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嶽麓書院出過哪些有名的學生?曾國藩左宗棠皆求學於此

嶽麓書院出過哪些有名的學生?曾國藩左宗棠皆求學於此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嶽麓書院著名山長

嶽麓書院歷史上,有據可考的山長(院長)有55位。他們大多是著名學者和優秀教育家,對書院的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周式

湘陰人。大中祥符五年(1012)任山長,爲志載第一位山長,以行義著稱,大中祥符八年(1015)受到真宗皇帝召見,得御書“嶽麓書院”四字。書院始聞於天下,成爲北宋四大書院之一。

彪居正

字德美,號敬齋,湘鄉人。乾道元年或二年(1166)任山長。帥承胡安國、胡宏,是湖湘學派的重要學者。主教後,湖湘學派重心由南嶽北移嶽麓書院。張栻、朱熹稱他爲前輩。

張栻

1132一1180,南宋著名學者。字敬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張浚(1097-1164,宋代大臣)子,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斷言“所謂禮者天之理”,即把封建秩序看作永恆不變的規律。爲學主張:“明理居敬”,認爲:“居敬有力,則其所窮者益精;窮理浸明,則其所居者亦有地”。著作有《南軒集》。乾道初年(1165),劉珙重建嶽麓書院,請他任山長,但因他的老師胡宏曾向秦檜寫信,表示想任嶽麓書院山長一職,而秦檜未答應,他認爲老師未得到的職位而學生得到了,對老師不恭,於是推拒。後聘爲主教,代行山長職事。張栻有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認爲教育不應當只爲“科舉利祿”服務,應當“傳道而濟斯民”。張栻的貢獻在於使湖湘學在嶽麓書院根植,形成了一個較大規模的學術派別,爲嶽麓書院在中國學術界確定了地位。同時,又因與朱熹相會於嶽麓,開創了書院會講的先河。

嶽麓書院出過哪些有名的學生?曾國藩左宗棠皆求學於此

凌登龍

1190-1260,字顯夫,長沙人。進士。嘉定十二年(1219)聘爲山長,至淳祐元年(1241)止,任期22年。凌登龍講學書院,正值慶元黨禁剛剛解除,理學禁錮也已銷解,得以繼續施傳朱張學。正學又迴歸嶽麓。

歐陽守道

約1211-1276,字公權,一字遇父,號巽齋,江西吉州人。進士。寶祐元年(1253)聘爲副山長。《宋史》有傳。除在嶽麓書院執教外,還在白鷺洲書院執教,有較好的教育業績,文天祥是他的學生。文天祥說歐陽守道學通經史,有本有根。其主要著作有《易故》和《巽齋文集》。文集中的《贈了敬序》是嶽麓書院歷史上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葉性

福建福州人。明代弘治九年(1496)聘爲山長。葉氏主院書院停學百年之後,一切都需從頭開始。葉氏以人品和德行聞名於天下,致力振興湖南文教,有識之士紛紛前來求學,嶽麓書院又開始走向中興。

陳論

字思魯,攸縣人。師事著名學者湛若水,潛心於理學。正德三年(1508)被聘爲山長,首編《嶽麓書院志》。以理學施教,精通《易》,遠方來求學者甚衆,而他總是教誨不倦。首創射圃,讓學生練習射擊,主張文可載道,武可安邦。

吳道行

1560---1644,字見可,號嶁山,長沙人。明代嶽麓書院最後一任山長。爲學主張經世致用,表現了一定的事功思想。首編《崇禎嶽麓志》。明末張獻忠攻克長沙,痛感明廷將亡,逃往嶽麓山中,絕食而死。培養了著名學生王夫之。

李中素

字子鵠,湖北麻城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任山長。該年書院得到了皇帝御書“學達性天”匾,還得到了十三經和二十-史等16種書籍,鞏固了嶽麓書院在當時的地位。

李文炤

1627-1735,字元朗,號恆齋,長沙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任山長。潛心朱張學,學術成就高,時人稱爲繼王夫之之後,在學術方面最有造詣的大家。教學上,他有一整套的教育方法,續訂學規,編訂講義,因材施教,成績卓著,從遊者衆多。著作有《學庸講義》、《恆齋文集》等。

房逢年

湖北嘉魚人。進士。乾隆十年(1745)主教嶽麓書院。其功績有二:一是解決春汛期間學生讀書的渡江問題,每年春天將學生安排到城南書院上課,秋天返回嶽麓;二是修訂書院章程,制訂學規,以法治院。

王文清

1688-1779,字廷鑑,號九溪,寧鄉人。進士。乾隆十三年(1748)和二十九年(1764)兩任山長,享年91歲。手定《嶽麓書院學規》。治學嚴謹,門下有成就的學生多達400餘人。是書院歷史上最有名望的山長之-。還是著名的經史學家,成就甚大,與王夫之、王運、王先謙四人並稱湖南“四王”。著作有《考古流源》、《典制大文考》、《歷代詩匯》、《考古略》等數十部著作,累計達數百卷之多。

曠敏本

1699-1782,字魯之,號岣嶁,衡山人。進士。在翰林院爲官,後因病告歸,潛心著述,人稱岣嶁先生。乾隆十九年(1754)聘爲山長,任職時間大約4年,因學問精湛,出類拔萃,倍受時人稱頌。曠氏學術成就大,精通經史子集,工古文詩辭,日以著書爲事,在學術界有廣泛的影響。著作有《周易啓蒙》、《南嶽志》等。

