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武則天非常借重裴炎,爲什麼最後還是把他處死了?

武則天非常借重裴炎,爲什麼最後還是把他處死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裴炎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一位偉人是這樣評價武則天:“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她提拔過不少人,也殺了不少人。剛剛提拔又殺了的也不少。”裴炎就是這樣被武則天利用後又殺死的人,曾經爲了打壓裴行儉,武則天非常借重裴炎,可是最後裴炎也被女皇處斬了,這中間有什麼故事呢?

武則天非常借重裴炎,爲什麼最後還是把他處死了?

裴炎和裴行儉都是很有能力的人,兩人其實還是本家,都出身於河東裴氏,只是裴炎出身於河東裴氏洗馬裴,裴行儉出身"河東裴氏"中眷房,可是兩人的政見不同,一個支持武則天,一個反對武則天,一個是文臣,一個是武將。

裴行儉起步比較早,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就以明經科考試中選,並得名將蘇定方教授用兵奇術。他還精通陰陽曆法,善於鑑別人才,所提拔的名將有程務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齒常之等。在李治執政期間,突厥的復國運動進入了高潮階段。由於領導者均爲原東、西突厥帝國的貴族甚或皇族,頗具號召力,他們不斷地組織叛亂,想盡各種辦法破壞唐帝國的馬場,連年騷擾使得唐朝北方馬場累計損失馬匹達18萬之多。

突厥之亂,成就了一代名將裴行儉的聲名,他曾三次出征突厥,均全勝而回,聲望與日俱增。後來,裴行儉因計敗十姓突厥和吐蕃聯軍收復安西四鎮,被高宗特授以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當時的左衛大將軍由太子李顯掛名,所以裴行儉實際成爲總管京師守衛部隊和出征野戰部隊的軍方最高領導人。次年他又受命任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合兵30餘萬,大敗突厥主力,擒其酋長,殺其可汗,令唐高宗大爲欣慰。開耀元年,裴行儉三徵突厥,智勇兼備,降伏突厥僞可汗阿史那伏念,完全平定了突厥餘部,累計功勞和聲望眼看就有入相的可能。

武則天非常借重裴炎,爲什麼最後還是把他處死了? 第2張

裴行儉聲望愈高,武則天則愈加擔心。因爲裴行儉手握軍權,而且培養的人才衆多,並且政見與武則天不同,是武則天的頭號政敵,他如拜相將對武則天奪權構成嚴重障礙。這個時候,武則天想到了一個人,就是裴炎,裴炎因科舉入仕,地位不高,是武則天親自培養的北門學士中的佼佼者。裴炎在武則天的暗示下,上表高宗,歷陳此次大捷並非裴行儉的功勞:“阿史那伏念投降實際是由於裴行儉的部將程務挺、張虔勖率兵逼逐,加上漠北的回紇諸部配合南進,他是走投無路才投降的,並非裴行儉真的有那麼大本事。”唐高宗因此取消了爲裴行儉記大功的念頭。

而這次裴行儉俘虜的一大批降將中,包括突厥僞可汗阿史那伏念,裴行儉曾給其許諾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許其不死,現在裴炎搖脣鼓舌地力稱這些突厥首領根本不是真心歸降,武則天則在一旁添油加醋,於是唐高宗便不顧裴行儉等人的反對,把這54名投降的突厥貴族全部斬首,開了唐廷不殺降將的先例。大唐的言而無信使突厥人大爲不滿,埋下了之後突厥貴族反唐的禍根。面對這種情況,裴行儉心灰意冷,嘆息道:“與部將爭功,古今所恥。現在既然歸功於自己的部下,我也不便多說什麼,只是背信棄義地殺戮降將,以後恐怕不會有人投降朝廷了。”於是託病不出,這正中武則天下懷。

武則天非常借重裴炎,爲什麼最後還是把他處死了? 第3張

裴炎對過自己的一番鼓動,讓裴行儉主動放棄了軍隊大權,同時,在這次事件中作爲既得利益者的兩位部將程務挺和張虔勖,也因此揹着了曾經的領導和恩師,投靠了裴炎和武則天,後分別執掌左右羽林軍,爲武則天將來發動宮廷政變廢唐中宗李顯立下了汗馬功勞。

裴炎立了大功,官運亨通,爲何最終又被武則天處斬呢?原來裴炎錯誤觀點判斷了武則天的意圖,裴炎雖然支持武則天掌權,可是他還是受傳統思想影響,不支持武則天稱帝,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忠於李唐皇室的,畢竟他是李治親自指定的顧命大臣。所以當他發現武則天有稱帝的跡象的時候,他就極力阻止,他極力反對武則天立武氏七廟,由此而得罪武則天。後來在揚州叛亂期間,又主張還政唐睿宗李旦,因此被誣以謀反,被女皇斬於洛陽都亭。

裴炎和裴行儉都是出身於河東裴氏,奈何政見不同,支持的人不同,相煎何太急啊。當裴炎發現武則天有稱帝的企圖的時候,可能內心也會有一絲後悔吧,當初不該把裴行儉排擠出去,如果裴行儉在,突厥之亂不會那麼厲害,大唐的政權也許不會那麼輕易地被武周取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