圍處展開騷擾作戰,並在4月下旬成功獲得些許戰果。

東線

而位在德國東線戰場部分,軸心國集團成功在刻赤半島和哈爾科夫中擊敗蘇聯反攻。1942年6月時,德軍決定對於蘇聯南部地區發起大規模的藍色行動,希望藉此佔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與庫班(Kuban)沙特,同時繼續維持在保北方和中部地區的佔領區統治。爲此德國南方集團軍將自身兵力分成兩大部分,分別是負責攻佔頓河的A集團軍(Army Group A)與佔領高加索東南側窩瓦河一帶的B集團軍。另一方面,蘇聯則決定於德軍極有可能攻佔的斯大林格勒進行駐防。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16張

  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展開反擊,1943年2月。

11月中旬時儘管德軍已經攻下斯大林格勒,然而之後所面臨的城鎮戰卻使得德軍遭遇苦戰,這時蘇聯也開始準備第二次的冬季反攻計劃。其中蘇聯部隊成功在天王星行動包圍德軍絕大多數的部隊勢力,但是在稍後展開的火星行動中蘇聯卻反而獲得大量的損失。不過在一連串反攻計劃下在1943年2月上旬德國陸軍已經難以繼續維持戰線,其中原本佔領斯大林格勒的德軍部隊宣告投降,而軸心國集團也將前線往回徹到夏季攻勢前的位置。不過同樣在2月下旬,隨着蘇聯部隊的撤離行動反而讓德國對哈爾科夫發起攻勢,最後軸心國部隊在庫爾斯克建立了較爲突出的前線陣地。

西歐/地中海

另一方面在1941年11月時盟軍於北非發起反攻,在十字軍行動(Operation Crusader)中成功收復原本德國和意大利的佔領地區。而爲了避免日軍佔領維希法國所統轄的馬達加斯加作爲基地,1942年5月上旬英軍發起佔領攻勢。稍後軸心國集團成功自利比亞發起攻勢擊敗同盟國部隊,同時逼使盟軍被迫退回到埃及,雙方最終於阿拉曼當地陷入膠着情況。而在歐洲大陸這一部分,儘管同盟國戰略性派遣突擊隊攻佔迪耶普的重要設施,但最後仍然遭到擁有優勢兵力的德軍部隊所擊潰。這次作戰也使得同盟國部隊瞭解除非有更好的計劃策劃、武器裝備以及後續規劃,否則西方同盟國並無法發動大規模的入侵行動。

1942年8月,盟軍成功擊潰德軍對阿拉曼發起的第二次攻勢,但在面臨重大損失以及需要物資補給的情況下英軍發起基座行動援救馬耳他。兩個月後盟軍自埃及發起大規模作戰行動,成功逼使軸心國部隊撤離利比亞而於更西方北非基地駐守。同一時間英國與美國聯合部隊也跟近佔領法屬北非,這也促使統轄該地區的殖民政府決定加入同盟國行列。面對法國殖民地改投靠同盟國集團的作爲,希特勒決定派遣部隊佔領維希法國。雖然對於這違反停戰條約的軍事行動法軍並沒有抵抗,然而法國仍特意破壞自己的海軍艦隊以防止納粹德國將其收歸使用。隨後德意志非洲軍開始自突尼斯當地撤離北非戰場,到了1943年5月同盟國軍隊則成功佔領該地。

盟軍反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17張

  參與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野外稍作休息,攝於1942年11月。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結束之後,盟軍針對日本於太平洋地區的部隊開始展開反擊行動。1943年5月,同盟國軍隊前往阿留申羣島與佔領當地的日本部隊進行交戰。之後盟軍將其目標轉往拉包爾並開始嘗試佔領周遭島嶼以阻礙日軍的補給路線,同一時間也針對太平洋中部日軍所佔領的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羣島展開反擊。1944年3月底時盟軍成功完成這兩個目標,此外也瓦解了日本於加羅林羣島的重要根據地特魯克島。到了4月時,同盟國部隊決定優先奪回西新幾內亞地區。