歐陽正煥

字堯章,一字瑤岡,號慕耕,一號竹淦,衡山人。進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聘爲山長。是較有成就的山長之一,曾建自卑亭。又書“整齊嚴肅”四字,有詩示諸生。

張九鎰

字權萬,號桔洲,又號退谷,湘潭人。進士。乾隆四十二年(1777)左右聘爲山長。張氏世代詩家,祖孫數代享有詩名。其中張文炳、張九鈞、張九鎰、張九鋮、張九鍵等張氏祖孫與嶽麓書院有濃厚的“血緣”關係,先後在此讀書或任職,被傳爲佳話。《清史列傳》、《國朝先正事略》等書中有傳。著有《退谷詩抄》二十四卷。

熊爲霖

字學橋,江西新建人。進士。約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聘爲院長。在任期間,書院大修,新建文泉,作濤《文泉紀事》。著有《筮策洞書》十四卷等。

羅典

1719-1808,寧徽五,號慎齋,湘潭人。進士。授編修官,督學四川,後轉任御史,官至鴻臚寺少卿,後以侍奉老母爲由回籍。乾隆四十七年(1782)始聘爲山長。先後提奏4次,吏部記錄8次,兩赴鹿鳴宴,歷任時間長達27年。羅氏學問廣博,品行兼優,老成宿望,在嶽麓書院的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一,培養了大批人才,當時清廷規定嶽麓書院每屆(3年爲期)學生爲60名,羅氏掌教27年中,肄業人數3倍於朝廷規定的數目。其二,對嶽麓書院進行了改造建設,修嶽麓書院八景。

歐陽厚均

1766-1846,字福田,號坦齋,安仁人。進士。曾就讀嶽麓書院。嘉慶二十三年(1818)聘爲山長,連續掌教達27年之久。先後獲准記錄8次,得旨議敘3次,倍受朝廷嘉獎。弟子數以萬計,著錄在案的弟子達3000人。

丁善慶

1790-1869,字伊輔,號自庵,亦號養齋。祖籍湖南衡陽,生於長沙,長於北京。進士。任廣西學政、侍講學士。道光二十六年(1846)聘爲山長,連續任職達22年之久,僅次於羅典和歐陽厚均。弟子著錄者數百人,曾國荃、劉長佑出其門下。目前尚存的主要著作有《嶽麓續志》及有關詩文、奏稿和書法。

周玉麒

1804-1875,字韓城,長沙人。進士。歷任監察御史、鴻臚寺卿、太常寺卿等職。督理浙江學政,所取之士多有才華。咸豐八年(1858)相繼聘主城南、求實書院,同治七年(1868)聘爲嶽麓書院院長,歷任5年。弟子著錄者數千人,在教育事業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徐棻

1811-1896,字芸渠,望城人。進士。光緒二年(1876)任山長,二十二年(1896)卒於任上。在位時,功勳卓著,倍受清廷嘉獎,兩赴鹿鳴宴,並加恩賞給二品頂戴。晚年主要從事教育工作,在嶽麓、城南兩書院主講達25年,學子遍及三湘四水,著名弟子數以百計。卒後曾有120餘名生徒聯名爲其刻石立碑,以頌揚他的功績。主要著作有《鹿鳴雅詠》等。

王先謙

1842-1917,字益吾,號葵園,長沙人。進士。江蘇學政。光緒二十年(1894)任院長,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書院改學堂止,系最後一任山長。學術成就甚大,人稱巨儒,著書滿室,學子無數。湖南“四王”之一。一生博覽羣書,潛心經學,多方面都有成就。主要著作有《詩三家義集疏》、《漢書補註》、《受虛堂文集》、《後漢書集解》、《十朝東華錄》等多種。曾邀攬文人,設局刻書,編校刊印古籍和歷史文獻,曾匯刻了《皇清經解續編》。

嶽麓書院出過哪些有名的學生?曾國藩左宗棠皆求學於此 第2張

嶽麓書院著名學生

“惟楚有材,於斯爲盛”,懸掛在書院大門兩旁的這副對聯,的確道出了嶽麓書院人才輩出的事實。

縱觀歷史,早在北宋,山長周式便“教授數百人”。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嶽麓書院成爲湖湘學派的基地,培養出了一批“嶽麓鉅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不以千里爲遙,專程至此論學,此後又爲官長沙,整頓書院,士子紛紛返歸嶽麓,“方其盛也,學徒千餘人”。故諺雲:“道林三百衆,書院一千徒。”明清至民國初期是嶽麓書院培養人才的黃金時期,傑出的思想家王夫之、魏源,叱吒歷史的風雲人物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胡林翼、曾國荃、劉長佑,革命志士和先驅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等紛紛從嶽麓書院走向社會,爲中國歷史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彭龜年

1142-1206,字子壽,江西清江人。乾道初年求學嶽麓書院,拜張栻爲師。死後諡忠肅,全祖望稱“嶽麓鉅子”。從小酷讀經書,精通《伊川易傳》。從學張栻之後,系統吸收了理學思想,後又結識朱熹,理學思想更加完備,因而終身崇奉理學。著作編入《忠肅文集》。

遊九言

字誠之,號默齋,四川建陽人。求學嶽麓書院,是全祖望所稱“嶽麓鉅子”之一。死後追贈龍圖閣學士,諡號文清。學術上繼承了張栻理學思想中的心學內容,使湖湘學派表現了一定的心學傾向。力主抗金,多有建樹。

