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初唐四傑,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初唐四傑,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初唐四傑,最後都是什麼下場?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初唐四傑大家都知道是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四位仁兄。此四人都是初唐時的大文豪啊!然而他們的人生並沒有他們的才華那般好,除了楊炯明哲保身以外,其餘三人都不得善終。

其實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這四位才子的結局早就被當朝宰相裴行儉給說中了。“行儉有知人之鑑,初爲吏部侍郎,前進士王勮、咸陽尉欒城蘇味道皆未知名。行儉一見,謂之曰:“二君後當相次常銓衡,僕有弱息,願以爲託。”是時勮弟勃與華陰楊炯、范陽盧照鄰、義烏駱賓王皆以文章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重之,以爲必顯達。行儉曰:“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才藝。勃等雖有文華,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邪!楊子稍沈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幸矣。”

初唐四傑,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意思是說:“裴行儉有鑑別人才的本領,他初任吏部侍郎時,前進士王勮(ju第四聲)、咸陽尉欒城人蘇味道都未成名,裴行儉初次見面就對他們說:“二位以後一定先後擔任掌管銓選官吏的職務,我有年少的兒子,願意託付給你們,以後幫忙多照料。當時王的弟弟王勃與華陰人楊炯、范陽人盧照鄰、義烏人駱賓王都以文才而享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其器重他們,認爲他們將來一定榮顯聞達。裴行儉見過這四人之後,卻說:“讀書人堪當重任,應當首先在於度量見識,而後纔是才藝技能。王勃等雖有文才,而氣質浮躁淺露,哪裏是能夠享受官爵俸祿的材料?楊炯稍微沉靜,應該可以做到縣令;其餘的人能得善終就算幸運了。”

可好巧不巧的是真的讓裴行儉給說重了,除楊炯外,其餘三人皆不得善終!

我們先來看看王勃,王勃這個人是個文學天才,據說六歲就能寫文章,九歲就能指出名師的錯誤,要換成現在的六歲孩童不過是在上幼兒園大班,會寫字就不錯了,可見王勃同志是個神童。十四歲時,王勃便給時任右相的劉祥道寫了一書信,信的內容主要對當朝篇時政的見解,可謂頗有見地,深受劉祥道的賞識,於是便向朝廷舉薦了王勃,後朝廷任命王勃爲朝散郎,官階爲七品,要知道縣令的官階也不過是七品,而此時的王勃只是個十四歲的少年。

入仕後的王勃因寫的一手好文章,得到了沛王李賢的賞識,於是這個李賢便將王勃招爲沛王府的侍讀,所謂待讀,其實就是指陪他一起讀書的人。可有一次,這個沛王和英王在一起玩鬥雞遊戲,陪在沛王身邊的王勃爲了給主子加油,當場揮毫寫下《檄英王鬥雞文》。可能是王勃是個神童,名氣太大了,一時之間,這篇文章便在王公將相,朝廷大臣之間傳開了,當然唐高宗李治看到了這篇文章,他看後的反應是大怒,就是很生氣,他覺得這是王勃有意在挑起沛王和英王之間的爭端,要知道這可是他李治的親兒子。於是高宗便下令革除王勃的官職,並將他趕出了王府,終身不得再入王府,這對王勃這個少年天子來說,無疑是場沉重的打擊。

二十歲時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擔任參軍一職,但是在當參軍期間,他恃才傲物和同僚之間的關係弄得很糟糕,得罪了很多事。因此被人陷害,誣陷王勃殺害了一個官奴,殺人者償命,按唐律當處死刑。可幸運的是他剛好遇上了天子大赦天下,所以就被免除了死刑。可他的父親卻受,遇上上元元年八月改元大赦,王勃得免一死。可是他的父親王福疇卻因此事受到牽連,原本在雍州當參軍當的好好的,突然就被貶到交趾當縣令去了,交趾何止是地偏,就是今天的越南,你想想古時候被貶到這種地方得多鬱悶啊!此時的王勃心裏已經涼透了,絕意遠離仕途,不問世事,做個快活神仙,逍遙九萬里,可天不如人願,這點小心願都不願讓他滿足。