東線戰場方面,德國和蘇聯在1943年春季和夏初都沒有進行作戰,相反的彼此都計劃於蘇聯中部展開大規模攻勢來化解僵局。1943年7月4日,德軍自其戰線突出的庫爾斯克地區展開大規模攻勢行動;然而在蘇聯故意吸引德軍深入再殲滅以及優良的防禦措施準備下,德軍持續一個禮拜的攻勢後便開始被迫撤離。然而儘管德軍在這次會戰中有數次成功取得戰術性成功,然而在希特勒的強烈介入之下反而使得行動提前宣告結束。在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於西方同盟國於7月9日對西西里島展開入侵行動,而在這之後一個月後同盟國部隊成功擊潰意大利軍方,並且開始大規模追捕墨索里尼。

1943年7月12日蘇聯則發起自己的反攻作戰,這次行動成功消除了位於東歐的德國部隊期望能夠繼續保持僵局戰況的期望。而自庫爾斯克會戰是以蘇聯勝利結束後,除了意味着德軍於東線的優勢逐漸消逝外,同時也給蘇聯東線戰場的主動權地位。雖然德國試圖匆忙強化佈署的黑豹-沃坦防線(Panther-Wotan line),然而蘇聯軍對仍然自斯摩棱斯克和第聶伯河展開攻勢,併成功突破德軍於東線的防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18張

  同盟國空軍正在轟炸位在意大利的重要運輸幹道。

1943年9月西方盟軍入侵意大利本土後,意大利政府隨即開始與盟軍協商停戰事宜。在面臨即將失去意大利部隊協助的情況下,德國派遣部隊試圖奪取意大利部分地區且實施軍事管理,並且另外設立一連串的防線駐守着。同時德國特種部隊也在橡樹行動中成功救出墨索里尼,並且儘快將其送往德國佔領地區內,另外成立新的意大利社會共和國。而在意大利本土經過數場戰鬥後,一直到11月中旬西方盟國的主要部隊纔開始與德軍設立的冬季防線交戰。

而德軍與大西洋海上的作戰也開始受到阻撓,自1943年5月開始盟軍新開發的反潛設備成功阻擋德國潛艇的攻勢,而大量德軍潛艇損失也迫使德國海軍暫停在大西洋海上的攻擊行動。1943年11月,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溫斯頓·丘吉爾與蔣中正於開羅召開會議,在會議上首次確認了有關日本所佔領土的解決。而稍後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也則召開德黑蘭會議繼續討論戰後問題,其中西方盟國約定將在1944年入侵歐洲大陸,而蘇聯則是同意在德國戰敗後3個月內向日本宣戰。

從1943年11月日本與中國爆發持續7周的常德會戰。1944年1月盟軍針對意大利戰場的防線發起了一系列攻勢,甚至希望能借由兩地包抄的方式瓦解德軍防線。同樣在東線戰場,蘇聯在1943年年底開始嘗試對包圍列寧格勒地區的德軍展開攻勢,並在這攻勢中成功結束歷史上持續最長且最致命的圍攻作戰。隨後蘇聯展開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以逼使德國北方集團軍撤離波羅的海地區,但是在納爾瓦戰役後成功佔領過去德國所統治的愛沙尼亞後短暫停止進攻,並且協助愛沙尼亞流亡政府(Estonian Government in Exile)重新掌握政權,而之後針對波羅的海國家作戰時蘇聯也多以這種模式處理。1944年5月下旬,蘇軍成功攻佔克里米亞,這成功促使位在烏克蘭的軸心國部隊紛紛開始向西方後撤;然而在同一時間蘇聯入侵羅馬尼亞時,則反遭到當地駐守的軸心國部隊所擊退。而同盟國部隊亦在意大利戰場上獲得戰略性勝利,成功促使德軍部隊往北方防線撤離,到了6月4日時成功攻佔羅馬。

然而在亞洲戰區上同盟國部隊卻始終沒有獲得更加進一步的進展,其中1944年3月時日本決定從兩個地區展開反擊。首先針對位於英國於印度邊境地區發起烏號作戰(ウ號作戦),並且一度使得英軍部隊在英帕爾與科西瑪遭到圍困。不過在1944年5月時英國軍隊發起反擊,成功逼使日軍撤回緬甸,而在1943年年底時進攻緬甸北部的中國部隊也成功將日軍圍困於密支那地區。另一方面日本也決定強化對於中國入侵行動的進展而發起一號作戰,除了一方面藉此攻勢確保日本所佔地區的交通運輸外,另一方面也期望徹底破壞同盟國提供中國物資的機場設備 。到了6月時日本已經佔領了河南省,並且針對湖南省與長沙一帶展開大規模的攻勢。