吳獵

1142-1213,字德天,號畏齋,醴陵人。求學嶽麓書院,從學張栻,淳熙十五年(1188),聘爲書院堂長。嘉泰三年(1203)錄爲廣西轉運判官,後升戶部員外郎,總領湖廣、江西、京西財賦,籌運糧草軍銀,討伐金兵,有卓越的軍事能力,多有戰功。後以敷文閣學士安撫四川兼知成都府。卒後諡文閣直學士。《宋史·吳獵傳》稱“一時之英才”。

遊九功

字勉之,又字禹成,號受齋,遊九言之弟。與其兄一道求學嶽麓書院,從學張栻。積極抗金,立有戰功,升湖北轉運判官兼知鄂州,後入刑部侍郎。一生爲官,清政兼明,多受褒稱。卒後諡莊簡。遊九功繼承了張栻的理學思想,《宋元學案》稱他和他的兄長同爲張栻的“高第”。

胡大時

字季隨,號盤谷,福建崇安人。湖湘學派奠基人胡宏的兒子,史稱盤谷先生,全祖望《宋元學案·嶽麓諸儒學案》稱他胡盤谷。研習理學,是張栻門生中的首領,聲望甚高。終生未做官,潛心研習理學,曾多方求教,與南宋時的朱學、事功學、陸學等各學派都有接觸,兼採衆家之長。

吳儆

字益恭,號竹洲,休寧人。曾求學嶽麓書院,從學張栻。進士。卒後諡號文肅。《宋元學案補遺》稱他:“足以佐理天下,而不得居卿相之位。”在學術上他能博採衆家之長,不囿於成見,兼容幷蓄,強調“學該體用”、“一貫本未”;教育上他以湖湘學教導學生,《宋元學案》稱“窮經論史,考訂德業,分齋肄業。”從遊者甚衆。

趙方

字彥直,衡山人。求學嶽麓書院,爲張栻的著名弟子之一。抗金名將,爲主戰派,戰功卓著。卒後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諡“忠肅”。

陳琦

字擇之,一號克齋,臨江人。求學嶽麓書院。諳熟戰事,力主抗金,繼承湖湘學統。在抗金戰爭中,以善於管理馬政而出名。

鍾震

字春伯,湘潭人。朱熹至嶽麓講學時,他“執贄門下,往復問難,教籤爲多”。(《湘潭縣誌》卷八)築主一書院,講學其中,湖南的學者紛紛從其遊。

鄭一之

字仲禮,又字仲履。湘潭人。求學嶽麓書院,從張栻研習理學。又多次向朱熹求教。紹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撫使,見書院荒廢,遂發佈《措置嶽麓書院牒》,聘請黎貴臣與他共同主持教學和日常工作。朱熹曾作《答鄭仲禮》書,教導他“讀書固不可廢,然亦須以主敬立志爲先,方可就此田地上,推尋義理,見諸行事。”深得朱熹學說之要理。

顧華玉

吳縣人,明代嶽麓書院學生。弘治九年(1496)進士。歷任湖廣巡撫、南京刑部尚書等職。有文名,曾作《嶽麓感舊詩》。事蹟見《明史·文苑傳》。

王夫之

1619-1692,字而農,號姜齋,衡陽人。因晚年築室于衡陽縣石船山下,潛心著述,人稱船山先生。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明崇禎年間,求學嶽麓書院,師從吳道行,崇禎十一年(1638)肄業。在校期間,吳道行教以湖湘家學,傳授朱張之道,較早地影響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學統中的濟世救民的基本脈絡。清順治五年(1648),在衡陽舉兵抗清,起義失敗後,先後逃至肇慶、桂林等地,順治十一年(1654)爲躲避清統治者追捕,隱居零陵、常寧一帶的山林之中,寫下了“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的詩句。後回到家鄉衡陽潛心治學,在石船山下築草堂而居,人稱“湘西草堂”,在此撰寫了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王夫之一生著書320卷,錄於《四庫》的有:《周易稗疏》、《考異》、《尚書稗疏》、《詩稗疏》、《春秋稗疏》等。嶽麓書院建船山專祠,以紀念這位不朽的大師。著作編入《清代船山全書》。

陶澍

1779-1839,字子霖,號雲汀,安化人。乾隆六十年(1795)就讀嶽麓書院,從師羅典。嘉慶七年(1802)進士。官至兩江總督,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爲官40年,清政廉明,善理財政,措施切實可行,因而被道光皇帝稱爲“幹國良臣”。

彭浚

字宗臣,衡山人。師從羅典。嘉慶十年(1805)狀元,授修撰、侍講,歷任福建正考官、內閣侍讀學士、太僕侍少卿、奉天府丞兼學政等職。一生以培育人才爲己任,分校會試卷,五鼎甲皆出其門下。視學奉天,裁革陋規,捐薪添置考棚,集諸生講解經義,置義田,贍養親族,自奉節儉,爲官清廉。

賀長齡

1784-1848,字耦耕,號耐庵,長沙人。嘉慶十一年(1806)入嶽麓書院學習,從師羅典。官至雲貴總督,掌管大西南。吸取了湖湘學中經世致用的學術傳統,一生清政爲官,在發展雲貴少數民族教育事業、安定邊疆、緩和漢族與少數民族矛盾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賀熙齡

