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黎薩爾是誰?爲什麼被稱爲菲律賓國父

黎薩爾是誰?爲什麼被稱爲菲律賓國父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菲律賓,人們普遍熱愛和崇敬他們的民族英雄黎薩爾,並且尊稱他爲“偉大的平民”和“國父”。他的誕生地改名爲黎薩爾省,當年監禁過他的堡壘成爲黎薩爾紀念館,他犧牲的日子被定爲“黎薩爾日”,他殉難的廣場被命名爲“黎薩爾廣場”,他所創作的詩歌、散文和小說,成了各級學校學生的必讀課文……

黎薩爾所以獲得菲律賓人如此愛戴,是因爲他的活動促進了菲律賓民族的覺醒,爲菲律賓的獨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是他無私地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獻給祖國的英勇行動,給菲律賓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黎薩爾生活在菲律賓和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之間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年代。早在1543年,西班牙殖民者就蓄意侵佔菲律賓羣島。他們按照西班牙王位繼承者菲律普的名字,稱這個羣島爲菲律賓羣島。1565年,西班牙正式佔領菲律賓。

黎薩爾是誰?爲什麼被稱爲菲律賓國父

1872年初,卡維特(即甲米地)的工人、士兵和農民不堪西班牙殖民當局的橫徵暴斂,毅然發動起義。結果慘遭殖民當局的鎮壓,連同這次起義無關的三個愛國神父也被處決。

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同樣也危及到黎薩爾的家庭。有一次,他父親與教會裏的修道士發生糾紛,教會竟然把他父親所租土地的地租提高一倍作爲報復,他的母親因不滿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而遭到誣告,被投入監獄,經受了兩年之久的折磨。慘痛的歷史和嚴酷的現實,使黎薩爾從童年時代起就親身感受到殖民統治的殘暴。

黎薩爾智力超羣,8歲就開始寫詩和劇本。15歲時,已成爲一個頗有修養的詩人、雕刻家和畫家了。18歲那年,他在大學裏寫了《獻給菲律賓青年》一詩,號召青年爲菲律賓的光明與未來而鬥爭,獲得了全國詩歌競賽頭獎。

1882年,21歲的黎薩爾去西班牙留學。他同時在兩所大學攻讀醫學、哲學、文學、繪畫和雕刻,還學習法語、英語和德語。三年後大學畢業,他獲得哲學和文學博士、醫學博士學位。

從大學時代起,黎薩爾就投身於菲律賓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在西班牙留學期間,他經常在進步報刊上發表文章,主張在菲律賓實行改革。

1887年,黎薩爾在柏林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政治小說《不許犯我》。小說中的主人公伊瓦臘,實際上是他的化身。作品以19世紀末殖民主義者統治下的菲律賓社會爲廣闊背景,傾訴菲律賓人民在火坑中的痛苦呻吟,提出了菲律賓人民對自由的渴望和探索。

在這部小說中,黎薩爾通過各種人物之口,呼籲西班牙殖民當局實行改革:給菲律賓人以更多的受教育的機會,限制軍隊和教會的勢力,保障個人自由和人身安全,實行出版自由,恢復西班牙國會中的菲律賓代表權等。

黎薩爾還通過伊瓦臘之口,道出了這樣的觀點:“我心裏最大的願望,就是我的國家繁榮幸福。這是要由西班牙和本國同胞共同努力來實現的。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利益,兩者之間就以這種萬世不易的聯繫永遠團結在一起。”

黎薩爾是誰?爲什麼被稱爲菲律賓國父 第2張

從這些觀點看,《不許犯我》顯然是一部宣傳改良主義的小說,並不觸及到西班牙殖民當局的根本利益。但即使這樣,殖民當局和教會還認爲它是“不愛國和危害公共治安的,有害於西班牙政府及其在菲律賓的政策”,把它列爲禁書,不準傳入菲律賓。黎薩爾在菲律賓的家屬也因此而遭到迫害;父親的租地被剝奪,房屋被焚燬,全家被迫流落到街頭。

1887年8月,黎薩爾回到了闊別五年的故鄉。由於殖民當局揚言要對他進行報復,他只得很快離開馬尼拉去美國,隨後又到歐洲。

黎薩爾雖然身居異國,但仍然關心着祖國的命運。1888年,他在不列顛博物館鑽研歷史時,見到一本1609年在墨西哥出版的《菲律賓羣島史》。經過鑑別,他發現這本書內容翔實,很少偏見,便抄錄了全書,並加以詳細的考訂註釋,於1890年在巴黎出版。

1896年6月,“卡蒂普南”派人到達比丹,祕密與黎薩爾接觸,向他介紹了武裝起義的計劃,並建議他出來擔任革命鬥爭的領袖。黎薩爾由於多年被流放,脫離了實際鬥爭,認爲時機尚不成熟,會帶來巨大的流血犧牲,因而拒絕了來人的建議。於是,“卡蒂普南”於同年8月自行發動了武裝起義。

9月初,黎薩爾乘海輪離開馬尼拉。不久船在新加坡停泊,他的朋友勸他逃走,但被他拒絕。9月中旬,輪船剛進入地中海,船長接到馬尼拉發來的急電,命令他立即逮捕黎薩爾。於是,黎薩爾被押回馬尼拉,仍舊監禁在聖地亞哥堡壘。

黎薩爾是誰?爲什麼被稱爲菲律賓國父 第3張

這年12月,西班牙殖民當局以“叛亂、顛覆與非法結社”的罪名,把黎薩爾送到軍事法庭審判。雖然沒有具體的罪證,但還是判定他有罪,處以死刑

就義前,黎薩爾寫了一首詩《最後告別》。詩中寫道:

“方見天際破曉,我即與世長辭。

朦朧夜色已盡,光明白日將至。

若是天色磅淡,是我鮮血在此。

任憑祖國需要,傾注又何足惜。

灑落一片殷紅,初升曙光染赤。”

1896年8月30日早晨,黎薩爾被一隊西班牙士兵押出聖地亞哥堡壘,向巴貢巴揚廣場走去。臨刑時,神父和醫生想試試他是否害怕,特意按了他的脈膊。結果,發覺他平靜得與平時一樣。

槍聲響了,黎薩爾倒了下去。但他以非凡的力氣向右轉,讓自己仰面朝着祖國的旭日而死。當時年僅35歲。

今天,在馬尼拉以黎薩爾命名的廣場上,樹立着這位菲律賓國父的銅像和紀念碑。碑石上留刻着這樣幾行字:

“紀念愛國者與烈士

何塞·黎薩爾

1899年12月30日被殺害於巴貢巴揚野外。

此紀念碑由菲島人民奉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