最後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19張

  美國陸軍第1師士兵搭乘登陸艇於奧馬哈海灘登陸,攝於1944年6月6日(D-Day)。

在蘇聯的施壓之下,1944年6月6日西方盟軍開始大規模入侵法國北部。同一時間佈署在意大利的數支盟軍部隊在重新劃分單位後繼續襲擊法國南部地區。伴隨着登陸計劃的成功,駐守在法國的德國陸軍部隊始終無法有效阻擋同盟國的攻勢。在法國抵抗力量(French Resistance)的協助之下,自由法國於8月25日時宣告成功解放巴黎;而在整個下半年間,西方同盟國陸續逼迫其他駐守於西歐各國的德國軍隊撤離。但是儘管盟軍部隊從西歐往東進攻的計劃並無遇到大規模阻擋,然而當盟軍部隊企圖空降荷蘭當地的市場花園行動卻以失敗作結束,這使得盟軍原本打算另外自德國北部攻擊的計劃只能暫止。在此之後西方盟軍逐漸往德國逼近,並在嘗試穿越盧布河(Rur)時遭到德軍較大規模的攻勢阻擋。而原本計劃從意大利往北進攻的盟軍部隊,同樣被最後一個德軍所設下的哥德防線所阻擋着。

而在6月22日時,蘇聯則發起巴格拉基昂行動來向白俄羅斯展開主動進攻,並幾乎摧毀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的主要兵力。而在這之後,蘇聯部隊則開始向烏克蘭西部和波蘭東部的德國軍隊展開攻勢。蘇聯的快速進展促使許多波蘭家鄉軍成員開始展開暴風行動(Operation Tempest),其中又以華沙和斯洛伐克南部地區的反抗聲勢最大。然而在蘇聯沒有積極提供協助的情況下,這些反抗行動紛紛遭到德軍部隊的鎮壓。隨後蘇聯紅軍戰略性包圍並殲滅了佈署在羅馬尼亞東部的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Army Group South Ukraine)部隊,並促使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當地發生政變,隨後這兩個國家便宣告加入同盟國的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20張

  1944年10月25日,瑞鶴號航空母艦在萊特灣海戰即將沉沒時下達棄船命令。

1944年9月蘇聯部隊提前進入南斯拉夫,這項作法一方面成功逼使佔領希臘的德國部隊迫迅速撤離外,另一方面也促使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的軸心國部隊遭到孤立。爲此自1941年開始領導共產黨游擊隊的約瑟普·布羅茲·鐵托開始進行更大規模的遊擊行動,最終成功掌控南斯拉夫境內並且阻止德國部隊的進佔。另外蘇聯也提供少數資源協助在塞爾維亞北部的游擊隊反抗塞爾維亞救國政府部隊,最終兩者在10月20日時一同解放首都貝爾格萊德。幾天過後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並於1945年2月攻陷德國邊境並佔領匈牙利的重要城鎮布達佩斯。但相較於蘇聯在巴爾幹半島地區獲得的一連串勝利,蘇聯在針對芬蘭所發起的攻勢之中始終遭遇芬蘭反抗勢力的反擊而無進展,雙方並在卡累利阿地峽隨即陷入膠着。最後芬蘭同意以和平且不併吞爲前提的情況下籤署停戰協定,隨後芬蘭隨也轉移到同盟國陣營的行列。

而自7月開始,位在東南亞的英國部隊成功擊退日本發起的大規模攻勢,同時將日軍逼往欽敦江地區駐守,而中國部隊也成功奪回密支那。

不過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則漸漸獲得優勢,並且不斷自太平洋往日本週遭島嶼逼近。1944年6月中旬,美軍開始針對馬里亞納羣島及帕勞等地發起一連串的攻勢,並且在菲律賓海海戰中對日本海軍獲得決定性的勝利。一連串的戰事失敗逼使得東條英機辭去日本首相一職,同時美國陸航隊也開始自周遭基地對日本本土發起密集的襲擊。10月下旬美軍部隊成功佔領菲律賓萊特島,而在作爲歷史上最大規模之一的萊特灣海戰成功獲得關鍵性勝利。