字光甫,號蔗農,長沙人,賀長齡之弟。曾求學嶽麓書院,歷任河南道御史、提督湖北學政、臺洲知府及城南書院山長等職,並倡辦湘水校經堂於嶽麓書院內。

魏源

1794-1857,字默深,別號良圖,邵陽人。嘉慶十八年(1813)求學嶽麓書院,師從袁名曜。後受聘至賀長齡府中,編撰《皇朝經世文編》。道光七年賀長齡奉調山東,轉至陶澎府中,成爲當時著名的海運、河工、鹽政、幣制等方面的改革專家,並直接參加抗英戰爭。後因清廷和、戰不一,投降派勢力強大,痛感失望,憤而辭歸,潛心著述。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聖武記》、《海國圖志》、《元史新編》、《書古微》、《老子本義》、《古微堂四書》等。

嚴如煜

1760~1826,字炳文,號樂園,漵浦人。曾求學嶽麓書院,師從羅典。讀書期間,先生教以程朱之學,每每進益良多。歷任漢中知府、貴州按察使、陝西按察使等職。卒後,贈布政使。精通湖湘學,精研天文、地理、兵法。曾著《苗防備覽》,系統分析苗疆地理形勢,並提出了對付辦法。

羅繞典

1793~1854,字蘇溪,安化人。讀書嶽麓12年,師從袁名曜。道光九年(182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任陝西糧道、山西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湖北巡撫。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入湘,奉命幫辦湖南軍務,後升任雲貴總督。死後贈太子少保,諡文禧。著作有《黔南世略》等。

曾國藩

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湘鄉(今雙峯縣)人。道光十四年(1834)求學嶽麓書院,師從歐陽厚均。歷任禮、兵、工、刑、吏部侍郎,後授大學士一等毅勇侯官爵。他興辦洋務和實業,派出了我國第一批留學生,以圖國富民強。他開創了湘鄉文派;自撰的《家書》,影響了數代人,成爲了社會家庭倫理教育的理論先聲。曾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歷史上評價不一。著作編入《曾國藩全集》。

左宗棠

1812-1885,字季高,湘陰人。道光舉人,三次會試不第。曾就讀於嶽麓書院湘水校經堂。因郭嵩燾大力薦舉,以四品京堂襄辦曾國藩軍務。次年升任浙江巡撫。同治二年(1863)升閩浙總督。光緒元年(1875)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率西征軍驅逐沙俄,大獲全勝。此後,建議設新疆省。光緒七年(1881)任軍機大臣,調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事務大臣。卒後諡文襄。著作編入《左文襄公全集》。

郭嵩燾

1818-1891,字伯琛,號筠仙,湘陰(今汨羅)人,學稱養知先生。18歲進嶽麓書院學習,從師歐陽厚均,道光十六年(1836)肄業。進士。歷任廣東巡撫、兵部左侍郎、禮部左侍郎、英國公使、駐法公使、兵部侍郎等職。59歲時,奉命出使英國,成爲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外交大使,在中國外交史上有重要的影響。著作有《養知書屋遺集》、《史記札記》、《使西紀程》、《郭嵩燾日記》等。

胡林翼

1812--1861,字貺生,號潤芝,益陽人.胡林翼之父胡達源及岳父陶澍都是嶽麓書院學生。與曾國藩、左宗棠並稱清代中興三名臣。曾鎮壓太平軍。善薦人才,多次力薦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爲世人稱道。著作有《胡文忠公遺集》、《大清一統輿圖》,後者爲我國早期較完善的中國地圖。

劉蓉

1816-1873,字孟容,號霞仙,湘鄉人。求學嶽麓書院,師從歐陽厚均,道光十六年(1836)肄業。咸豐四年(1854)始隨曾國藩。因軍功升任陝西巡撫。同治五年(1864)在鎮壓捻軍的過程中遭西捻軍包圍,全軍慘敗,被革職。著作有《思辨錄疑義》、《養晦堂詩文集》等。

劉長佑

1818--1887,字子默,號印渠。新寧人。求學嶽麓書院,師從丁善慶。咸豐六年(1856)統兵入江西,攻擊太平軍。後轉戰湖南、廣西。歷任巡撫、兩廣總督、雲貴總督。卒後諡武慎。

曾國荃

1824--1890,字沅甫,號叔純,曾國藩之弟。求學嶽麓書院,師從丁善慶。咸豐六年(1856)前往江西與太平軍作戰。後升任浙江按察使。同治三年(1864)攻陷天京。清廷加封太子少保、一等伯。此後歷任湖北巡撫、陝西巡撫、河東河道總督、山西巡撫、陝甘總督、兩廣總督、禮部尚書、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等職。光緒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銜。次年卒,諡忠襄。

李元度

1821-1887,字次青、笏庭,晚年自號天嶽山樵、超然老人,平江人。舉人。求學嶽麓書院。入曾國藩幕府,與太平軍作戰。率兵鎮壓教民起義,授雲南按察使。主要著作有《國朝先正事略》、《南嶽志》、《天嶽山館文鈔》。

劉坤一

1830---1902,寧峴莊,新寧人。廩生。求學嶽麓書院。歷任廣西布政使、江西巡撫、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等職,光緒十七年(1901)加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忠誠。一生深得嶽麓務實精神,曾提出自造輪船,以備守海口。在中俄伊犁交涉中,不畏外敵,保疆衛國,對李鴻章提出了嚴肅批評。甲午戰爭時,對清廷妥協求和表示不滿,支持抗戰派的主張。著作有《劉坤--集》等。