也許王勃的人生原本就是一場悲劇,可說句實話,他的性格真的不適合爲官。上元二年(公元676年)王勃從洛陽啓程到交趾去看望自己的父親,途經滕王閣,揮筆寫下了千古名文《滕王閣序》,後渡海不幸溺水而死,這一年他纔是個二十七的青年人。可悲!可嘆!

楊炯出生於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據說此人自幼就很聰明,還非常喜歡讀書,寫的文章自然也很好,和王勃一樣楊炯小時候也是個神童。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二十六歲的楊炯參加科舉,考中進士,擔任校書郎一職,其實就是負責整理一些書籍和資料的文官。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楊炯被舉薦爲詹事司直,管理太子東宮中的庶務,其實就是太子的大管家,按說這個職業挺好的,因爲未來太子當了皇帝,你說楊炯想不升官都難,只可惜事與願違啊。因爲此時的唐高宗李治已經去死了,由他的第七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唐中宗李顯繼位當了皇帝,可這個李顯和李治很像,生性也很懦弱,再加上李治的老婆武則天太強勢了,後來武則天干脆直接把李顯推翻了自己當了皇帝。這可把忠於李唐王朝的人給氣壞了,一個女人當了皇帝,這還了得啊!於是就有人起來造反,楊炯雖然沒有參與造反活動,但他的堂弟楊神讓卻參加了以徐敬業爲首的造反組織,想要推翻武則天。古代盛行連坐制,所以楊炯也受到牽連,難以置身事外。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楊炯被貶爲盈川令(縣令)。此後楊炯就很鬱悶了,老子什麼事也沒範,你竟將我貶去偏遠山區去養老了,可氣歸氣,他又沒辦法改變,再加上他原本就性格暴躁,於是這一氣就把自己給氣死了,這一年,楊炯四十四歲。可比起上面幾位仁兄,楊炯其實還是挺幸運的,因爲他至少得以善終了。

盧照鄰這個人呢,也是個少年神童,喜愛讀書,詩文寫的很好,可謂精通經史子集。字升之。早年受到很好的教育。他本年僅二十歲就被鄧王李元裕看中,在鄧王府任職,李元裕時人就誇讚盧照鄰道:“此郎,寡人相如也”!。可惜後來盧照鄰在前往益州赴任的途中不幸染上了風疾,病情極劇惡化,他只得辭官回老家去養病。可伏枕十旬,閉門三月,不僅病情尚未好轉,反而加重了,幾乎快要癱瘓了。在病痛的折磨下,已近花甲之年的盧照鄰最終選擇了投水自殺。

駱賓王不用我介紹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沒錯,《詠鵝》就是他七歲時寫的,可見這位仁兄也是個神童。駱賓王的童年生活過的比較悽慘,父親早亡,家庭陷入貧困。後來被道王李元慶招進王府任職,再後來出使西域,於儀鳳三年(公元678年),返回長安當了名御史(言官亅,因性格耿直,偏激,得罪了很多人,包括武則天,因此獲罪獄。剛好碰上高宗皇帝改元大赦天下,得以獲釋出獄,此後一直很不得志。後來竟然和徐敬業合夥幹起了造反的勾當,想要推翻武則天的統治,可在高郵一戰中徐敬業全軍覆沒,兵敗後駱賓王也認罪伏誅。

初唐四傑至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都是很高的,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個小神童,文學天才,可偏偏命運多舛,個個難以善終。

不得不說的是裴行儉的預言很準,其實也不難猜到這四人的結局。他們都恃才傲物,性格偏激,不適合爲官的人當了官自然沒什麼好結局。換句話說他們只是一介書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