最後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21張

1944年12月,德國開始集結剩下的部隊以及後備武力並於阿登發起大規模反擊攻勢,德軍希望藉由奪回安特衛普港口來讓以佔領大多數土地的西方盟軍暫緩攻勢。在這之後德國政府希望能夠促使同盟國集團提前分裂,藉由政治的手法來讓德國在進行談判時能夠獲得有利地位。然而到了1月時德軍的攻勢遭到擊退,而德軍也沒有獲得實質上的戰略目標或者是收益。但是在意大利戰場上,盟軍部隊仍然遲遲無法擊敗德軍所佈署的防線。1945年1月中旬蘇聯從波蘭維斯瓦河發起進攻,很快的蘇聯軍方便往前推進到德國奧德河處,並且成功佔領東普魯士。而在1月4日時,美國、英國與蘇聯領導高層展開雅爾塔會議;除了同意德國投降後將採取分區統治外,而蘇聯也再次確認將會向日本宣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22張

  盟軍佔領德國國會大廈,1945年6月3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23張

  蘇軍副總司令朱可夫和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在柏林勃蘭登堡門,1945年7月12日。

到了2月時蘇聯入侵西里西亞與波美拉尼亞,而位於西線的盟軍則將戰線成功推進到萊茵河處。3月時,盟軍部隊分別自萊茵河北部、萊茵河南部以及魯爾地區渡過萊茵河,並且隨即在魯爾成功包圍德國B集團軍;另一方面,蘇聯紅軍則迅速將東部戰場推進到維也納。4月初時盟軍部隊終於突破位在意大利的防線並與將戰線推往德國西側,而在4月下旬時蘇聯部隊則成功進入柏林外圍。4月25日時,同盟國部隊首次在易北河交會。而到了1945年4月30日德國國會大廈遭到蘇聯部隊佔領,也意味着納粹德國整個軍事行動的失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24張

  日本外務大臣重光葵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籤署《降伏文書》,1945年9月2日。

而在同盟國集團快速往德國推進期間,各國政府的重要領導人也有所變化。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於4月12日逝世時,改由副總統哈瑞·杜魯門繼任職位。而意大利法西斯領導人墨索里尼則是在4月28日時,遭到意大利抵抗運動(Italian resistance movement)成員逮捕並擊斃。而在兩天之後希特勒則自殺身亡,德國政府則改由卡爾·鄧尼茨所繼任。而軸心國部隊也開始紛紛向盟軍投降,其中在4月29日時駐意大利德軍正式投降,5月7日美英法蘇四國攻入柏林後德國政府則前往漢斯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German Instrument of Surrender);不過正式的文件則是5月8日於柏林重新簽署,也因此5月8日這一天也被訂定爲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不過蘇聯在簽署投降書後仍然遭到德國中央集團軍反擊,並一直到5月11日才宣告結束。

另一方面太平洋戰區美軍部隊則獲得菲律賓自治領部隊的協助,其中盟軍於1945年1月登陸呂宋島,並且在3月時成功攻下馬尼拉。在這一系列戰役中,雖然美軍在總兵力上處於劣勢,但在戰鬥力上處於絕對優勢,日軍在此階段遭受了極爲巨大的傷亡,殘餘日軍紛紛退入菲律賓呂宋島、棉蘭老島等人煙稀少島嶼。

1945年5月,以澳大利亞爲主的同盟國部隊登陸婆羅洲,並且藉此成功獲得當地的油田。英軍、美軍和中國部隊成功擊敗佈署於緬甸北部的日本部隊,而到了5月3日時英軍成功進佔仰光。而在1945年4月6日到6月7日爆發的湘西會戰,中國軍隊開始策劃大規模的反擊行動;而美軍也在3月到6月底這段期間開始進一步往日本本土逼近,陸陸續續佔領硫磺島和沖繩島。而美國也不斷對日本本土施加壓力,除了派遣大量轟炸機炸燬日本主要城鎮外,同時美軍潛艇也在日本近海封鎖其對外的物資進口。

7月11日時,盟軍領導人前往德國召開波茨坦會議。其中在《波茨坦協定》中除了確認有關先前簽署的德國戰後處理外,同時也重申日本必須接受無條件投降的要求。不過在這次會議之中由於英國進行國會大選,使得英國首相改由艾德禮接替丘吉爾的職位。但是由於日本遲遲沒有正面迴應《波茨坦協定》的內容,美國政府決定對廣島市以及長崎市展開核子轟炸。與此同時蘇聯則依照雅爾塔會議的內容入侵日本所佔領的東北地區,並且順利擊敗擁有日本最大規模兵力的關東軍,此外還佔領了庫頁島與千島羣島等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並於9月2日在美國最後一艘戰艦密蘇里號甲板上籤署《日本投降書》,這也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