唐才常

1867-1900,字紱丞,瀏陽人。清光緒十三年(1887)求學嶽麓書院,十七年(1891)肄業。與譚嗣同等興辦算學會,倡導新學,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光緒二十六年(1990)在上海張園召開中國國會,任總幹事,並在漢口設祕密機構,組建自立七軍,自任諸軍督辦。因等待康有爲匯款接濟,屢次推遲起義時間,導致事機敗露,在武昌就義,年僅33歲。遺著有《唐才常集》等。

沈藎

1872-1903,原名沈克誠,字愚溪,長沙人。光緒初年與其兄沈克剛一同肄業於嶽麓書院,與譚嗣同、唐才常等一起從事變法活動。失敗之後,流亡日本。光緒二十六年(1900)返回上海,參加唐才常組織的自立軍,任右軍統領。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報刊上揭露喪權辱國的《中俄密約》,密謀殺帝,事敗之後被捕入獄,被清廷施以杖刑,慘死在棍棒之下。死後,各界人士對清政府表示極大的憤慨,從而加速了清廷的滅亡。

熊希齡

1870---1937,字秉三,鳳凰人,早年求學於從嶽麓書院遷出的湘水校經書院。創辦時務學堂。民國成立後,加入共和黨,仟袁世凱財經總長及熱河都統,,民國二年(1913)與梁啓超、張謇等組閣,任國務總理,後去職。此後一直致力於慈善教育事業,曾任國民黨政府賑務委員會委員、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卒於香港。

楊昌濟

1871-1920,又名楊懷中,字華生,長沙人。早年求學嶽麓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至1913年留學日本,期間赴德考察,對西文及日本教育、倫理、哲學、現代科學等方面多有研究。回國後,從事教育文化工作,提倡民主與科學,著名學生有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1918年任北京大學教授。

範源濂

1876-1927,字靜生,湘陰人。嶽麓書院學生,後又入時務學堂,有新思想。與蔡鍔一道留學日本。回國後從事教育工作。歷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次長、總長,國民政府教育總長等職。1926年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

程潛

1882-1968,字頌之,醴陵人。光緒二十六年(1900)進嶽麓書院學習,師從王先謙。後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曾參加武昌起義,任湖南軍事廳長、護國軍湖南總司令、護法軍湖南總司令等職。1920年以後歷任廣東元帥府陸軍次長、非常大總統府陸軍總長、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北伐戰爭中功勳卓著。1928年後被蔣介石剝奪軍政職務長達8年。此後歷任第--戰區司令長官、軍委會副參謀總長、湖南省主席。1949年8月4日與國民黨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一起宣佈起義,和平解放湖南。歷任湖南省軍政委員會主席、湖南省省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革中央常委和副主席。著有《程潛詩集》。

蔡鍔

1882-1916,字鬆坡,邵陽人。學制變革時期入時務學堂學習,授業於梁啓超、唐才常。後至日本留學,光緒二十六年(1900)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之後逃亡日本,光緒三十六年(1904)回國。後調廣西,由黃興聯繫祕密加入同盟會。宣統三年(1911)同盟會員發動起義,被推爲總指揮。勝利後任雲南軍政府都督。後對袁世凱稱帝不滿,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通電討袁,並任第一軍總司令,率兵入川與袁軍激戰,屢戰屢勝。後積勞成疾,1916年8月赴日本就醫,同年11月8日病逝。歸葬嶽麓山。遺著有《蔡鍔集》。

蔡和森

1895--1931,湘鄉人。1915年就讀於嶽麓書院改制後的湖南法高等師範學校。與毛澤東等人一起創辦新民學會、《湘江評論》。中國共產黨:二大、六大中央委員,五大、六大政治局委員。1931年夏在香港被:英帝國主義逮捕,同年引渡到廣州,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鄧中夏

1894-1933,宜章人。1915年就讀於嶽麓書院改制後的湖南高等師範學校,1922年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中共二大至六大中央委員,八七會議上當選爲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後任江蘇、廣東省委書記,第二:軍團政治委員、中國革命互濟會黨團書記。北方黨組織創始人之-。早期工人運動的重要領袖。1933年在南京就義。

楊樹達

1885-1956,,字遇夫,長沙人,語言文字學家。嶽麓書院學制變革時期學生。曾留學日本。歷任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湖南大學教授。研究古漢語語法及文字訓詁學。著有《古書疑義舉例續補》、《高等國文法》、《詞詮》、《論語疏證》、《漢書窺管》等。

黎錦熙

1889--1978,又名劭西,湘潭人。1911年畢業於嶽麓書院改制後的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曾任長沙報館總編輯、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教員、北京大學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國社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一生從事語言科學研究和教學,在漢語語法研究、漢字改革和辭書編纂等方面有貢獻。著有《新著國語文法》、《比較文法》、《國語運動史綱》、《國語新文字論》等,主編《漢語辭典》。

陳天華

1875--1905,字星臺,號思黃,新化人。近代民工革命家。書院改制時期學生。1903年留學日本,與黃興等人從事反清革命活動,著《猛回頭》、《警世鐘》等書。次年回國參與組織華興會,準備在長沙起義,未成,逃亡日本。1905年參加發起同盟會,12月在東京參加抗議日本政府《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則》的鬥爭中憤而投海自殺,留下絕命書,鼓勵同志誓死救國。著作結成《陳天華集》。

謝覺哉

1883--1971,寧鄉人。嶽麓書院學制變革時期學生。1934年參加長征,歷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祕書長、內務部部長、司法部部長、中央黨校副校長、陝甘寧邊區政府祕書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內務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八大侯補委員。

嶽麓書院出過哪些有名的學生?曾國藩左宗棠皆求學於此 第3張

嶽麓書院的著名老師

朱漢民

1954年7月生,湖南省邵陽市人。現爲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的研究與教學,先後破格晉升爲副教授、教授。遴選爲校級、部級跨世紀學科帶頭人,被湖南省委、省政授予“首屆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擔任的學術兼職有:國際儒聯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客座研究員、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炎黃文化學會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府院士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湖南省社科聯常委、湖南省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孔子學會學術委員、中國實學會副會長、省歷史學會副會長、船山學社副社長等。近些年來,不斷地被邀請至歐、美、日本、韓國、新加坡及中國臺灣、香港地區講學、訪學、出席重要的國際會議。主持國家重大學術文化工程《清史》、《中華大典》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振興行動計劃項目”、國家重點圖書以及其它部省級科研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十多項。主持“中國書院博物館”的籌備建設以及嶽麓書院及中國書院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和電視媒體聯合並主持“千年學府論壇”。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思想文化史。主編叢刊《中國書院》。在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多篇。其學術著作有多種被納入國家重點圖書,多次獲得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湖南省及教育部的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及優秀成果獎。

陳戍國

男,1946年3月出生於湖南省隆回縣柏水村。1964年考入湖南師範學院中文系本科,1968年畢業(此依常規而言)。1979年至1982年在西北師範學院中文系攻讀碩士學位,導師爲古音韻學家、《龍》(《文心雕龍》)學家、研究古代文學的專家郭君重晉稀教授。1987年至1989年在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導師爲“當今治禮經之第一人”沈鳳笙文倬教授。1994年,湖南省人事廳批准陳戍國爲湖南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專業教授。2000年,陳戍國受聘於湖南大學,此後到現在,爲該校嶽麓書院教授,2004年被聘爲博士生導師。三十年來,陳戍國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國古代禮制禮學,其次爲中國古代文學,涉及古代史學、古代文獻學。著作已出版者,有《中國禮制史》系列專著凡六卷,此爲中國第一部禮制通史,凡280萬字;還有《詩經芻議》、《十子平議》。論文代表作有《說“桃之夭夭”與“原隰裒矣”》、《論以禮說<詩>與以詩說<詩>》、《唐代宗法觀念與傳承製度》、《大金祭祀與相關問題》、《關於<白沙宋墓>註釋的三點意見》、《懂點禮制於古籍整理有益》等。沒有在所謂一級出版社、刊物發表的東西。嶽麓書社(湖南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四書五經》(點校本)與《四書五經校注》(連同經典原文凡246萬字),是陳戍國整理古籍的主要成果。正式出版而由陳戍國整理的古籍另有數種(如《四書集註》、《周禮儀禮禮記》等)。

陳先初

1955年出生,湖南臨澧人。史學博士。1977考入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留校(系)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博導。兼任中國現代史學會理事、湖南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譚嗣同研究會理事。主要致力於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研究。曾參與“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研究”、“湖湘文化研究”等國家課題,主持“侵華日軍在湘暴行研究”、“中國近現代憲政思潮研究”等部、省級課題,在研項目有國家重大課題“清史·湘軍”(參加)、湖南省社科規劃辦資助課題“民國時期中國民主思潮研究”(主持)等。已出版學術專著《精神自由與民族復興:張君勱思想綜論》、《孫中山民權主義探微》、《程潛與近代中國》、《軍界元老程潛》、《侵華日軍在湘暴行研究》及合著《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民國學案》、《二十世紀中國史》、《湖南近現代史》、《博覽羣書的毛澤東》等多部,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中多篇論文或被《新華文摘》轉載、摘錄,或被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全文收錄。曾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一等獎、湖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湖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等級獎。

姜廣輝

中國黑龍江省安達縣人,1948年5月生。1978年至198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學習,師從侯外廬先生修中國思想史。1981年9月至2006年12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中國思想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兼任《中國哲學》主編、《朱子學刊》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自2007年起爲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

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近三十年,涉及研究領域:中國文化史、簡帛學、中國經學思想史、宋明理學史、清代思想史等。主要著作有:《顏李學派》(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國文化傳統簡論》(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理學與中國文化》(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走出理學――清代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專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二卷已於2003年9月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94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5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近年多次赴海外作簡帛學方面的學術報告(2001年赴日本,2004年赴美國、法國、2005年赴臺灣等)。

張鬆輝

男,1953年3月生,河南省唐河縣人。先後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職於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學史教學科研工作。已出版《老子研究》、《莊子考辨》、《〈論語〉〈孟子〉疑義研究》、《先秦兩漢道家與文學》、《漢魏六朝道教與文學》、《唐宋道家道教與文學》、《元明清道教與文學》、《儒釋道與文人》、《十世紀前的湖南宗教》9部學術專著,出版《老子譯註》、《新譯沖虛至德真經》、《新譯莊子》、《新譯無能子》、《新譯坐忘論》、《新譯妙法蓮華經》、《新譯杜牧詩文集》7部譯著。發表《重評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談道家對先秦楚辭的影響》、《老子的循環論是正確理論》等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多篇被《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文摘》、《文摘報》、《人大複印資料》等刊物摘登或全文轉載。主持的科研課題有“元明清道教與文學”(1999年國家社科課題)、“宗教典籍(主要是道教)整理”(1999年全國高古委社科課題)、“三維人生(談儒釋道人生觀對中國文人的影響)”(1999年湖南省教委社科課題)、“早期全真教文學研究”(2005年湖南省社科課題),還參加了國家重點課題“中國道教思想史”。

章啓輝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祖籍湖南省湘潭市。湖南大學哲學學士、歷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哲學史研究與教學,學術兼職湖南省書院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孔子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周敦頤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院》副主編。近10年來主持完成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1項:《近代湖南學術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交流基金課題1項:《王夫之<四書>學的早期啓蒙思想》;獨立著作2部:《曠世大儒――王夫之》、《王夫之四書學思想研究》,參與著作4部《儒家倫理哲學》、《中國德育思想研究》、《社會理想志》、《中國傳統文化導論》;發表論文《論司馬溫公<家範>的家庭倫理思想》、《洪秀全社會理想述評》、《二程天理論的倫理學特質》、《試論二程性理合一的道德學說》、《二程與周濂溪邵康節》、《王陽明道德哲學解構》、《儒學變遷與明末清初學術流變》、《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與明末清初實學的歷史特徵》、《王夫之經學的基本特徵》、《王夫之對傳統<中庸>觀的重新定位》、《王夫之與程朱陸王格致論比較》、《王夫之的以有爲性的人性論》、《西體中用--譚嗣同的文化觀》等50餘篇。目前在研主持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1項:《清代理學研究》。

肖永明

湖南武岡人,1968年4月生,1986年考入湖南大學學習歷史,畢業後留校工作。1992年考入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學習中國思想史,1995年6月獲碩士學位。同年9月考入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繼續學習中國思想史,1998年7月獲博士學位。同年分配到嶽麓書院工作,1999年6月任副教授,1999年12月進入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進行中國思想史研究,2001年12月出站,回嶽麓書院工作。2003年6月任教授。2003年9月到2004年8月受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訪學。現任嶽麓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學術兼職包括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職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理事、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會副祕書長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啓動課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課題等,出版獨立或合作完成的著作6部,發表論文60多篇。科研成果獲陝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湖南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等。

于振波

1966年生,內蒙古赤峯市喀喇旗人。1984-1988年在內蒙古民族師範學院政史系就讀本科。1990-1993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師從張傳璽先生研究秦漢史,獲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學位,學位論文《簡牘所見漢代考績制度探討》。1993-1996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林甘泉先生研究秦漢社會史,獲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學位,學位論文《秦漢法律與社會》。1998年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任教。現爲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十屆年會理事。主要研究簡牘學與秦漢三國史。著作有《秦漢法律與社會》、《走馬樓吳簡初探》、《走馬樓吳簡續探》等,翻譯魯惟一《漢代行政記錄》(合譯),發表論文5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聯重點課題及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多項,爲湖南省社會科學“百人工程”培育對象,獲得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境外學術交流情況:2006年9月下旬,先後參加韓國忠北大學校史學會“中原律令與社會?文化”學術討論會(在韓國忠北大學校),韓國中國古中世史學會“中國古中世史學會國際學術討論會”(在韓國東國大學校),並在韓國忠南大學校百濟研究所介紹長沙走馬樓吳簡研究狀況。

吳龍輝

1965年10月生於湖南省平江縣龍門鄉楊樹坑。少時在家鄉上小學、中學,半耕半讀,曾自學鄉黨應酬及中醫古文,曾向伯祖父吳旭初先生與族伯父吳桂丹先生學習詩詞對聯及朱子家禮。1981年8月入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5年制本科班,1986年5月起師從該校聶石樵教授學習中國古代文學,1989年8月起師從該校啓功教授學習中國古典文獻學,獲博士學位。1992年7月聘任中國國家圖書館館員。1993年10月聘任湖南師範大學講師,1994年2月轉任副教授,1995年7月轉任教授。1997年7月由湖南省人事廳頒發教授執照。1999年9月聘任蘇州大學教授。2000年7月聘任湖南大學教授。著有《原始儒家考述》、《孔子言行錄》、《墨子白話今譯》等;主編有《中華雜經集成》、《藝術生活小品古籍叢刊》、《古詩文精品錄》等;發表論文有《說“老子”》、《<九歌>源於黃河流域考》、《<天問>爲歷史教材說》、《“儒分爲八”別解》等。另有散文、詩詞創作《中秋望月》、《回鄉偶書》、《寄遠》等發表。

鄧洪波

男,漢族,1961年10月出生,湖南嶽陽人,歷史學博士。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兼任中國書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書院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合作學術叢刊《中國書院》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書院文化書庫》首席專家。上世紀九十年代曾遴選爲機械部跨世紀學術骨幹,湖南省高校跨世紀學科帶頭人,2005年入選湖南省首屆新世紀12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長期從事歷史教學與學院文化研究工作。曾經主持、參加國家重大文化工程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國家重點圖書項目8項、湖南省及教育部社科項目6項,港臺合作項目2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學術著作十餘部、參編詞典6部、整理古籍8部,合計近500萬字。書院研究依託千年學府嶽麓書院,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長期堅持資料建設,考據與理論並重,時有創穫,已經形成以書院文化爲主的特色,兼及科舉制度、古籍整理,涉及歷史、教育、哲學、圖書館、文化事業等領域。主要心血凝於《嶽麓書院史略》(1986)、《中國書院辭典》(1996)、《中國書院制度》(1997)、《中國書院史資料》(全三冊,1998)、《中國書院文化叢書》(已出楹聯、學規、章程、攬勝、詩詞五冊,1999-2002)、《中國書院》(大型學術畫冊,2003)、《中國書院史》(2004年簡體初版,2005年繁體初版,2006年簡體二版)、《長江流域的書院》(2004)、《東亞歷史年表》(2005)、《中國狀元殿試卷大全》(全二冊,2006)、《千年學府--湖南大學》(英漢對照,1996)、《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全二冊,1997),其中《中國書院制度研究》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03)、湖南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9),《嶽麓書院史略》獲湖南省首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2),《中國書院辭典》獲第二屆國家優秀辭書三等獎(1997)。曾遊學於西洋美國,東洋日本,南洋馬來西亞、新加坡,東國韓國,以及國內香港、臺灣等二十餘個省區,考察、研究書院,以爲書院文化研究和中國書院博物館建設效力。目前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的項目有:《清史·書院學校表》、《中國書院文獻研究》、《中國書院藏書研究》、《中國書院教育制度研究》、《中國書院學規集成》、《中國書院章程集成》、《中國書院圖譜》、《中國書院文獻叢刊》(暫定名)、中國書院博物館等。將嶽麓書院建成國內外公認的中國書院研究與資料中心,多有望焉。

陳鬆長

1957年4月生,湖南省新化縣人,中共黨員。1985年9月至1988年6月,在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師從周秉鈞先生,攻讀漢語史專業先秦漢語方向的碩士學位,1988年6月獲得文學碩士學位。曾任湖南省博物館主管業務的副館長,現爲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院長,研究員。全國秦漢史學會、楚文化研究會、漢畫學會理事,馬王堆帛書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史學會、湖南省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博物館工作專家組、湖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成員,《簡帛研究》雜誌編委,《簡帛研究譯叢》副主編,四川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簡帛集成》副主編,主要從事楚漢文化、楚漢簡帛、璽印書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現已出版《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璽印集》、《馬王堆漢墓文物》(合著)、《璽印鑑賞》、《馬王堆帛書藝術》、《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何紹基種竹日記》(合編)、《帛書史話》、《簡帛選粹》8種、《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馬王堆帛書竹簡文字編》等11部學術著錄和學術論文40餘篇。

向桃初

湖南慈利人,1965年4月出生,1986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此後一直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田野考古工作,2004年任研究員。2006年7月調入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任教授。2007年1月獲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青銅時代考古學專業博士學位。曾先後赴日本滋賀縣立大學進修和美國、臺灣、香港等地進行學術交流活動。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側重湖南及中國南方地區商周時期考古學研究,發表相關論文近30篇,建立了自己關於湖南及周邊地區商周青銅器和古代文化的學術體系,基本解決了“湖南商周銅器之謎”這一重大學術問題。2001至2005年主持發掘寧鄉縣炭河裏遺址,發現西周時期古城,獲“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獎。2006年完成國家文物局重點課題“湘江下游商周青銅文化研究”。現任湖南省考古學會理事、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會理事、湖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成員。

吳仰湘

1970年2月生,湖南省漵浦縣人。1988年考入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至1999年畢業,先後獲歷史教育專業學士學位、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學位、中國近代史專業博士學位。2000年進入武漢大學歷史系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02年加入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研人員行列。2006年晉升教授。曾以項羽、呂后、蔣百里、皮錫瑞、朱一新、王闓運、王先謙等人物研究爲中心,在各種期刊、集刊、著述或兩岸學術會議上發表秦漢史、近代學術史、湘學史、經學史等論文30餘篇,並出版《通經致用一代師:皮錫瑞生平和思想研究》(嶽麓書社2002年1月)。日前主要從事《皮錫瑞全集》的整理。

李清良

1970年7月出生於湖南省新寧縣。1988-1997年,先後就讀於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四川大學中文系,分別獲文學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博士學位。1997-2005年,任教於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文藝理論教研室。2006年任教於湖南大學文學院,2007年調入湖南大學嶽麓書院。1998年評爲副教授,2004年評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爲:中西闡釋思想比較研究、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個人專著3種:《中國闡釋學》(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中國文論思辨思維》(嶽麓書社2001年版)、《熊十力陳寅恪錢鍾書闡釋思想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版),另出版《中國文學批評史》等合作專著3種。先後主持湖南省教育廳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各1項。1998年7月,曾赴韓國大田市參加“東方詩話學國際學術討論會”;2002年11月應臺灣“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劃主持人黃俊杰教授邀請,至臺灣大學訪問一個月。

李兵

湖南瀏陽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科舉史與書院史研究。博士論文《書院與關係研究》獲得福建省2005年優秀博士論文一等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2005年4月在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繁體字版。2005年8月,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簡體字版。與廈門大學的劉海峯教授合作,完成了《中國科舉史》(第二作者,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出版,2006年再版)、《學優則仕:教育與科舉》(本人爲第二作者,長春出版社2004年出版)。近年來,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光明日報》、《中國大學教學》、《江蘇高教》、《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學教育科學學報》、《船山學刊》刊物上發表30餘篇論文,有10餘篇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複印資料轉載。承擔的課題主要有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五”課題“書院與科舉互動關係研究”(青年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書院與學術學派研究”(一般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一五”課題“科舉與高考改革比較研究--以湖南爲個案”(一般項目)。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